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文/汉白龙窝子】注:如需转载,请提前告知,严禁擅自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保护;如有抄袭侵权,将追究责任。
包拯当官三十年。他不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与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打过交道,还做了许多为民请命、兴利除害的好事。
他一生都非常重视清廉。他不仅无情地反对朝野一切奢靡浮华之风,而且个人认为这是为官之本。
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小故事入手,从合理裁决、清廉无私、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包拯的代表性事迹。
△包拯剪纸
——端州知州包拯“不持一砚归”
包拯的诚实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的许多事迹都被载入了史书。最有名的“不捧砚”故事,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
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出产一种珍贵的石砚,自古就叫端砚。端砚、山东鲁砚、安徽佘艳砚、江西龙坞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在这四种著名的砚台中,端砚是最贵的。
用来制作端砚的石头色泽黝黑,光亮如玉。不仅晶莹剔透,而且磨墨无声。早在唐朝初年,端砚就闻名全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一句名言“端州之石砚,重于世”。
△段砚
关于段砚还有另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唐朝端州有一个叫梁的举人,到北京去试一试。考试当天,京城长安突然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考场上考生的石砚里的墨水被冻住了,但这梁砚里的墨水却没有被冻住。
然而,当他用完石砚中的墨水时,文章还没有完成。他想再倒些水磨墨,却发现水壶里的水冻住了,倒不出来。梁很着急,双手捧着祖传的宝砚,轻声叫道:“砚,砚,你家说你是祖传的宝砚,现在你的宝在哪里!”
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台上挂着一层小水珠。当梁看到这一幕时,他心里一动,赶忙娇喘着进了砚台。很快,砚台里就积了一层浅浅的水。梁喜出望外,于是他很快刻苦学习,写了一篇如花般精彩的文章。
考试结束后,其他人都被寒冷的天气弄得很尴尬,但梁在鲍燕的帮助下获得了高中考试的第一名。
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特意派宫里的大太监去端州挑选一块石砚。此后,广东砚成为贡品,当地出产石头的同时,由宦官和政府军把守。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开采制造。因此,端砚在民间也被称为黄砚。
北宋时,宫中每年都会从端州中挑选一些优秀的石砚,有的留在宫中给皇室,有的作为赏赐送给大臣或大臣。当时北京的达官贵人、大臣、豪门大族、单身汉,都以家里有几块广东砚台为荣。因此,端砚成为端州地方官员结交权贵、讨好上级的敲门砖。
特别是端州的周知,无论哪一个上来,都要向民间工匠和作坊免费索要比贡品数量大几十倍的,有的还把难得一见的上品珍藏起来当传家宝。
包拯在端州上任后,到处张贴告示,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向省府进贡。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收齐,不允许多收砚台。
包拯说话算数。首先,他自己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他在端州任职三年,调到中央,连一块砚台都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还以广东省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中的奢靡浮华之风,切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包知县智断牛舌案
这个有趣的小案例,发生在包拯担任扬州府天长县令的时候。
一天,一位名叫刘权的老农来到县衙抱怨。他抱怨有人偷偷割掉了他牛的舌头,请知县替他裁决。
包拯听了这话,问他知不知道是谁砍的。
刘全:“不知道。”
包拯问:“你猜是谁?”
刘权:“猜不到。”
包拯问:“你平日有仇人吗?”
刘权答道:“我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耕耘者,我没有敌人!”
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有没有和什么人闹别扭或者吵架?”
刘全说:“绝不!”
大堂里的官员听到这话,都忍不住笑了。他们心想,一个傻老头遇到了一个傻师傅。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告诉;我什么也问不出来,但还是不停地问。
这时,包拯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对刘权说:“那你先回去把牛杀了。卖了肉和皮还能拿点钱。”
刘权疑惑地问:“朝廷的御法不是禁止百姓私自宰牛吗?”
权对包说:“你的牛不是残废了吗?另外,我叫你杀了它。怎么可能是私杀?你回去后,照我说的做,但不要告诉任何人是我让你杀你的。如果你不服从,我不会在乎你是否引起任何麻烦。”
刘全一听,喏喏连声离开县政府。
第二天一早,另一个乡下农民来到县政府抱怨。这个人昨天告诉我,那个叫刘权的农民杀了牛。
包拯马上把牛的主人刘权送到县衙。刘全来了以后,包拯指着今天诉苦的那个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刘全回答说:“都是一个村的,但是我们不可能认识。”
包拯问:“你和他有过联系吗?”
刘权回答:“没什么,除了前年借了我一点钱,没还。最近我催了他几次。”
包拯问:“他还你钱了吗?”
刘全:“催了好几次才还。”
包拯又问:“你们两个还有别的来往吗?”
刘全说:“没有别的。”
今天来告状的人看到县长没有问私杀牛的事,一直问他们的关系。他觉得有点害怕,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仔细思考着这里的一些东西。
忽听得小木槌响,县令包拯大叫道:“你这淘气鬼!你为什么这么小心眼?你借了他的钱,所以你应该还。即使暂时不可用,也要请求宽限期。你为什么不悄悄割了他牛的舌头,然后叫他私自杀牛?要不要害他去打官司?”
这可把今天来告状的人吓坏了,赶紧磕头在大堂求饶。包拯说他愿意认罪,不要再罚了。只是让他回去后补偿牛主人刘权一些钱,帮别人再买一头耕牛。
两个乡下农民走后,只有县政府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想不通,包拯是怎么认定今天来告杀牛的人就是割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站出来问包拯的判案思路。
包拯笑道:“其实这无头案也简单。首先,割牛舌头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昨天我反复问牛的主人刘权,有没有什么仇人或者跟他不和的人。可是那个人太老实了,他就是想不到。”
包拯接着说:“因此,我猜想这件事的起因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一件小事就把人家牛舌头割掉的家伙,一定是个小心眼的人。所以这个人也一定要注意牛的主人发现牛的舌头被割了之后的反应。他看到牛的主人来县政府投诉,一定很在意投诉的结果。”
“所以,我故意让牛的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去告状。这个人确实来了,但我不确定是不是他,就马上派牛的主人去问话。果然不出所料,他们不仅认识,而且还收过几次债,所以我有了九分的信心。”
“最后,趁这个人做贼心虚,还没想出新招的时候,突然被人问了,慌了,只好招供。”
包拯说:“县衙里的人听了他的解释,恍然大悟,一个个拍手叫好。天长县宝坻县牛舌断案的故事没多久就不胫而走,到处都是人在议论、传播。
后来包拯在北宋做了大官,处理了很多疑难案件。但无论是写历史的还是写剧本的,还是写小说的,都不会忘记记录这个小案子,这是包拯第一个真实的案子。
——清廉的包拯和他的家训
包拯做官三十年,非常重视清廉。在这方面,他对别人、对自己、对家人都要求极其严格。即使在今天,他的许多观点和措施仍然非常实用有效,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 amp提倡节俭,禁止金饰。
包拯一直反对帝国文人阶层中的穿衣、炫耀、争奇斗艳的不良风气。他在天章阁当大学士,负责谏朝廷的时候,曾经给宋仁宗写过一篇著名的奏章,题目是《请停止卖黄金等》。
在这本书里,包拯坚持要求朝廷重申,禁止各级官员、商人和全国人民制作各种用黄金装饰的物品、玩物和衣帽。他主张严惩违反禁令的人和未经许可制作金饰的工匠。
包拯还指出,在宋真宗统治时期(公元998-1021年),由于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来,朝野没有人敢用黄金制作饰品。他认为宋真宗“厉行节约,改造世界”是明智之举。
但近年来,官僚之家华而不实,衣服、首饰、民间玩具等物品上镶金镶银之风盛行。这种发展不仅会浪费大量国家金银,还会危害世界教育。
包拯认为,明文禁止用黄金做装饰,意味着始皇帝(宋真宗)提倡节俭,反之则意味着禁止官民奢侈。
△包拯雕像
& amp禁止各级公务人员用公款经商、消费。
此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禁止各级政府官员和朝廷相关官员借各种便利勒索百姓钱财。
包拯在《请停止天下公交》一书中,对朝廷允许州、军两级地方政府用“公钱”(约相当于今天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即公钱)经商提出异议。
包拯在这本书里说,自从国家和军队的“公款”被允许交易以来,所有的地方政府,无论远近,都依靠政府的力量到处贩卖货物,无论是否被国家禁运。
为了牟取暴利,私人商旅往往被禁止,政府的货物被硬分给百姓或强行卖给商人。这种“盘剥百姓,封锁商旅”的做法,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国家税收直线下降。
包拯一针见血地指出,各州各军的“公款”数额相当大。如果真的用于正常办公,奖励官员,奖励部队,送客,还是会有一些剩余的。问题是那些一心往上爬的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用大量的“公款”去讨好权贵,讨好上级。如果他们这样做,多少“公款”都不够。
他强烈要求朝廷禁止用公款经商,禁止送礼,特别是要制止官员之间互相赠送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在包拯的《请不要再提三番》一书中,他还严厉批评了朝廷中负责“三番”的官员,在为番邦使节送行的途中,过分铺张浪费,任意勒索当地百姓的牛羊鸡鸭鱼兔。
当时,在北宋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政权。北宋与北方三族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包拯在奉命陪同契丹使臣回国的途中,目睹了“三番”官员的敲诈和奢侈。
包拯很生气。他认为这种对地方的骚扰,不仅害了人民,增加了地方负担,也损害了国家的尊严。他还为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方法,要求今后接待几个北方民族的使节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办事。
△包拯墓
& amp包拯的家训让后人深思。
包拯不仅毫不留情地反对政府内外一切奢靡浮华的风气,而且身体力行,对家人、亲戚都非常严格。
包拯曾经写过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泸州老家正房的东墙前。
家庭说明书全文如下:
“后人孙世官凡犯赃者不得归还其家人;死后不允许葬在大墓里。不是来自我的野心,也不是来自我的后代。站在大殿东墙的石,是后人的榜样。”
包拯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死后被人民怀念。当时,他的家乡合肥兴化寺的一位僧人提出,将包拯青年时期求学的兴化寺改建为包公寺,以示纪念。
于是,和尚去找州官请示,州官说:“活该”;问州里的士人,他们说:“应该是”;问当地人,他们说:“这个早就该做了!”
包公庙建成后,时任合肥知府的张桓在萧肃包公祠堂的题词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就是:“他的功绩和好处不用多说。说一个人死了以后,家乡的人齐心协力为他建祠堂,这容易吗?”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删。
另:喜欢的朋友可以链接阅读相关文章【不畏权贵的包拯是如何去故宫演贪官的?如何保护清官好官?——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JCCWffL/
参考资料:《宋史》、《包拯集》、《包公传》等。
我专注于文化史、读书心得、文艺收藏、邮票钱币、诗词楹联、字画等。注意@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両𰵁𰵁𰵁𰵁2000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