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长江浩荡,清江秀美。两江交汇处,古城宜都,生机勃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宜都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民生福祉更加美好,区域合作开创新局,“两江明珠”焕发新光彩。
公园承载的绿色追求
金秋时节,宜都化工园区车辆穿梭,机器轰鸣。
华阳化工有限公司,“三嗪酮”高端紫外线吸收剂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订单已排至明年1月,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华阳化工是世界上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制造商,也是第一家搬进园区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徐明华介绍,为节能减排,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入园区三板湖污水处理厂。
占地49.68平方公里的宜都化工园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是湖北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全国第五批绿色园区,也是承载宜都化工转型升级的核心园区之一。宜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梨竹说,园区吸引了一大批成长型、实力型、科技型企业落户,已上市企业30家,在建项目43个。
在园区内,也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体系。华阳化工生产所需的硫酸是华昊新材生产钡盐的副产品,中间隔了一堵墙。在建的容晖锂电池项目生产的硫酸钡是华昊新材生产钡盐的原料;泰山石膏每年可为园区处理磷石膏40万吨…
为打造绿色园区,园区引进的宜昌奇朵云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年工业固废处置规模9.1万吨,成为园区工业固废处理的“净化器”。
瞄准电池新能源发展的“出路”,从传统磷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也是园区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园区先后引进容晖新材料、兴发集团磷酸亚铁锂、新阳丰磷酸精制等锂电池项目,锂电池产业链正在加速“融合”,形成闭环。
宜都化工园区是宜都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的缩影。如今,益都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拥有磷酸奥司他韦(科维)、紫外线引诱剂等全球最大的六大产品生产基地。
一条道路凸显的城市定位
九月十日,中秋节。三六桥公司江城大道项目部部长郭健正在指挥摊铺机和压路机进行主油层铺设。
宜都市交通局局长蒋雪峰介绍,为确保江城大道9月20日建成通车,该局所属的中路公司、李三路桥公司放弃休假,整合人员、机械设备,全力抢进度。目前江城大道整体形象进度97%。
江城大道是宜昌中心城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枝溪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相连,构成长江南岸高速公路体系的框架。
对于宜都来说,江城大道打开了宜都进入宜昌主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大门。江城大道建成通车后,从宜都市到宜昌万达广场仅需40分钟。
其实宜都规划更多的是江城大道周边。在最新版的宜都交通“强筋壮骨”工程规划图上,可以看到一条新的快速路:从宜都市中心出发,经过渔阳河桥坝,跨越清江三桥,沿S254红花套绕镇公路,与江城大道相接。”这条高速公路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到达万达广场.”蒋雪峰说,这条高速公路还与即将建设的宜都至枝城双城路相连,形成沿江“宜昌-宜都-松滋”通道,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非凡。
一系列交通“强筋骨”工程的背后,是宜都对未来城市发展定位的提前布局。
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夏明海介绍,宜都作为东部未来城的协调区,现已有三座长江大桥,红花套过江通道、新枝城长江大桥已启动前期工作。多条过江通道,宜都将深度融入宜昌东部未来城市。
一条街折射出的民生关怀。
“老巷子终于不再是‘肠梗阻’了。”近日,鹿城街道胜利路北段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改造后的柏油路宽8米,人行道宽3米,可以分流人车,电线网线全部在地下。崭新的街道吸引了居民的称赞。
今年,宜都针对老城区背街小巷环境差、道路乱、违章建筑多、停车难的现状,大力推进背街小巷治理工程,计划改造背街小巷60条,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
推进背街小巷整治,是宜都坚持民生为民、发展为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都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的投入,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城市方面,引进了全国第一县第四代万达广场,满足居民一站式购物需求;启动“汽车社区+”计划,解决城市停车问题;高标准建设妇幼保健院,全力推进益都一院、中医院升级改造,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在农村,水泥路通村村通户,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全国,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
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在宜都,所有民生实事都有回音,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今年,宜都将围绕全国文明模范城市建设目标,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人民生活质量,让“创典”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助推器”,为宜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圆形群组锚定区域的位置
8月23日,首届中国(湖北)县域经济高峰论坛在宜都举行。在本次由经济日报社、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科院共同主办的论坛上,来自省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从“强县工程”的顶层设计、基层实践、学术理论、科技前沿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本次论坛上,荆门市东宝区与当阳、枝江、松滋、宜都共同制定了《易经京都市区“当之松东宜”区域发展合作倡议书》,倡导交通设施互联互通、重点产业相互融合、要素保障互惠互利、乡村振兴共荣、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共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勇敢引领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全面推进强县建设。
3月11日,也是在宜都。当阳、枝江、松滋、宜都四市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关于成立“当枝宋轶”百县市集聚区协同发展联盟及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宜昌市副市长、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当阳市委书记,枝江市委书记余峰,松滋市委书记沈,共同为百强县市集聚区协同发展种植纪念树。
早在2021年,宜都和松滋就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5月25日,两地召开首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区联席会议,拟就17个项目开展合作;7月31日,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首个重大项目在松滋举行,两地共开工51个项目。11月16日,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强调协同发展先行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宜都在区域合作中“朋友圈”不断扩大,从“松绑”到“松绑”,再到“松绑”的背后,是宜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精准定位和主动作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怡景都市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方法论。”谭建国说,宜都作为山区县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发展因素有限。只有积极融入宜泾都市圈建设,当好“大雁”,勇挑重担,争当“核心”,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才能真正为“挺进500亿强”汇聚动能,助力宜昌打造长江保护示范城市,为湖北建设全国发展新格局先行区贡献宜都力量。
我眼中的十年
从“波浪中的白色条纹”到“水果叔叔”
——渔夫刘泽刚退隐江湖后的幸福生活。
有一条清澈的河和一片蓝天。推开窗户,是一个植被茂盛的广场。但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并没有那么美好。
我的名字是刘泽刚。我54岁了。做梦也没想到,50岁的时候,我从渔民变成了水果店老板。
我在宜都市枝城镇白水岗村长大。我们村曾经是宜昌市唯一的专业渔村。我家世代以捕鱼为生。我从父亲手里接过渔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长江上以捕鱼为生。就这样,在船上漂了30多年。
“下大力气保护,不开发”。2018年5月,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登上了这扇门。她一进屋就开门见山:“请逮捕上岸!”
听完,我和老婆沉默了一会儿,不是没想过上岸。从2013年开始,我发现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了,就连经常遇到的江豚也不见了。早起晚起,空回到家是常事。收获取决于运气。再加上长年在江上漂泊,患上了风湿病,一种渔民的职业病。等我老了,继续在江上“流浪”也不是问题。
但是上岸后,我们除了钓鱼什么都没有。怎么才能解决就业和吃饭的问题?
“洗脚上岸”的消息一经传出,村子就炸开了锅,留下了这条日夜奔流的河。大家怎么维持生计?
大家还是很期待钓鱼的。国务卿可春·梅说,鱼一定不能抓,但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得到保障。
她没有说谎,很快,好政策来了,技能培训,换工作,现金补贴…我积极响应号召,成为第一批返回岸边的渔民。
虽然每家都有返捕补贴,但我等不及了,想和家人一起开个水果店。得知此事后,春梅秘书热情地帮我联系了商店。多亏了镇上和村里的努力,我的水果店开张了。这几年收入比钓鱼稳定,更重要的是少了焦虑。
上岸后看到我的日子越来越好,大家都很激动。2020年8月,全村186艘渔船、360名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有一次,当和我一样大的王长春谈起捕鱼的艰辛时,他忍不住哭了。现在,他和媳妇一起去工厂打工,一个月6000多块钱。以前夫妻俩一上岸就忙着织补网。现在他们每天下班后都有空,就一起去河边散步打牌。生活可以是甜蜜的。
村里还成立了公益巡逻队。曾经反对上岸的刘成奎成了巡防队员,协助渔政监督部门巡防长江,宣传禁渔令。嘲笑老刘,我从“钓鱼哥”变成了“护鱼哥”。老刘说,我们上岸后,河里的鱼多了,现在经常能看到江豚在江上玩耍。
如今,河边再也没有渔船了。书记春梅说,我们的渔民已经上岸,但我们不能失去我们的根。我们必须给我们的乡愁一些希望。
2020年,村里建起了“渔人驿站”和陈列室。我们用过的渔船、渔具、钓具等物件一件件放进去,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给大家留个念想,给后人讲讲渔村的沧桑。
现在,每天下班回家,只要有空,我就会和大家一起沿着河边散步,不仅是为了放松,还能遇见快乐游泳的江豚。
记者手记
“美美”新宜都
三峡的门户城市,楚蜀的咽喉城市。长江岸边,宜都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彩。
在这里,这是工业投资的萧条。从一个长江边上的小县城到全国有名的百强县市,工业为宜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阳和宜都的“双恋”成了家喻户晓的佳话。在投资热土宜都,东阳不断书写新的传奇。宜都化工园区高举绿色发展理念,成功吸引一批重量级化工企业入驻,为宜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这里,它是基层治理的标杆。2015年,宜都开始推行以党建、法治、德治、自治为基础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治融合”带来了新气象。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全市推广,村规民约彻底固化“人情”,“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法制进村让乡风吹拂。
在这里,它是文明城市的典范。2017年,宜都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十四的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宜都从未停止对文明城市创建的追求,瞄准争创全国文明模范城市的新目标,40万宜都儿女正在努力让文明之花在两江盛开。
这里是人民幸福的摇篮。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让百姓享受发展的红利,是历届宜都市委、政府的不懈追求。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教育和医疗升级,努力改善民生福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土地旧貌换新颜。
坚持美美与共,打造幸福城市。翱翔新时代的春风,百强县市都要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日报三峡全媒体记者刘雷鹏程方永华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