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宁夏这个由黄河滋养的“一潭死水”,巨大的发展成就让人们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宁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宁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指示,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壮丽篇章。
筑牢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的防护屏障。
走在银川东郊的黄河古渡,奔腾的黄河在这里缓缓流淌。清澈的河水和周围美丽的农庄相映成趣。鱼儿在河里嬉戏,江面微微翻腾…眼前的美景吸引着游客驻足。“鱼多鸟多,环境美。有的游客吃完饭就在河边看。”古渡口一家餐馆的负责人徐宗金告诉记者。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指出,“宁夏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珍惜黄河、爱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住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在黄河九省(区)中,宁夏是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自古以来,它就在黄河边诞生、繁荣、美丽。得益于黄河母亲的善良,宁夏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有“宁夏在黄河富”之称。宁夏始终把确保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施“四水四界定”方案。近十年来,投入黄河水治理资金1150多亿元,实现了区域内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的全面清除。
防洪工程已经建成,人字垛和丁字坝排列整齐,像巨型梳子,梳理出黄河的形状;滨江路已经建成,有树有花;以前的违章建筑不见了,新建的健身场所成了城市的一景。
“河水清澈,风景优美,我们在幸福河边过着幸福的生活!”吴忠市利通区金集镇秦巴关村村民丁子红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如今他成了黄河的“守护者”。2019年起,负责黄河及古城湾两岸约10公里长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近年来,宁夏完成了黄河宁夏段二期综合防洪工程,黄河防护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防洪由分散应急控制向综合控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洪水安全达标。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3万平方公里,全区入黄河泥沙由1亿吨减少到2000万吨。黄河宁夏段连续5年保持“二类流入、二类流出”,为宁夏维护黄河“健康”贡献了力量。
现在的贺兰山,矿区已经关停,绿色回归,群山恢复了宁静。废弃的矿山被改造成了休闲公园、生态果园等景观。近年来,宁夏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实施“三山修复工程”。污染防治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进入“快车道”。森林覆盖率从十年前的11.9%提高到16.9%,地级市空优良天数比例连续6年保持在80%以上。
促进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在天然气输送过程中,压力控制非常重要。“我们的技术填补了我国长输管道超大口径调压装置关键阀门的空空白。”在宁夏吴中仪表公司的生产车间,现在这一段直径近一米的天然气管道阀门,可以在毫秒级精确控制输送压力。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阀门已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东中俄天然气管道等主要输送管道。
促进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宁夏,过去排放黑烟和臭水的“傻大黑粗”产业正在向绿色低碳高效产业转变,一批具有增长潜力和活力的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枸杞、酒、奶、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了宁夏产业结构的“颜值”。
产业升级,科技先行。在“科技兴宁”东西合作的带动下,宁夏科研机构开发出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宁夏优势资源迅速转化为发展资本,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发展煤炭深加工,火电发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以上,建成“宁电入鲁”、“宁电入浙”两大通道;宁夏风、水、风等新能源装机达到2840万千瓦,居全国第三,绿色制氢产能7700吨/年,全国最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形成了完整的风、光、电存储产业链和配套制造体系。仅单晶硅棒的产能就近100 GW,约占世界总量的1/5。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2012年至2021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用了十年时间跨越了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三个千亿元大关。近日,国务院批准《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措施的叠加,给宁夏带来了历史机遇和有力支撑。宁夏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主动加强与姐妹省份的合作,将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相结合,拓展东西部联动发展的前景。
农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宁夏地理气候优势明显。酒业布局早,发展快。建成特色酒厂116家,年产量1.3亿瓶。枸杞产量占全国的55%,深加工产品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奶牛存栏量全国第六,鲜奶产量全国第五,乳蛋白率、乳脂率等几十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宁夏正着力做强做优“六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中国酒都”、“中国高端牛奶之乡”、全国优质冷菜生产基地等品牌,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升级。
加大对民生、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投入。
一进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会所,就听到一阵笑声。在社区广场上,居民郭淑玲正在和她的姐姐们学习跳最新的广场舞。旁边,学长书画协会的杨金奎和几个男生正准备摆桌子泼墨,准备周末的活动。金花园会所居住着6000多名回族、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占常住人口的近一半。
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有满、蒙、壮等少数民族。目前,全区所有地级市都成功创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涌现出王兰花等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各民族亲如一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青萝卜堆在篮子里,然后篮子装上卡车。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马营村村民张菊玲忙了一上午,满脸汗水却笑着说:“政府给村里修了柏油路,交通方便了,蔬菜可以运到外省去卖。在土地合作社,家里人也在合作社工作。今年家里又能存三五万了。年底了,装修房子,过年!”
在历史上,西海固地区曾经是极度贫困的代名词。如今,这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发达。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乡村振兴,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彻底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2年,宁夏投入20亿元支持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5%。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县和移民安置区发展农合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牧区、小加工、小商业、小住宿等特色庭院经济,确保贫困人口40%以上的收入来自产业。
庭院整洁,街道干净。不远处是银川市永宁县宁敏镇元龙村村民刘莉的家。”政府建造的新房子只花了不到两万元。”2012年9月,依靠扶贫搬迁政策,刘丽一家从西海固迁到这里。当时村里已经修了通村硬化路,装修好的新房可以直接入住。第二天,刘莉去一公里外的镇小学为他的孩子报名。“这里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如果我知道,我会早点搬到这里。”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宁敏镇所在的土地还是一片贫瘠的海滩。没有电、道路和像样的基础设施,人们只能建造简单的土坯房。随着闽宁合作和产业发展,当地不断开展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镇村绿化和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睢宁镇在宁夏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新增绿化面积1127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如今,宁敏镇常住人口接近6万,每个村都有小学、诊所、文化活动中心和民生服务大厅。全镇600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就近上学,自来水、天然气全部入户。全镇有25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通过危房改造、扶贫搬迁,村民们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砖房。
十年来,宁夏把75%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累计支出9300多亿元,办了一批惠民实事好事。未来五年,宁夏将从民生实际出发,重点实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质量、健康水平、文明素养、城乡面貌“六大提升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人民日报》(2022年08月09日09版)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