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时代变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习俗,有些是遗留下来的,有些是消失了的,有些是改变了的。
现在假设你遇到一个朋友,对方打招呼“还有呢?”我们一定很困惑。
“没别的”也写成“没别的”,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没别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如《说文解字》中,“它”常作为“蛇”的原字,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蛇的形状。所以在古代,“无之”就是“无蛇”。“没有蛇,是吗?”战战兢兢的打个招呼,因为“在末世,人们生活在草地上,饱受虫蛇之苦。”没有它,希望你不要遇到恶蛇,相当于后来的“希望你好”的用法。
这个故事来自中国100个单词中的古老习俗。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作者徐辉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代习俗在哪些方面留下的痕迹最多?它在文字里。语言是“活化石”。只要你用心观察,一路挑挑拣拣,找章找句,细细对照,就能依稀看到往日的风景。徐辉长期研究通俗历史文化,有《此字原是此意》《古人说话就是这样》等其他著作。他的文笔简洁明了,口若悬河,很适合这类杂文。
100个汉字,分为礼仪、人际、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寺庙、江湖、男女、博物。材料来源多样,既有《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辞书,也有《礼记》、《汉书》等四书五经或历史典籍,还有诗词歌赋、笔记传说、野史轶事或杂剧等。作者不做精研,只以零星谈资和轻谈吸引人,有点“夜船”的闲情逸致。书也做得很好,光着书脊,可以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的看。有时他会感叹:“啊,是吗?”
原来“千金”原本是对男孩子的比喻;“下一个”原来是个脚布;“皱眉”是女人漂亮的眉妆;“秀梅”描写的是老男人的长眉毛;“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是指屋漏,而是“西北角指屋漏”。所以杜甫的诗“床头屋内无干处”还有另一种解释。现在的人跳槽都喜欢说“跳槽”。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妓女和顾客的。嗯,有时候,工作可能就像卖淫。“画地为牢”原本形容刑法宽松。民风淳朴时,画地为牢,刻木为官。这就是皋陶治理国家的方式…
这种小考证一直是中国学者擅长的游戏。比如简,或者《异志》小说,或者段和洪荣斋体的杂文,或者金圣叹和袁枚体的杂文,甚至民国的《于雪论》或《不白》郑的间隙语,一般都可以归为一类。我有一本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问吧》系列16本,讲的是“露出马脚”“公主”等名词的由来。和这本书有很多相似或不同之处。比如徐惠说两种“模范树”都存在,而《问吧5》记载“模范树”可能是古人为了赞美周公而想象出来的。这些趣闻有些感觉像是笑话,古人的记载也很随意。如果你相信他们,那只是说说资本。
这本书的一大优点在于它的插图。每段文字都配有图片,图片很大,甚至跨页。印刷清晰美观,很多都是来自中国古代版画或绘画,给人观赏的极大乐趣。令我惊讶的是,日本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麿、香川国芳、柏北川等人都有很多画作收录其中。隔海相望,他们的画作还包括《钟情》、《闺女》、《胜天寻美》和《讴歌告别》。正如日本作家李长胜曾经说过的,“如果有人来日本寻找唐朝的遗产,那么就喝清酒。”这样想着,多少天过去了,真的很突然。
每一个字都联系着古老而被遗忘的记忆。为什么它们会有奇怪甚至相反的变化?徐辉没有挖掘根源,而是参加杂学,梳理线索,呈现现象。
每一个具体的词汇都有自己的路径,但归根结底,无非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演变。时间,在空房间里,语言在人群中漫游,保存着传统的遗迹,体验着新潮流的冲击。风和所有的文化习俗一样,来自四面八方,相见恨晚,吹向远方,吹向四方。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