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田园文人。
它既不是文坛上的“一盏明灯”,也不是“大师”或“大师”的称号。而且小说一度无法再版,名声也一度沉寂。
却赢得了文学大师乃至世界的赞誉——
胡适说,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徐志摩说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多读三遍甚至四五遍。”
巴金说沈从文不仅才华高,而且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连诺贝尔文学奖都会颁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如果沈从文没有在1988年5月去世,他就能获奖。”
湘军时代的沈从文
沈从文,本名崇文,湖南凤凰人,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文物研究者。
因为沈从文是能与散文和笔墨共舞的,军队也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沈从文得到了“湘西王”陈渠珍的赏识,在他的部队里当了一名文秘。因此,他在部队“五年担惊受怕的生活”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籍。
陈渠珍陈渠珍
沈从文在当地人眼里是个有出息的人,就像沈从文自己回忆的那样:如果我不离开湘西,我要在那里做个小绅士。我妻子一定是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当过两次县长。
初到北平,艰难度日
1923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波及湘西,沈从文偶然从一家印刷厂得到了《改造》、《超人》等一些新书刊。
他突然发现“社会必须重建,这项工作必须从文学开始。”
这一年,沈从文得了伤寒,忍了40天,终于保住了性命。但几天后,沈从文的一个好朋友因为迁怒于他人而溺水身亡。我脱离了病魔,我的好朋友却突然去世了。生死无常。
沈从文在水边徘徊了四天,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湘西,去北平!去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地方,了解一些你不懂的问题。
初到北平的沈从文,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个乡下人:头发竖起来,眉毛竖起来,嘴唇压着,一副反正我要活下去的样子。但是,一个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乡下人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学习和立足呢?
幸运的是,蔡元培似乎知道这样一件事。开放的北大允许年轻人自由旁听。沈从文和很多小地方的人都成了北大的审计生。
当时北大的被审核人数比正式学生多好几倍。
沈从文的小公寓又湿又冷,零下二十度。沈从文只有一件破衣服,手脚冻肿,两头三天吃不下饭。没有办法。饥寒交迫的沈从文跑到图书馆“补充营养”。
我离开了“湘西王”的军队,去寻找知识的理想。一到北平,就有人告诉他,我既然是为了信仰而来,就一定不能失去信仰,因为你除了信仰什么都没有。
沈从文以后经常告诉自己,但不要忘了相信。为了谋生,沈从文在一间发霉的茅屋里窃听、夜以继日地写文章以赚取稿费。他把这个小房间叫做“狭小而发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人就是从这个小房间开始的。
而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沈从文,连标点符号都出错,其付出的结果可想而知。后来他听说某刊物的编辑把他在一次聚会上投稿的十几篇文章做了一个长条形,摊开后当众嘲讽:“这是大作家的作品。然后,他把文章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
在文学界证明自己
在苦苦挣扎了两年之后,沈从文终于以“云岫云”的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短文《一封没有报酬的信》。此后,他陆续发表了170多部作品。
1933年,距离他初到北平已经过去了十年,沈从文已经成为文坛的显赫人物。他笔下的田园湘西,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吹乱了城市。
沈从文的一个特点是,他总能发现美,就像他看待一些风俗一样。虽然有些是封建的,但他总能在这种简单的行为中找到美好的地方。
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匆匆赶回了阔别十年的故乡湘西。
湘西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湘西了。“现代”二字到了这里,农村的质朴善良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价值观。这片我最熟悉的土地的变化让沈从文感到痛苦,但同时也唤起了他内心的责任。
这次重返湘西所获得的种种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必将流入沈从文的笔下。一方面是现实让他痛苦,一方面是他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沈从文从湘西回到北平,完成了《边城》的写作。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边上的一个小镇茶峒里。边城外有白塔,白塔下有清溪。有一个摆渡老人和他的孙女崔璀住在清澈的一边…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塌了,老人死了,留下崔璀一个人在渡口。那个在月光下唱歌,让崔璀在睡梦中轻轻托起他灵魂的年轻人,从来没有。
这种痛苦的期待是崔璀的,也是沈从文的。
他写道: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这个民族的未来会是什么?这种隐痛是绿色的,是属于沈从文这一代知识分子的。
沈从文无疑是孤独的,就像湘西少数民族一样,而且这种孤独延续了几千年。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和沈从文第一次见面是在1930年胡适的办公室里。
初次见面时,胡适称赞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小说家,但张兆和不同意。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来得突然,却一发不可收拾。
1932年夏,苏州九如巷3号张公馆门前,来了一个穿着灰色长衫,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客人敲了张家的门,向门房说明来意。他是来见张家的三夫人的。
正是这封情书深深地影响了张兆和。
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看了他的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诚的还是添油加醋的,我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从而让别人遭受不幸。但他不顾一切的爱深深打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会永远记得,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在他离开之前,失去了平衡的生活。他为了我放弃了安稳的生活,在悲痛中努力。”
沈从文在信中说,按照乡村习俗,女方同意结婚,就请男方吃甜酒。
沈从文问:“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杯甜酒?”
后来,张兆和征得父亲同意后,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吃个甜吧!”
1933年9月9日,他们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
结婚后不久,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回到了家乡。
在船舱里,他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打算用半天时间写信,半天时间写文章。谁知道我上了这条船,就只想给你写,别的什么都不会。”
沈从文及其家人沈从文和他的家庭
痛苦的作家
20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期。
之后,沈从文开始了他悲惨的一生。我的一些学生用粉色字体写横条,认为沈从文的文学不可取,对沈从文进行了严重的侮辱。
1949年,投身文学的沈从文放弃了。
他两次试图自杀:
第一次把手放在电线插头上,被儿子拔掉电源救了。
第二次,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用刀片割了手动脉和脖子的血管,喝了点煤油。当我破窗而入时,我已经在流血了。
获救后,沈从文住进了精神病院休养。
“北平城和平解放了,我却在思想斗争中倒了。”
到了1949年,他的内心这样呻吟:“我该休息了。”
“给我少痛苦的休息,不要醒来。没有人明白我说的话,也没有朋友愿意明白或敢明白我没有疯。”即使在家人和朋友之间,他也会陷入孤独。
有外部的尴尬,也有内部的矛盾。
1954年,沈从文躲进北京历史博物馆,开始鉴定和收藏文物。
毕竟风暴过去了,留下的是美好的文学。
沈从文和他的儿子有这样一段对话:“……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人民服务。”
“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做!”
“就我个人而言,我想学习快乐。我在努力学习……”
我相信沈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定学会了快乐。
1985年,几个人一起去拜访沈老,说起他文革时打扫女厕所的事。现场一名女记者动情地抱住沈老的肩膀说:“沈老,你真的很苦啊!”
我不想。这位83岁的老人现在抱着她的胳膊,哭得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他什么都不说,只是一直哭,鼻涕眼泪满脸都是。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