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如果把契诃夫小说《被困者》的主线单独拿出来,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怪人”是别·里科夫的特殊性格与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高潮是比·里科夫的爱情和婚姻。冲突的结果是比·里科夫的死亡。冲突的主角是别·里科夫的性格和社会。
但别·里科夫的故事只是小说中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而正是那些故事让小说的艺术价值无限提升,也有了我们对“避孕套”的多重解读:
任何人都可能被困在避孕套里。缩进避孕套是个人和群体都面临的精神枷锁。
01 “套中人”别里科夫特殊的个体性格
如果只看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故事,似乎别·里科夫和周围的人只能归为不同的阵营,“避孕套”成为别·里科夫的专属称谓,“避孕套”专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
一般来说,性格被视为天性,无法改变,所以不可能从套子里走出来。
但是如果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呢?最后,我们要么庆幸自己还是一个正常人,要么努力做一个正常人,这与其他里科夫的不同,甚至更高:
开朗勇敢豁达,不再惧怕一切,敢大声说话,敢寄信,敢交友,敢读书,敢济贫,敢教人读书。
但契诃夫努力捕捉和揭示“避孕套”的意义,只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拥有正常人格或做一个普通人的重要性吗?
小说设计了别里科夫的“这个戴避孕套的男人差点结婚”的情节。难道结婚可以被视为里科夫对生活的渴望吗?如果他结婚了,他能从避孕套里出来吗?
契诃夫始终没有让爱情苏醒并拯救别·里科夫,而是把《被困者》中的爱情故事作为当时俄国病态的“避孕套”社会的一面镜子。
所以,小说最后说:
“虽然我们把别·里科夫埋了,但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带着避孕套,不知道以后还会有多少。”
这样一句话,似乎道出了里科夫性格的社会土壤和意义;但归根结底,别里科夫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存在于生活中的“怪人”,而且不存在完整的别里科夫性格。
他的性格太特殊,太反常——太孤僻,胆小,焦虑。普通人承认自己也有里科夫的人格,把他的“套套”人格当成群体心理,恐怕是没有说服力的。
02 “套子”的群体状态:谁都可能是套中人
读完全文,你会发现,别·里科夫不是唯一的“避孕套”,别·里科夫的性格也不是唯一的“避孕套”。
小说通过伊万尼奇的口指出社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避孕套”:
生活在空一个肮脏又极度拥挤的城市,写着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文特尔”。
在懒人、无端的诉讼律师和又蠢又闲的女人中间度过一生,自言自语,听别人说各种废话。
他弟弟的生活方式,孤僻,和寄居蟹或蜗牛一样的“返祖现象”,都在努力的往自己坚硬的壳里缩。
村长的妻子Mavra从未离开过她的家乡,一生中从未见过一座城市或一条铁路。她守了将近十年的灶,只在晚上到街上走一走。
这些例子说明,“安全套”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性格,更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
这些具体事例证明,别·里科夫的特殊人格只是这个群体心理状态的一种极端表现。
而小说借助于伯金和伊凡内奇的讨论,别尔里科夫的约会故事的本质被揭示了:
难道里科夫用极端形式的“避孕套”和普通形式的“避孕套”同台演出了一场无聊的闹剧。
一方面,这段婚姻完全是因为你周围的人为了填补空空虚而做的另一件蠢事:
“在我们大陆,因为闲得慌,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多少不必要的蠢事人们都做过!…….比如这个另一个里科夫,既然大家都想象不到他会结婚,那我们为什么突然要陷害他呢?总统夫人,普洛克托夫人,我们中学的所有女士都很活跃…仿佛突然找到了人生目标。”
另一方面,难道里科夫只是被忽悠得稀里糊涂,而且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对生活的某种渴望”。
别里科夫与瓦连卡见面插画不要在里科夫遇见瓦伦卡。
他见到瓦伦卡时说的第一句话是:
“小俄罗斯的语言如此柔和优美,让人想起古希腊的语言。”
小说指出,他教的古希腊语其实和他的套鞋、雨伞没什么区别,这让他逃离了现实生活。
事实上,难道里科夫这个“怪人”在这场婚姻中是个局外人,所以小说写道:
“结婚的决定似乎对他产生了有害的影响。他瘦了,脸色变得苍白,似乎在避孕套里陷得更深了。”
只是因为别·里科夫的反抗,这种被“安全套式”社会人平白设置的“安全套式”婚恋,应该算是别·里科夫的对立面,因为本质上,两者是同流合污的,但别·里科夫更像是一个特殊的人格。
还解释了小说《避孕套》统治社会的原因:
“有事就让步,让…这就是问题所在”,并表达了对避孕套的否定:“不行,你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
这不仅将“避孕套”从人格悲剧引向社会悲剧,也指出了“避孕套”的人为性和可变性。
“套套”不仅仅是一种病态的性格,更是一种普遍的、病态的、需要改变的群体心理状态。做一个普通人不仅不够,也不可能。
“套套”的人格和社会会导致“混乱”的局面,因为人们缺乏共识、目标,也因此缺乏改变的意志和勇气,于是不合理的事情一再发生,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状态。
这就是“安全套”的群体心理含义。
03 憧憬自由,打破“套子”这道心灵枷锁
契诃夫是“避孕套”的感知者、思考者和执行者,“避孕套”几乎是他试图捕捉、分析和表达的核心意象。
在小说《一个没有意义的故事》中,他写下了几乎所有关于“避孕套”的知识和判断。
在这部小说中,斯捷潘诺维奇,一位受人尊敬的著名学者,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成功,他的家庭其实很庸俗,他并不幸福。
她的养女卡佳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了她正确的方法:
“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彻底决裂,全身而退。”
贾也不高兴。她想成为一名演员,但是她没有成功。婚姻也失败了。
斯捷潘诺维奇指出了收养女儿的问题:
“你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让人们和事情变得更好的事情。你没有和不好的现象作斗争,你只是厌倦了。你不是因为挣扎而痛苦,而是因为软弱。”
在小说的结尾,斯捷潘诺维奇发现他最亲近的人不是庸俗就是堕落,主要原因是他一直以来对待一切都很冷静,而正是这种冷静和纵容让各种不正之风得以蔓延和腐败。
主人公之所以冷静对待腐败的庸俗生活,是因为他没有充分理解自由的价值,也没有行动。正如他所说:
“俄罗斯作家所缺乏的个人自由的感觉…他们深思熟虑,谨小慎微,精于算计,却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勇气随心所欲地写作,所以谈不上创作。”
“过去,每当我想了解他人或自己时,我并不总是考虑行动。行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想到了欲望。”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与“避孕套”问题有关的要点都出现在了《没有意义的故事》中:
更高更合理的人生目标、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对自由独立的向往、与不健康的现实一刀两断的决心、不断抗争的勇气、对行动的重视。
所以,可以说契诃夫笔下“避孕套”的完整含义应该是:
这是一种自成一体、因循守旧的个人或社会状态,无视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培养起来的对变化不敏感或恐惧的社会心理。
他揭示避孕套的目的是呼吁人们勇敢地走出避孕套,即为了更高、更合理的生活和社会目标而打破灵魂的枷锁。
参考资料:
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王玉海:论契诃夫小说中人物的变异心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
【版权声明】:本文为头条“小冯卓”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你。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