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随着醉驾入狱,互联网代驾行业的快速发展,酒后驾车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但时有“黑驾”宰客、接私单的经历,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司机吐槽平台订单少,费率高,条约严,而不保护自身权益。专家建议,明确代驾市场的监管主体,明确平台的权利义务,平台承担对劳动者的底线权益保护。
日前,湖北市民陈女士使用代驾服务,5公里行程收费70元。事后,她发现自己可能遇到了“黑驾”。这个话题迅速引发热议,同时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带到了代驾行业规范上。「黑驾驶」有哪些安全隐患?如何促进代驾行业良性规范发展,保障从业人员权益?《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难分伯仲的“黑司机”
随着醉驾入狱,互联网代驾行业的快速发展,酒后找代驾成为很多市民的定心丸。同时,湖北陈女士遭遇“黑驾”宰客并非个例。
3月20日凌晨0点40分,记者在北京簋街一家餐厅门口看到,不同站台上有几名身穿马甲的司机在等待下班。他们不是等待系统发送订单,而是招呼客人,询问是否需要司机服务。其中一名司机看到记者的犹豫,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件,并表示“可以走平台申报价格,也可以120元交价格”。当记者指出此行在平台上的预估费用为98元时,对方表示,“预估费用与实际费用有出入。比如你去北五环,在平台上付了价,大概就130元结束了”。
老家河北沧州的代驾平台司机李北不同意这种说法。“就是忽悠,一般预估费用和实际费用相差不超过20元。”他告诉记者,餐馆、酒吧、KTV等场所都有固定的“黑司机”,他们在午夜接私单。因为赚的多,不管去哪都是200元起步。“基本上都是和店里的员工有合作关系。每一单都给他们提成,连我们平台的司机都不允许靠近。他们只能远远地等待。”
记者发现,有些客户为了方便,省去了在平台下单和等待的麻烦,更愿意在街上找一个随时待命的司机。除此之外,很多不正规的司机还穿着打扮上了with driver平台,让普通客户很难辨别真假。这样的驾驶设备在电商平台上很容易买到,logo(图标)可以定制。有买家评价收到的马甲和后备箱垫和公司的一模一样,logo颜色甚至侧扣都一样。
少发单,抽成高,绕过平台接“私单”
“我今天只接了4单,都是38元起步价。我没赚到钱。”3月21日晚8点,北京安定门某酒店门口,代驾平台司机、山西人刘师傅向同伴诉苦。
记者了解到,平台会根据距离远近优先派单,所以刘师傅经常待在酒店聚集的街道。此外,派遣率还与代驾司机的水平挂钩。李北的政纲分为五个层次。级别越高,调度优先级越高。能否升级,要综合司机贡献值(跑量)、活跃值(在线时间)、有利值。有时候,为了保证贡献值,李北需要用自己的另一部手机下单,然后自己接单。他骑电动车一公里左右就能完成订单。平台并不反对这样的“刷单”行为,“因为每一单平台都会从中抽取25%的佣金,当然希望订单越多越好。”李北说。
送票数量少,交保费高,也让很多代驾平台的司机都有绕过平台收“私票”的经历,“私票”也会多收一点。“比如80元的单票客户要100元”。一个司机代表司机这么说。刘师傅承认自己也有过“私人订制”,特别是为了赶上恶劣天气。“前段时间北京寒潮来袭,客户很难在平台上下单成功,因为很多平台司机都不上线,而是自己跑到酒店门口接单,基本上都是一口价。”
李北还透露了一个情况,很多所谓的“黑司机”曾经是平台上的司机。任何违规、事故、客户投诉等。会被平台处罚甚至永久封杀。这些不能在平台接单的司机,只能接私单。
行业难规范,司机的权益谁来保障?
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是李北每天的工作时间。三年前,他从兼职变成了专职司机。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就很满足了。“我是农村来的,没有学历。挣这么多钱真好。如果没有平台,全靠自己活下去是很难的。有时候,我们甚至一天都不开单,还面临着和客户价格谈不拢,产生矛盾的风险。“像李北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滴滴发布的《2020年司机行业发展报告》显示,47.8%的司机为家庭唯一就业人员,70.6%为外来务工人员。
同时,司机依赖平台带来的可观收入,还要忍受平台设置的诸多“不平等条约”。不少司机表示,平台无故克扣司机服务费,即使客户因自身原因被投诉,也会面临处罚。此外,投诉过程非常繁琐,成功率极低。
对此,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目前,代驾行业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网上代驾平台对违约责任的性质制定了相关规则。原则上,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对消费者和司机都有法律约束力。
在平台与司机的协议中,平台有权对司机的服务质量进行监控,但对司机服务中产生的纠纷或争议不承担责任,这也引发了另一个争议:司机与平台之间是怎样的劳动关系?司机的权益应该由谁来保护?
李北告诉记者,虽然每一笔支付都包含一份保险,但很少有人会通过该平台进行索赔。“我们会自行处理一两千元的赔偿,一旦通过平台进行理赔,就会关闭账户。半个月接不到单,非常不划算。”同时,他也担心自己的社保。“现在我只能自己交社保。如果平台能出一部分,哪怕我扣点钱?”
2015年,全国首例涉及代驾软件的事故案件判决结果是,代驾平台与代驾司机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院长朱晓看来,“无论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都应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平台应该承担起对劳动者的权益底线保护。此外,相关部门需要更加重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处理好短期就业弹性与长期就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所研究员曹荣建议,要从政策层面明确代驾市场的监管主体,明确平台的权利义务,规范相关平台企业准入退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畅通员工利益诉求渠道。(唐舒)
来源:工人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