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没有量化的东西永远是混乱的。你知道你每天花多少时间玩手机吗?直到最近一天手机上弹出“屏幕使用时间”,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条形图,显示我平均每天2小时57分钟,一周共计20小时44分钟!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不禁大吃一惊: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将近三个工作日。
量化之后,再做横向比较。在一个手机使用论坛上,大家都报了他的名字。粗略统计,绝大多数花了4-5个小时/天,最夸张的有9个小时/天,让我感到些许安慰。仔细看我的具体数据。每周除了用手机APP看新闻,购物,拍照,主要在于微信,12小时16分钟。一寸光阴一寸金。想想还是有点疼。
微信是当今的人际枢纽,是交流的首选。新朋友见面,握手后往往会拿出手机扫一扫。两天前,我读到了关于曹景行的报道,在那里,他每天发送200多个好友。他对想加微信的朋友说:“你加我微信,可能就‘吃了’。我每天在朋友圈发很多东西,会‘淹没’你想看的一切。”曹老师把朋友圈变成了一个信息交换器作为事业。我虽然笨,但我也走了极端,我沉默了很久,我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所以我总是告诉我的新朋友,有什么需要请@我。
除了被动回电话,我查微信大多在“三”名单,很讨人喜欢,但基本如此。欧阳修公务繁忙,在马、枕、厕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今天地铁、公交代替了马,车厢里有一个人,是刷屏的好时机;枕边一本唐诗宋词集不见了,睡觉前会浏览一下今日头条;上厕所必备的读物就是那些有点热度和深度的微信官方账号。
数了数,我的朋友圈有近千人,400多个订阅了微信官方账号,30多个加入了群。按照350字/分钟的阅读速度,一天可以浏览3万字,但微信阅读并不排斥,也不沉浸。我可怜的阅读量,对于汹涌而来的信息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某个群体在谈论某个问题,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不知道朋友们各自的态度,管中窥豹,顾此失彼,只能看着,呵呵。看朋友圈就相当于不花钱订阅报纸摘要和参考消息,而且是不断更新的。每天都有很多叠,千万别指望翻到最后一页。有时候想转发其中的一些,但是习惯了戴着自己的老专业选家眼镜。这个缺新闻,那个不独家。也是可读性,导向性,引而不发,束缚了我的手脚。有时候我会想,这样碎片化、跳跃式的阅读有什么可取之处?也许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当然也有圈里或者群里的请求。一般都是他们要求投票,被感动的时候,我只要看到就支持。麻烦的是,一个项目过去了,另一个项目又来了,有的往往需要连续投好几天,拼疲劳。我有一个老同事,在自己的微信名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在里面写了“不投”四个字,坚决挂上免战牌。我支持群主把禁止投票和禁止广告并列为群规,符合微信生态环境;但是很尴尬,友情很温柔,有时候投票信息是通过小窗口点对点发送的。
就这样,时间在点屏的指缝间悄然逝去。某论坛里那个每天9小时的家伙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删微信,但他说第二天就恢复了。我躲不起。我认识一位大学教授,他仍然是诺基亚。除了电话功能,我的手机没有APP,所以把别人的微信时间花在学习上。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用躲躲藏藏。面对手机或者微信,有人在生活,有人在工作,有人在无聊。关键是要控制好度,“屏幕使用时间”,清晰可辨。如何规划和管理由你决定。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