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前段时间,安徽淮南一大批“万元房”引起关注。最低单价才600元一平米起步,甚至四五万元就能买一套建筑面积54平米的房子。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所谓的“万元房”位于淮南原矿区。行业没落,人跟着行业走,房价“鹤岗”。
淮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长三角,像淮南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在国务院的资源型城市名单中,有江苏徐州、宿迁、浙江湖州,安徽宿州、淮北、亳州、淮南、滁州、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等12个城市。
近年来,这些城市走上了转型之路。
转型的难点在哪里?
先说淮南。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部。2021年淮南地区生产总值1457.1亿元,同比增长5.7%,两年平均增长4.3%。这个增速在安徽排名倒数第三,略好于蚌埠和淮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个资源型城市中,淮南、淮北、铜陵最近三年GDP增长相对较慢。
铜陵是铜都,淮南、淮北是煤城。淮北、铜陵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即累计储量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目前,淮南仍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煤炭资源累计储量仍为138.07亿吨。在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中,原煤和洗精煤产量仍占压倒性的比重。
为什么这三个城市近三年发展缓慢?从产业结构上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第二产业产值仍然明显高于第三产业。直到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刚刚超过第二产业,初步形成“321”产业结构。
事实上,这三个城市近年来也在致力于产业转型。比如淮南发展大数据、智能显示、汽车及零部件等非煤产业;铜陵致力于改造传统铜产业,发展新材料、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淮北提出打造“绿色黄金经济引擎”和“绿色黄金支柱产业”,推动城市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黄金生态型转变。但由于起步晚、后备资源不足、整体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改造效果尚未显现。
以铜陵为例。2020年,铜陵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96家,比2015年增加109家,增长125.3%。一方面说明转型开了个好头,但这些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孵化出能起到支柱作用的明星企业。因此,在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翻了一倍多的情况下,铜陵工业总产值仅比2015年增长了35%。2020年,铜陵的重工业仍占96.8%。
从2021年GDP和增速来看,长三角这12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分化:
可见,徐州GDP超8000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资源型城市中“一骑绝尘”。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徐州的GDP也能排进前十,超过江苏省中部的扬州、盐城、泰州等市,排在全省第六。
十年前,以化工、冶金为支柱产业的徐州,还处于转型的关键点,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生态“告急”。可以说,它肩负着城市转型的双重任务:一是国家老工业城市的振兴,二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徐州并没有放弃过去在重工业方面积累的产业优势,而是通过技术改造来促进升级。在“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指引下,实体主导型、制造业主导型产业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成功突破发展天花板。
徐州之后是苏北的另一个城市宿迁,原本是一个农林大市。之后又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为突破口,推动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仅生产总值增长9.1%,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6.5%、17.2%、22%,位居江苏省第一、第二、第二。
GDP和宿迁差不多的湖州,其实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个。湖州矿产资源丰富,带动了建筑石材开采加工、水泥生产、粉体、膨润土加工等产业,但其转型路径与徐州、宿迁不同。作为“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理念的发源地,湖州以绿色为底色,以全球美丽为目标,全面重构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空体系。2021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位居浙江省第二。
另外,让人惊喜的黑马是池州,2017年的GDP只有624亿元。这两年逐渐发力。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增速10.2%。池州通过引进发展半导体全产业链,引领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效初显。
从总量上看,宣城、马鞍山、亳州、宿州等市的GDP与淮南、淮北铜陵相差不大,但这几个城市近五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加快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制造、信息等相关新型产业快速发展。
在这个梯队中,值得关注的是宣城,其2021年GDP增速将达到10.1%。这座城市位于安徽省的最东部,也是离长三角腹地最近、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近年来,宣城以“长三角地理中心”为定位,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入长三角G60科技走廊,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和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加强制度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以地缘优势盘活自身资源。其海外投资项目80%以上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地区。
另一个利用其位置优势的城市是滁州。近年来,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自2019年成为安徽省“第三市”以来,已连续两年稳坐这一位置,多项经济指标也领先安徽省。从区位上看,滁州连接合肥和南京,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双圈”城市。近年来,滁州以对接南京江北新区为突破口,承接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零部件供应环节。仅2020年,滁州已承接沪苏浙转移或合作项目240个,占全市新签约项目的50%以上。
长三角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的不同,既有不同区位优劣势和历史禀赋导致转型成本的原因,也有城市多元化目标等宏观战略原因,当然还有转型路径选择的差异。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无论成败,在全国都具有标杆意义。
主编:游春杰文字编辑:何
来源:作者:何狄飞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