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进展如何?21个城市表现如何?评估报告在这里。今天,我们一起上工业经济课!
怎么调查?记者采访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后了解到,课题组通过对产业转型升级内涵的深入分析,形成了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结构-效益”耦合机制框架,从产业转型升级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动力转换、 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边肖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映射),抽象出三大类九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不同侧面考察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
深穗珠综合得分在700分以上,位列前三甲 沈竹综合得分700多分,位列前三。
课题组计算了21个地级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最高,为942.31分,意为“吃鸡!”广州以729.99分排名第二,珠海和惠州分别以701.05分和682.01分排名第三和第四。剩下的前十个城市是东莞、中山、佛山、江门、肇庆和汕尾。
分数下降了。按常理来说,我还是要和友辽哥一起分析下一次怎么做的更好!
总体来看,广东21市工业转型升级有所提升。具体来看,21个地级市中,深圳、广州、珠海工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得分均在700以上,工业转型升级进入相对优化阶段,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惠州、东莞等四市综合得分在600-700之间。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但培育新动能尚需时日。
江门、肇庆等6市综合得分在400-600之间,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阳江、潮州等8个城市得分在400分以下,工业水平仍有待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仍较低。大部分属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经济面临提速压力。
从区域区位来看,产业转型升级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基本反映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格局。以深圳、广州、珠海等珠三角核心城市为主,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大核心城市依托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国家战略平台,引领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和发展动能转换,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辐射粤东西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共建和区域共同繁荣的目标。
粤东西北也有表现不错的城市,包括这些“潜力股”
虽然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但粤东西北部分城市通过引进大项目、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等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特色明显。
◎汕尾、汕头:以节能减排为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处于第三梯队的粤东两市汕尾和汕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大力发展规模产业为立足点,着力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继续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之路。在继续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大转型升级力度;重视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规模效益大的项目建设;加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在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方面取得了成绩。例如,汕尾和汕头在单位GDP能耗指标中排名第三和第四,仅次于深圳和珠海,这表明两个城市在控制工业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据向晓梅分析,第三梯队的6个城市(江门、肇庆、汕尾、河源、汕头、茂名)多为粤东西北城市。虽然工业转型升级整体水平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以节能减排为手段,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要抓手,有效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率提升方面得分较高,但创新能力。
同时,她指出,第四梯队的8个城市(阳江、潮州、清远、揭阳、韶关、梅州、湛江、云浮)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较低,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产业辐射能力不足,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他们主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但缺乏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战略规划,导致产业结构以低端传统产业为主,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广东省与先进省市的研发水平存在差距,企业研发:D投入强度仍有待提高。
“广东工业转型升级总体上处于全国前列,但分项指标与先进省市有一定差距。”向晓梅对廖哥说。
从国内比较来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转型主要指标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全国六大发达省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广东省内处于第一梯队的深圳、广州、珠海,深圳处于领先地位,广州、珠海也处于较高水平。
在R&D投资方面,广东省工业企业R & D资金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16年达到5.13%,高于浙江(5.02%)但略低于天津(5.14%)和江苏(5.44%)。但与北京、上海等科研大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上海(6.49%)和北京(6.44%)的79.04%。
从人才投入来看,广东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职当量为67.48人·年,高于全国(34.82人·年)和北京(41.92人·年)。一定程度上说明广东在科研机构数量和高校专业人才数量上略逊于北京,但大量创新型工业企业的存在弥补了其人员相对不足的R & D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企业人才投入方面,广东省与江苏、天津、浙江、上海仍有较大差距。广东省的深圳和珠海分别达到了133.48人次和100.67人次,远高于其他先进省市,广州接近上海的水平。这说明深圳、珠海、广州作为广东省第一梯队城市,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广东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广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源。
[写作]黄英来
[制图]肖鹏
[规划]只是偶尔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