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以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坚持以什么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以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作者:张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有新的概括,对目标任务有新的要求,对战略部署有新的表述,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021年7月1日…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作者:张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有新的概括,对目标任务有新的要求,对战略部署有新的表述,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随着语义的深刻变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显然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创新是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天下为公,民为国之本,政以德,新旧改革,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等。,都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世界观和世界观。

第三个创新是阐明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所以要做到一个“连接”,一个“连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连接起来,把它和人们日常所没有意识到的共同价值连接起来。最根本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自信。这种明确的表述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方向和发展路径。以思想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制度创新,也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将其作为根本制度提出来,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明显不同。

以什么意识形态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事关政党性质、国家方向、民族命脉、人心凝聚。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根本制度来进行和推进,这是关系到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只有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打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中国文化立场

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奋进,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深刻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正在不断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巩固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没有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而那种充斥着血腥罪恶、损人不利己的老路,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我们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理念,也是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交流互鉴的真诚态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拓展了广阔空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阵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符号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最具标志性的创新之一就是文化自信的提出,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在四大自信中占据什么位置?一开始我们总结为“六个更”,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将“六个转变”变为“三个转变”和“三个最好”,即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代表了我们党对文化自信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的标题是“弘扬文化自信自强精神,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说明我们未来五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文化自强,这是极其振奋人心的!

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会的质量”。人类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明,都体现在社会文明中。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标准。两者的共生关系使得文化建设的进步和成就直接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也决定着社会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2001年,中共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公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这表明,“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概念已经正式出现在我们党的政治文献和理论话语体系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文化建设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定位和功能,指明了文化强国的文明水平和社会基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崛起,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崛起,是中华文明的崛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着力展示我国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国家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川秀美的东方国家形象,坚持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国家形象, 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对外更加开放友好。

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明确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统治、中国统治背后的思想精神力量。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的宣传阐释,全面展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前景。积极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和介绍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际传播效率,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中国特色鲜明的战略传播体系,努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757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17日 21:15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17日 21: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