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上周六,爱奇艺独播剧《摇滚狂花》落幕。这项创新工作再次引发了一些讨论。
除了内容的创新,《12集》和《爱奇艺的播出》也成为讨论的话题:该剧于10月11日(周二)上线,10月15日(当周周六)迎来成员大结局。上线的时候放了四集,然后每天加两集,五天就播完了。速度相当快。
但是,这个速度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受到太多的批评,反过来,也获得了很多好评。有人说“爱奇艺播的真好,其他经济学家也该学学。”
快播的日期定在了10月16日的前一天。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摇滚狂花》因播出而赢得口碑,或许是因为剧集本身就是一个紧凑的“新鲜故事”,适合“一口气看完”;此外,其阵容没有“流量”,也可能削弱了一些多余的声音,担心播出太短,导致“曝光不足”。
然而,即使能拿到豆瓣7.4分这么好的评分,《摇滚狂花》的“舆论制造能力”在过于紧逼的播出之下依然较弱:站内最高热度定格在7600档,云合数据冲到了电视剧榜第三名,都是不错的数据,但感觉“有点没意思”。
有人认为这是“12集”的上限,但在两年前,并非如此。当你搜索“12集国产剧”等关键词时,出现的文章很容易就能来自2020年——那时候,正是爱奇艺《迷雾剧场》诞生的时候,也是《隐藏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走红的时候,很多媒体和观众都在思考“12集剧”的未来。
在期待中,结合“打击注水剧”等政策的新鲜出炉,“12集”成为现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两年后,新鲜感消散,“稀缺”的光环褪去,12集国产剧的发展在观感上并不如预期。
可惜《12集》似乎也需要新一轮的支持。这种支持,当然不是单纯的呼吁观众买单——这自然是最终目的,但在通往这个答案的路上,需要先解决一些问题。
简单数学题
2018年,五元文化创始人、《Arc联盟》发起人伍佰找到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小慧,一起讨论《12集》。分别代表内容提供方和平台双方,已经形成共识:第12集是时候做了。
是的,我能做它。无论是平台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商业层面的需求,还是内容生产者的能力,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
在迷雾剧院建成之前,500最大的头衔是《白夜追凶》的制片人和《心理罪》的导演。他调侃自己是一个“一直致力于做12集”的人——“致力于做”。他没有硬性限制集数,而是从心底认可了“12集”背后的逻辑:那就是作为制作人,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平台。
说白了,在市场疯狂到非理性的时候,不把非理性的那部分钱赚出来,泡沫被戳破就不会遭受这部分损失。12的5集有3集能赚钱的时候,不要冒险让60的1集赔钱,无论是平台还是制作公司都是如此。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剧集购买”模式下,当单集利润高到一定程度时,卖家会倾向于做更长的剧。只要买家愿意付钱,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数学题。
而且一些卖家在通过这种模式获利后,普遍不愿意轻易离场,利益驱使他们进行下一次“投资”。即使他们使用资本手段,他们也想尽快从中获得最大利润;更何况,在发现这是一个好生意之后,并不只是有生产能力的公司在尝试加入这个游戏。
羊毛来自绵羊。现在,人们知道这样的模式需要买方无休止地“烧钱”来获得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但在当时,无论是不惜任何代价试图争夺用户的平台,还是别有用心的“制作人”,都几乎不可能听劝就停。
于是,“资本寒冬”开始出现。人们普遍提到“资本扰乱娱乐市场”,硬币的另一面是“娱乐市场玩弄资本”。有的人不知道怎么被骗,有的人装睡赚快钱。
分水岭在2018年刚刚出现。这一年,会员收入超越爱奇艺财报中的广告收入成为最大收入来源;今年,《王小慧与五百》人还在爱奇艺招商会上促成了迷雾剧场前身“奇异悬疑剧场”的亮相。
迷雾剧院最早的很多作品也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始的。2集时代好像要来了。
“最正确的模式”
迷雾剧院负责人、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颖在不同场合表示,悬疑剧一直都很稀缺。
相应的,五行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悬疑。早期成员是一些“迷你短剧节目”等互联网影视战略支持下出现的“Arc联盟”。也算是既有实践经验,又对国外先进悬疑剧的生产力有研究。
最终,迷雾剧场最著名的作品《秘密角落》和《沉默的真相》都不是五元文化出品,令人尴尬,但能提供及格线以上的“量”,五元文化已经相当好地完成了任务。
因为,对于第一年的迷雾剧场,爱奇艺想证明这种模式的有效性。既能以相对较小的公司打造标杆精品,又能与婺源这样成熟的公司合作,尝试打造迷雾剧场品牌的“有血有肉”。
第一季结果不错。同时也证明了迷雾剧场最大的意义其实并不是国内戏剧艺术成就天花板的抬高,而是一些问题的解决:如果12集的周期太短,一部“60集作品”的播放量可以通过5集组合形成,打造的品牌效应不仅可以促进招商,还可以吸引会员和用户。
这是爱奇艺的一厢情愿。2020年夏秋薄雾剧场诞生之前,我是余欢水,完全不同的题材,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样,但也是12卷的“现代生活剧”,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供给方面,当年五元文化还可以把白月光卖给优酷,优酷试图以《她的悬念》在悬疑赛道上差异化。
吴认为“12集剧”是“最正确的影视模式”,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12集就可以讲完,这是国外已经总结出来的一般创作规律。“写不完就讲第二季”。
从观众心理来看,12集对应一个舒适的故事节奏;反过来,那些故事长、IP延展性强的美剧,往往是在微利甚至放弃盈利的前提下拍摄第一季。如果他们做到了,第二季赚钱几乎是必然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短篇的一次性完成,还是长篇的“品鉴模式”,12集的节奏都是有用的。
成长,还是“活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今,当我们搜索“12集国产剧”时,发现的很多结果都指向2020年。
当然,旺盛的信心来源不仅仅是迷雾剧场,今年广电总局明确提出“网络电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剧集创作”,鼓励小剧。
同年,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推出《季风剧场》,并于次年终于制作出《我在异国他乡好》这样的佳作。Joy在这一年做了《双面镜》,几经波折,次年在哔哩哔哩上线,在站内也有不错的反响;今年,宁蒙影业也高调推进《12集短剧》,生吞(最后一集叫《懦夫》,今年在优酷上线)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占据发布会C位。
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2017年至2019年,国产剧平均记录集数分别为39.76集、39.23集、38.01集。到2020年,这个数字迅速下降到33.1集。
就国产剧而言,一个略带黑色幽默的事实是,在经济周期和投资倾向向好的时候交的学费,几年后除了一地鸡毛,并没有真正给行业带来多少有用的经验。当平台对内容的理解终于跨过了一定的门槛,疫情和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再次发生,“活下去”成为整个行业的主基调。
像婺源这样有特色的创作公司屈指可数,也有少数宁萌这样的头部公司愿意高调入驻“12集”。
相对于这样的案例,《12集》其实是平台测试新题材的机会,也是新公司获得平台支持,试图用好的内容脱颖而出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和2021年的统计短剧里有很多新兴的公司,但问题是,当各个环节都被缺钱困扰的时候,这些新公司成为炮灰的概率远大于成功的概率。
换句话说,虽然12集很少,但它的门槛和清晰度仍然是高质量的长视频集,甚至对高质量集的要求也高于更长的集。但在新环境下,无论公司大小,能接受“一季度不赚钱”的公司越来越少。五块钱做多部悬疑剧可以降低风险。宁萌用自己的专业领域供给这部分野心,小公司做不到。
当小公司无法成长的时候,“活下去”而不是“成长起来”就成了一个大主题,这对于《12集》这个仍然属于创新探索的领域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有点欣慰的是,几个平台暂时都没有放弃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尝试。多尝试,总会有结果,哪怕会被骂。
“追剧”,还是“binge watching”
两个月前,优酷遭遇了一波投诉。
《懦夫》的质量尚可,但优酷在排播上的尝试是减缓更新速度,引发了不少不满。有观众追踪宁萌的上映,误以为“剧集本来是12集,却被拉长到16集”——看来观众也知道拉长可以让平台利益最大化。
铺天盖地的提醒真的不是“提醒营销”。原著编剧兼作者郑智甚至在微博中公开喊话“认真的人就这么玩”,让优酷相当尴尬。
商业购买模式和行业活力是一方面,但对于平台来说,以《12集》为代表的短系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播出。
播种的复杂程度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比如以迷雾剧场为代表的“剧场运营”,可能是一种模式,如果进行得好,也可以打造一个品牌。但限定题材是一方面,自己在年度和季度播出中占用的时间以及多个制作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又是另一个问题。
影院外,爱奇艺在《摇滚的狂花》中尝试限制主题(“挑光限制”)。其实也有类似的初衷,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效果。广播速度过快造成的热量损失确实是肉眼可见的。毕竟2019年,腾讯视频提前在《陈情令》播出,铺天盖地的批评很多都不是舍不得花钱,更多的是“缩短播出时间,不利于热度发酵”。
以“懦夫”为代表,放慢更新速度也是一种模式。很难说这种模式没有受到国外电视剧《周庚》的启发。但从经验来看,国内观众也不太愿意买。很多声音认为这样追剧太累了,“剧情都快忘了”。
况且“他山之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参考的,但不可能完全参考。
网飞崛起之初,一个重要的支撑概念就是“狂看”,打破了很多美剧“一周一集”的思维,却真正让用户觉得好看。然而,支撑这种模式的,不仅仅是网飞从一开始就用真金白银创造尽可能多的优质内容的行动,还有“非会员不能看”的底层逻辑。
相比之下,中国的长视频,在经历了早期的内容差异化尝试之后,仍然没有摆脱电视播出的思维,免费+广告的模式几乎不可能消失。
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观众的付费意识需要更高,自然也包括提供更多让观众愿意付费的内容。从目前长视频透露的数据来看,单个作品购买月卡和季卡的用户数量仍然远远多于购买年卡的用户。说白了,不管是“狂看”,还是一周一集,内容的供给还是第一位的。
更有甚者,就连网飞在2022年也开始思考“狂欢观看”模式的局限性,试图通过学习一些项目上的Disney+和Prime Video的周播(其实就是“复古”)来挽救其不被看好的成员拉新数据,试图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目前这种回归已经在综艺节目中大规模实践,相当一部分剧已经实行。
不快不慢。当营收比例更向会员倾斜的时候,如何“服务”受众的多元口味,在各种需求甚至直接要求之间达到最大可能的平衡,这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
生鸡蛋和生鸡不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好的“12集”出来,观众会在认可内容的情况下进一步认可这种形式。目前看来,尝试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题材是一种方式,在庞大的IP中敢于多季播出是另一种方式。前者有《摇滚狂花》,目前还不能说是成功的尝试,后者可以希望在目前几大平台公布的几个IP中,或许可以期待一些新的玩法。
为什么非要强调“12集”?说白了,很多时候,项目越大,越接近“全押”的风险。当行业整体比以前有了更工业化的体系,但却处于一个不景气的周期时,少做“all in”的项目,或者把不得不“all in”的项目拆分成更小的模块,才是更明智、更符合商业规律的做法。
更何况表面的“小生意”指向的是未来,甚至可能是对单集预算天花板的突破。至少在现阶段,既有利于平台的收支平衡,又有利于新生力量的成长,这当然是一件动态的、前瞻性的事情。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