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人口和就业工作,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岗位。城镇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一是人口总量稳步增长,集聚明显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调整优化生育政策,人口保持稳定增长,性别结构不断改善,人口流动日益活跃,集聚程度增强。
(1)人口持续增长。
针对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新的人口发展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2021年,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党中央提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生育政策的调整优化,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育需求,促进了出生人口规模的扩大,2012年至2021年年均出生人口1620万人。2021年末,我国人口为14126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5338万人,年均增长593.1万人,年均增长0.4%。
(2)优化和改善性别结构
出生性别比稳步下降。2021年末,我国男性人口72311万人,占比51.2%,女性人口68949万人,占比48.8%。总人口性别比104.9,比2012年下降0.2。从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看,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8.3,比2012年下降9.4,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改善明显。
(C)人口流动日益活跃。
人口流动是当前中国人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2012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0年,我国分离人口达到492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4.9%,其中流动人口达到375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6%。与2010年相比,全国人户分离人数增加23138万人,增长88.5%,流动人口增加15439万人,增长69.7%。从人口流向看,人口继续向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和内陆城区聚集,东部地区人口继续增加,人口占比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主要城市群人口集中度提高,大湾区、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35.0%、12.0%、7.3%。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省(市)的人口密度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00人/平方公里以上。
二是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和国民健康不断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一)文化素质稳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和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稳步提高。202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9.9年,比2012年提高0.7年。全国人口中5岁及以上文盲比例从2012年的4.2%下降到2020年的2.7%。2020年,高中以上学历人口达到4313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0.6%,比2010年增加12374万人,占比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为21836万人,占15.5%,比2010年增加9872万人,占6.5个百分点。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比2010年提高1.1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43.8%,提高12.8个百分点。
(2)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我国健康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明显改善,群众性体育赛事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参与度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到2021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7.2%[1],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7.9岁,比2010年提高3.1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分别从2012年的24.5/10万和10.3‰下降到2021年的16.1/10万和5.0‰,新生儿死亡率从2012年的6.9‰下降到2021年的3.1‰。老年人健康状况改善,健康老年人口比例增加。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健康老年人口比例达到54.6%,比201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重点群体得到良好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岗位。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一)城镇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我国经济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和劳动年龄人口的逐步下降,就业人口总量在2014年达到峰值76349万人后开始减少,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人口保持增长趋势。2013年,城镇就业人口比例首次超过农村,达到50.5%。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年均增加1054万人;城镇就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2.7%,比2012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2)失业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由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有效衔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18-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2]稳定在5.0%左右的较低水平。2020年初,就业形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冲击,2月份失业率升至6.2%。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持续推进复工复产、大规模减负稳岗、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服务等措施,就业形势得到改善。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各项就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城镇失业率不断下降,2020年12月降至5.2%,与2019年同期持平,2021年12月进一步降至5.1%。
(3)强有力的重点群体就业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聚焦重点就业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和政府帮扶相结合,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确保重点群体就业形势稳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支持和引导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拓宽公共部门就业,鼓励创业创新,有效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针对农村劳动力,加强跨区域精准对接,有效促进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依托县域经济和农村产业发展,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2012年至202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从26261万人增加到29251万人,农民工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对于弱势群体,我们将继续加强就业援助。2012年以来,平均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550多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70多万人,约5万个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四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我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1)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新动能发展加快,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202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7072万人、21712万人和35868万人,占比分别为22.9%、29.1%和48.0%;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2012年下降10.6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
(二)新经济对就业有显著作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网络合同分销商、互联网营销人员等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新经济就业以其就业容量大、薪酬水平高、灵活性强、兼职性强等特点,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对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灵活性、增加劳动者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31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131万人,平台带动就业人数约8400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3400万人。
(3)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就业人员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2020年,就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18.7%和41.7%,比2012年分别下降2.3和6.6个百分点;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7.5%和22.2%,分别上升0.4和8.5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2年的9.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4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末,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7万人,比2012年增加2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500多人,增加2400多人;全国共有3935万人获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增加2360万人。
五是劳动保障逐步完善,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更加强调通过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来实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工资收入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完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劳动者工资水平稳步提高,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106837元,比2012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0.91倍,年均增长7.4%。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62884元,比2012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0.83倍,年均增长6.9%。
(二)企业用工更加规范。
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监管,规范签订劳动合同,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大力开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既保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又有效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21年,累计有132万份集体合同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覆盖职工1.2亿人;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查处工资违法案件6.3万件,为45万农民工讨薪56.5亿元。
(3)劳动保障逐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改革力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显著提高。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807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64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35431万人,增加89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58万人,增加773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8287万人,增加927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752万人,增加8323万人。
(4)就业服务日臻完善。
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实施就业失业管理、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县(区)及以上都设立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98%以上的街道、乡镇设立了服务窗口,免费提供注册招聘、注册求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等服务。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春风行动”等特色服务活动形成品牌。就业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底,全行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91万个,为3.04亿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5099万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口和就业的发展进步,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阶段,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确保就业形势稳定,我们要坚持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注意:
[1]数据来源于2022年3月30日国新办设立更高层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
[2]2018年起正式发布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资料来源/统计通讯
编辑/陶银生
署名/乔红
制片人/Xi舒骏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