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来源:中国历史 推荐:龙飞九天
控制泡沫水
李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他是战国时期秦国人。由于史料的缺乏,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家乡和生平事迹的细节大多不详。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华阳国志疏志》和《水经注姜水》略有记载。据记载,李冰在秦赵浩棋年间(公元前256 -251年)被任命为蜀国的总督。据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识极其渊博,才华横溢。他上任以来所做的实事都与治水有关,比如主持墨水水道的整治。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强兵富庶,大力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当时很多国家都有一些著名的工程,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水利专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后治理了发源于蒙山的岷江支流漠水(今青衣江),因为河中有一座大礁石(又名李堆、韩亚等。),河水流速的漂移严重影响了船只的航行。李冰主持凿通后,航道畅通无阻,大大方便了在泡沫水上航行。
行健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是李冰对后人的重大科学贡献。与泡沫水处理相比,都江堰工程显然要复杂得多,其地位和价值也高得多。都江堰曾被称为遮蓬、遮岩、金地、都安大堰等。历史上,唐代称之为“绥威堰”,宋代才起都江堰之名。
它是都江堰岷江中游的一项重大工程。岷江发源于岷山,一路奔流而下,在冠县进入平川界。这里地形复杂,加上泥沙淤积,航行非常困难,汛期河流经常泛滥。奇怪的是,当西部遭受洪水肆虐时,东部却因缺水而遭受干旱。
李冰上任后,听到了大量民众的声音,在实地考察后不久,就开始实施这项浩大的工程。近代人们看到的都江堰工程主要有百丈堤、杜江余醉、内外金刚堤、沙飞堰、人字堤、宝口,其中杜江余醉、沙飞堰、宝口最为重要。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三大工程都是李冰研究所承建的。
杜江鱼嘴,又称分水鱼嘴,是人工修建的纵向堰。因为它的头像鱼头,所以叫“鱼嘴”。因为它的作用是将从上游流下的河水分为内外溪(大堤左边和西边的外溪是岷江的主流;堤的右东侧是内江,是灌溉东侧田地的总渠,故称“分水鱼嘴”。
修建这个引水堰时,采用了在河中心抛石的方法,但由于河水流速过快,始终没有成功。之后,长10米、宽0.6米的竹子制成的巨型竹笼被大块鹅卵石填满,沉入河底。终于,这个大堤建成了。这个引水堰就是《杨桦国志·蜀志》和《水镜朱江水》中记载的“河为坝”的“坝”。这个分水鱼嘴与沱江灵渠上的鱼嘴和关渠上的平水梁非常相似。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传承或学习启蒙的关系,目前仍有很多专业学者在深入研究。
分水鱼嘴建成后,岷江的水就可以分水了,既可以使干流以外的水量不至于太大,从而大大降低汛期发生洪水的概率,又可以使东部的内江灌溉冠县的田地,从而避免冠县干旱的发生。鱼嘴内有一定比例的水分分布,大致是外河40%,内河60%。为了避免汛期内河水泛滥,修建了飞沙堰。
飞堰的施工方法与鱼嘴引水堰相同,也是用鹅卵石填充特大竹箱成功建成。这个堰的难点和关键是高度一定要恰到好处,这样内江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河水就会溢出堰,流入另一条河。当内江水位过高、水量过大、水流速度过快时,会冲垮堰体,内江的水直接排入其他河流,可以保证内江整个灌区的安全。这个堰名叫沙飞堰,因为它与瓶子的瓶口相配合就能排沙。
采用竹笼填石法将水鱼口与飞沙堰分开,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创新,可以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成本低,实用高效。在建筑上,人们对此评价很高——重而不困,硬而不僵,散而不乱。如此辉煌的创造是否由李冰首创,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据我们所知,在李冰之前从未发现过,所以很可能是李冰发明的,并在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中使用,但也有可能是他吸收民间或前人的经验发展出来的。
瓶口工程其实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首先劈开了雷宇山,阻止了河水向东流。项目开始也不顺利,项目进展缓慢。后来,在有经验的民工的建议下,李冰采用了焚烧岩石并使其爆裂的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最终将宫磊山劈成了一个宽约20米的大口。因形似瓶口,故名宝瓶口。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瓶口的组合,岷江在此成功分流,既消除了西部的水患,又消除了东部的干旱,一举两得,功德无量。
石人镇河(连接:李冰“抑水兽”被挖,引发四川洪水?)
为了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还雕刻了三个石像,镶嵌在“玉女房下白沙岗”(都江堰项目区)。如果水位浅如石人脚,可能是灌溉用水不足,预示着干旱。如果水位上升到石头人的肩膀,说明水太多,预示着洪水。这种用脚和肩表示水量不足和过量的标志,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书记载为“不够,不够”。
1974年和1975年,在外江金岗地和安澜索桥一带,先后出土了两尊东汉李冰石刻造像。碑文为“故蜀郡畏冰”“戊申朔二十五日,建宁闰月,水城首府,阴龙场,陈一造,三神,石人,镇(镇),千古之水”;雕像上的铭文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大概是仿照李冰设置的石人,可以用来纪念李冰,也可以作为水位测量的标志。出土的李冰雕像高达2.9米,相当于古代尺子的10多尺。这个高度很可能作为水位指示器。
深冲刷滩,低堰
相传李冰还制作了石犀,埋于内江,作为每年疏浚泥沙的深度标准。当时李冰的年修原则是“深淘滩,低堰”,也就是说每年河底淤积的泥沙要深,这样才能适当保证河水量;飞堰的堰不能建得很高,以免影响内江的溢流和泄洪,可以保证内江不会被淹。李冰制定的这些六字诀,为后人所推崇。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石壁上,有六字提示和解释这六字提示的三字治水经。
在《华阳国志疏志》、《水镜注姜水》等文献典籍中,也记载了李冰父子治理官江河、文江河、洛水河、沔水河,修建索桥、盐井。很难相信所有这些传说,因为它们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联想的支持。然而,正是因为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才产生了这些传说,享有极高的声誉。后人会把四川的许多水利工程和善行放在李冰父子的名下,这也反映了李冰父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声誉。
以今天的科学水平回望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工程,仍然可以看到这个工程从规划、施工到最终效果都是非常科学和正确的。因此,这项工程可以成功地控制内外河流,解决西部水灾和东部旱灾的问题,把原来的灾区变成“天府”粮仓。如果把现代科技水平用在这个项目上,施工手段、设备材料、工程进度都可能有所提升,但就最终效果而言,差距并不大。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李冰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杰出工程和主持人。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