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家负责做饭的女仆阿姨的故事。如果你耐心看完,你绝对不会质疑她确实是一个“以用户为导向的企业”。
我对“用户导向型企业”的理解,来源于我们党的“坚守初衷,不忘初心”。符合这个定义的企业很少——他们不忘老用户的努力,把老用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
我的读者中有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但我必须强调,我不是指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导向型企业”,也不是强调“用户思维”。
相信你会被这个“家政女王”的故事震撼到,比你听过的各种“用户思维”方法论都要好。
首先,被误解的国内产业
故事的起因是,今年3月(本文最早发表于2021年),增加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众所周知,生孩子前后的生活可谓天翻地覆。我是一个可以平躺的人,绝对可以平躺超过涨停。家里又脏又乱的时候,眼睛不是一闭就消失了吗?直到我把一个人类幼虫放出来照顾,我才真正发现时间这么少,事情这么多。所以现在被逼着请阿姨做兼职,真的有机会了解家政服务行业。
说到家政服务,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词是什么?无非就是“低端”、“纯努力”、“无附加值”之类的。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关注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别说为这个行业发声了。说实话,之前我也有同样的第一印象,但现在我想说,这种刻板印象是对的,也是错的。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家政服务行业的门槛确实很低,所以一般情况是客户和中介比阿姨强,其中小时工堪称“最底层”。为什么这么说?小时工的时薪虽然比育儿大嫂、月嫂等全天候服务岗位高,但最终的工资几乎不比育儿大嫂高。(上海的时薪大概在30-40元/小时,而请六天假,早退晚归的保姆时薪可能只有20多元。)
兼职者最大的困难是工作时间不稳定。一个雇主的工作通常只持续2-3个小时。如果一天只能找到一两个工作,月薪可能只有一两千块钱,根本活不下去。而如果不得不多接几份工作,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结构性矛盾——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但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午餐和晚餐时间,其他时间工作很少,尤其是上午(用人单位的需求数量大致为:晚餐时间>:午餐时间>:下午时间>:上午时间)。用人单位辞退一个大妈是分分钟的事,但对于大妈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长期失去一块收入。
所以,虽然你可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过“中国有3000万家政人员”的新闻,但对于真正从早到晚以此为生的大妈们来说,这确实是个难题。
以我们最后一个女仆阿姨为例。因为她刚来上海,能拿到的只有一张吃饭时间的单子。所以她除了在我们家打工,白天还要在超市找收银员的工作,晚上还要去餐厅洗碗。是的,家政这种以累著称的行业,人才缺口是有的。原因不是中国人因为有钱而不愿意干脏活,而是他们很难从早干到晚,挣够工资!
所以,为了找到足够的工作,家政阿姨(尤其是刚入行,不得不开始兼职的)不得不求助于拥有信息优势的中介,接受她们的盘剥来换取工作机会——雇主和阿姨每年付给中介的管理费总和大约是阿姨月薪的70%-150%(我们知道的一个所谓的“互联网家政”介绍了一个育儿的小姨,
是的,你没听错。找工作要先交钱。这就是普通人的现状!至于这钱值不值?我试过找中介,你们都知道。
即使他们设法完成了一整天的工作,他们也很难呆在同一个社区,他们必须在两份工作之间穿梭于不同的社区。寒冷的冬夏有多难熬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很多通勤时间还是完全不思进取!所以一般来说,钟点工阿姨很难比那些“整天打包卖”的人拿到更高的工资,这也是大家觉得这个行业“低端”的原因。
第二,找到异质群体。
但总的来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刻板印象最后总是被光速打脸,这次也不例外。在和来我们家吃午饭的阿姨熟悉之后,我发现她真的是一个不一般的兼职阿姨,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重要的事实:
1.她也是兼职工作者。即使她的技能水平无法拉开差距,她连字都不会读,说的普通话真的很难懂。她一个月能收入过万,秒杀同小区育儿父母的平均月薪7000多元。
2.我们觉得这个阿姨性格不好相处,想把她留给我们家做全职育儿的老婆。但就算我们把月薪涨到8,阿姨500块也不会要——要知道,这已经接近我们小区那些有文化有技术的育儿姐妹的工资上限了。虽然比现在挣得少,但是更稳定,不用从早到晚工作。在她没有一技之长,不识字的情况下拒绝这个提议,真的让我很惊讶。
我的工作是私募基金。看了这么多商业案例,我意识到,虽然我很傻,但我阿姨的背后还是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第一,工资高,这很好解释。这是因为她成功地把每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都填满了。而且她很聪明,把同一个小区的订单都接了,省去了很多路上不必要的通勤时间,把自己的成交率拉到最大,自然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但这只是解构主义的视角(对结果看似合理的解释)。这种高周转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来的?阿姨为什么拒绝我的提议?这是我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关键。
三、大妈犀利的“用户导向”生活
下面,我们就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她的故事。首先我要说明一下,以下内容是根据她以往的经历,省略细节后我整理了她的行动思路。也许她事先没有想得那么清楚,但我看到的是她创业直觉指引她一路走来的事实。
据她交代,最开始的时候,她做什么都是先只要呆到一定时间空。但她懂得观察自己的雇主,然后选择性格最好、对她最认可的A,保证自己无论如何都会一直为A家工作。
在合适的时候,她会问A,你能不能在以往优秀表现的基础上,推荐她小区的业主?从那时起,她有机会逐渐将其他社区的工作换到本社区,从而缩短通勤成本,获得更多带薪工作时间。用投资的话说,就是围绕A家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但如果你认为这是我称她为“用户导向型企业”的根本原因,那你就错了。
我最佩服的是2018年左右,A家搬到我们小区的时候,阿姨做出的选择。对,没错,她跟着我到了我们小区。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之前好不容易形成的规模效应一度为零,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当然,这家也答应帮她继续推荐给我们小区的业主,直到有一天她再次被我们小区的工作填满。但是说实话,谁能保证这样的事情真的能做到?
但无论如何,在“1%的口头承诺”和“99%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之间,姨妈最终选择了前者。今年上半年,这位阿姨最后一次入住另一个小区——上午,她终于找到了我们小区的业主接单,阿姨在我们小区的规模效应终于重新形成。绕了一圈,似乎终于“回到了起跑线”。但是深入挖掘之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首先,大妈作为劳动者,已经不需要看雇主的脸色了。所有用人单位对一个兼职人员的要求的核心词就是“靠谱”,相信没有人会反驳。她兢兢业业,心地善良,善于沟通,但更重要的是,她每天都很努力。用我姑姑自己的话说,她不会拒绝雇主提出的任何要求,只要她能做到。
有一次,她跟我说起那些“分工精准”的同事,比如有些带孩子的阿姨坚决不做饭,做饭的坚决不带孩子,这是她无法理解的。她觉得,“反正我的时间已经花完了。为雇主做点有能力的事有什么不好?”阿姨表达的很简单,但她懂得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这种钓鱼的做法看似“聪明”,其实毁了自己的时间和积累口碑的机会。
一点一点的努力积累,最终有一天她成为了我们社区口碑极好的人。以至于业主们宁愿及时迁就她,也不愿找其他不知名的阿姨凑合。比如每周三,午饭时间阿姨有工作,家里会允许她早上九点半过来提前把午饭吃完,等会儿吃饭的时候我们再热一下。而且阿姨在家的时候,大家都很照顾她,她也会同意借用自己的微波炉和冰箱,放点热的东西做晚饭。
其次,由于业主的通融,现在阿姨全天的难度大大降低,阿姨不再需要任何中介。而阿姨就很善良,把收费水平定在平均线,不交中介费(反正比我们之前在中介找到的Y阿姨价格低)。这是什么意思?意味着阿姨和其他替代品在“产品力三角”的附加值、价格、使用价值上存在巨大差距!(“产品力三角形”是我们业务分析的一个模型)
这种情况下,车主对她的评价和推荐意愿自然就高了。在我邀请阿姨帮我带宝宝后,我甚至自告奋勇请她帮忙介绍她认识的其他靠谱阿姨。因为我知道——她的商业模式的核心是用户的口碑推荐,所以她敢推荐的人不会太差,哪怕我为此付出一点点费用。要知道,这意味着阿姨甚至可以在我们小区做中介业务,突破她24小时规模效应的上限!
可以说,这位大妈已经完全靠自己颠覆了国内产业链的实力——至少在她所在的社区是这样。所以,其实上述的起点也是终点,她在商业上、生活上的积极反馈一直不绝于耳。
四、“家政女王”背后的商业智慧
故事讲到这里,我不知道你的感受。反正我听完的时候,对阿姨充满了敬佩。用哔哩哔哩弹幕的口吻,我愿意称它为“我们小区的家政女王”!
因为她确实自己创造了我们小区池塘里的MVP(最低可行性产品),通过相对产品(也就是其他小时工)的替代选择,实现了粉碎水平的精准定位和提升——老雇主的口碑推荐,做什么都专业,平均低价,最后有了自己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而成功的商业模式和高薪真的只是最终结果的冰山一角。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觉得她配得上“一人用户导向型企业”这个称呼吗?接下来,自然你一定想知道,这位大妈的商业案例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做一家户企」的关键是什么?我个人总结成三点:
1.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背后必然有规模效应的最大化。无论是机器设备的长期启动,还是个人时间的充分利用,都是规模效应最大化的体现。而我们不应该从“资本家的小气和利益驱动”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点,而应该明白,这本身就是对地球资源和宝贵生命的珍惜和拯救;
2.要想规模效应最大化,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网络效应和NPS,而后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就像阿姨的案例,每次到一个新的社区,她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来建立“两地奔波→建立口碑→持续推荐→集中订单”的闭环。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她没文化,不懂得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接单。”
我不会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流量思维,流量本身是要收的。即使付费成为VVVIP会员,各大互联网平台“扼杀大数据”的案例还是很少吗?你要的是“自己的网络效应”,而不是付费借用别人的。
3.当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发生冲突时,要敢于放弃原有的规模效应;当1%的用户对网络效果产生抵触时,要敢于放弃原有的网络效果。
“什么?我没听错吧?你说最重要的是网络效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所以你要我再放弃?”——是的,但这恰恰是一个家庭企业的真正试金石。假设还有一个大妈也是按照上述“利用互联网平台购买流量费”的方式。也许她能接到足够多的订单,像我们阿姨一样,把自己的时间填满我们的社区。
如果只看结果,两者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当初的选择“用你认为是1%的拥有者换社区”——有了这1%的用户,你永远有机会重新形成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不然你还得继续买流量。而且流量价格长期下降?没有变化?还是往上走?看了这么多研究报告,你一定有所了解。
想做一个真正的面向用户的企业,只能保持一个条件,就是“你敢花很长的时间,为了你1%的用户,从0到1,从1到N,再从N到0吗?”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以上是我从商业角度的总结,但是从我们生活的角度,何乐而不为呢?在我们公司和青训营的大班里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想想怎么去经营”—
你满足过谁的需求?
你的人生定位够准吗?
你的产品力三角和替代选择的区别够明显吗?
有自己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吗?
你最终的结果能否体现在一对一(高净利润)、反复试验(高周转)、或一对一回应(高杠杆)?
之所以能做这样的类比,正是因为人生和生意一样,要靠一次又一次的决策才能走到最后。每次做决定,其实都没有准确的计算结果可以参考。本质上,你只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试错。
我姑姑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真的很值得学习。因为,在她心里,她永远都在按照“消费主义”这个词来做一切事情。
此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请联系hezuo@huxiu.com获得授权。
正在改变和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嗅这个应用。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