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腹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水样腹泻为特征的脾和胃肠疾病。腹泻和腹泻在病情上是有一定区别的。粪便排出量少且慢。如果漏了,就是拉肚子。如果粪便大量出来,就是拉肚子了。但是,在现代,腹泻、拉肚子都叫拉肚子。
腹泻是常见的脾脏和胃肠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中医对该病有很好的疗效。
《内经》将本病的证候称为“诈”、“泻”、“泻”、“穴泻”、“注”、“泻”等。,并对本病的病机有全面的论述,如苏文《怒田童论》中说:“《苏文阴阳应似大论》中说:“气清则气盛。”“湿胜,则泻。”《素问·解除疼痛》说:“寒在小肠,小肠不能聚,事后可解腹痛。”《苏文志珍张达伦》说:“一切吐酸、突注、威压,皆属热。”说明风、寒、热、湿都可以引起腹泻。《苏文泰·尹扬明·张伦》指出:“如果你饮食不当,如果你生活时不时,你就会患阴、…若患阴,则患五脏,…然后你就会拉肚子。”《苏文俱痛论篇》指出:“怒则气机不利,甚则吐血解气。”说明饮食、起居、情绪不合适,也可能出现腹泻。此外,《苏文麦·景尧·魏·张伦》云:“胃脉实胀,虚则漏。”《苏文藏气法时轮篇》中说:“患有脾疾的人,…他们亏的时候,肚子饱了肚子也饱了,消化不了食物。”《苏文选·吴明气篇》云:“五气乃疾病,和…大肠和小肠是泻药。”说明腹泻的病理变化与脾、胃、大肠、小肠有关。《内经》的泄泻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张仲景把腹泻和痢疾统称为李霞。该病在证治上分为虚寒、实热、湿滞三型,并提出了具体的证治。如“利谷于下,里冷外热,汗出昏厥,通脉四逆汤为主。”“齐有利,梨花散。”指出了虚寒导致效益下降的症状,以及治疗虚寒的两种方法,即温阳固涩法。他还说:“下关三经平。若按心使其坚,若急降,则服承气汤。”“你有毛病,还口干舌燥,你是小承气汤的主人。”提出对于实热蕴结、郁结所致的下利,应采用攻下通便之法,即所谓“疏因通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还提出了“帮助人们排尿”的方法来划分肠内的湿,即所谓的“急支河”,因为肠内湿盛,气受阻,不得自由传播。张仲景为后世辨证论治泄泻奠定了基础。《三因一病方论·泄泻叙论》从三因学说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
《景岳全书·泻》说:“凡泻病多为水谷所分,故以升水为上策。”并分别列出利水方药。医者必读之书《泄泻》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九种著名的治疗泄泻的方法,即轻渗、举、凉、舒、缓、酸、燥脾、温肾、治涩。其阐述系统全面,是腹泻治疗学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得到了临床证实。。
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表现为腹泻时,都可以在本节中辨证施治。需要注意的是,腹泻的含义与西医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感外邪、食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这些原因导致脾虚,湿盛,脾虚,大肠和小肠的传输异常,波动失调,腹泻。
1.感外邪致泻常见于暑、湿、寒、热,其中感外邪致泻最为常见。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易困脾土,导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泻。所以说“湿盛则五泻”。寒热除侵犯皮毛和肺外,还可直接损伤脾胃和肠道,导致功能失调。但如果引起腹泻,那只能是湿引起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湿则可泻”。所以《杂病源流·泄泻源流》说:“湿致泻,只因湿耳。不知风寒热之虚,虽皆可为病,但脾强而不湿,则皆不可为。他们怎么解手?虽有风、寒、热虚之别,但必无非源于湿者。”
2.食伤或暴饮暴食,胃气郁结;或食肥甘,湿热内生;或暴饮暴食而受寒,寒邪伤身;或误食腐烂、不洁之物,伤脾胃、肠,致食积、寒湿、湿热,以致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腹泻。正如《净月全书·泻》所言:“若不时饮食起居失节制,致伤脾胃,则水转湿,谷行停滞,气之精气不转,则污泻减少。”
3.情志失调、心烦、肝气不适、脾郁、脾失、升降失调;或者思想忧郁,脾气暴躁,假土,失职;或者脾虚,怒食,甚至伤脾,导致脾失健运,波动失调,泄泻。所以《净月全书·泻》说:“凡怒而泻者,必先怒而食,伤脾胃。所以,他犯了什么事,就是碰了就发生了。这是肝脾之病。盖肝木,脾气疼。”
4.脾胃虚弱,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失调,或劳损内伤,或久病体弱,或脾胃肠衰,导致胃肠功能下降,不能接受水谷,不能运化精气,导致水湿积聚,颗粒停滞,导致脾胃升降,清浊交结,进而泄泻。比如《净月全书·泻》说:“泻之本因脾胃。”
5.命门之火衰,命门之火助脾胃运化水谷。如果年老体弱,则肾虚;或者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过度,命门火衰,导致脾失温,运化失职,水谷不改,波动失调,清浊泄泻。而且肾是胃的关键,掌管两便。肾气不足,不宜关门,则可能出现大便滑脱、漏孔。比如《经略全书泻》说,“肾为胃,开合于二阴。所以,二腑的开合是由肾主导的。今日肾阳不足,命门之火衰,阴寒独旺。所以丑子五移后,阳气未收,阴气盛时,会使人泄穴。”
腹泻的原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在外感邪气中,湿是最重要的。脾恶湿,外感湿最容易困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波动失衡。水谷不融,浊与浊混在一起,导致腹泻。其他很多外感邪气,只有和湿结合才能引起腹泻。脾虚是内伤最重要的因素。腹泻位于脾胃。辨浊和传导大小肠变化的功能可以用脾胃的功能来概括,脾胃是腹泻的基础。脾负责水湿,脾是脾的主要部分。脾病就是脾虚,导致健康运动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分。其他内外病,如寒、热、湿、食等,均可导致腹泻。同时,在发病和病理变化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往往相互影响,外湿最容易伤脾,脾虚也容易生湿,互为因果。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导致脾失健运,大肠小肠传导异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的关键因素。
【临床表现】
腹泻表现为大便清稀,或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清稀;大便不多,但粪便清稀,甚至像水一样;或者大便稀而清,谷未化,便中无脓血。腹泻的量或多或少,腹泻的趋势是缓慢的或急的。常伴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肠鸣、厌食、排尿困难等症状。起病缓慢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寒、热、湿、内伤、饮食、劳累、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诊断]
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稀,甚至水样腹泻的临床特征。其中,需要清理和稀释粪便。
2.常伴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音、厌食、排尿困难等症状。
3.起病缓慢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常由外感风寒、湿热、内伤、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
4.常规大便检查、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和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5.应排除其他疾病的腹泻症状。
[鉴别诊断]
1.痢疾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稀的症状。腹泻表现为腹痛,引起大便中有红白色脓血。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甚至水样腹泻。大便里没有脓血,大便里没有脓血。腹痛也存在或不存在。
2.霍乱霍乱是一种突然发病的疾病,有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并伴有呕吐和腹泻。与霍乱相比,腹泻有水样便的症状,需要鉴别。霍乱的发病特点是变化快,情况危险。它通常开始于突然的腹痛,然后是呕吐和腹泻。吐出来的东西是未消化的食物,闻起来又酸又热又臭。吐出来的东西大多是黄色的粪便,或者像米饭一样,常伴有恶寒发热。呕吐和腹泻后,一些患者会出现体液流失,体重迅速下降,或肌肉抽搐和腹部绞痛。但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稀,甚至水样腹泻。一般腹泻起病不迅速,腹泻量不大,没有大便样的米饭泔水,津伤较轻,无危险综合征。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区分寒热。粪质稀如水,或稀而寒,谷不融。腹部冷痛、肠鸣、恶寒畏寒,常因饮食寒凉诱发,多为寒证;大便黄褐,气味重,急泻,肛门灼热,常因吃麻辣而诱发,多为热证;病程长,腹痛轻,按压轻,便溏少,不渴,因稍油腻或饮食稍过量而腹泻者,多为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腹胀腹痛,腹泻后疼痛减轻,腹泻有腥臭味者多为阳性。。
2.区分腹泻有便溏,或水样腹泻有腥臭味,多为寒湿;便溏、色黄褐、泄泻腥臭者,多为湿热证;大便不干净,谷物腐烂,鸡蛋腐烂,大多是食物受伤的证据。
3.分清轻重缓急,腹泻,照常进食属于轻度综合征;腹泻无食,消瘦,或腹泻过度,或腹泻迁延不退,不能不为重症;起病急,病程短就是急性腹泻;病程长,病为慢性腹泻。
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累过度而致腹泻或复发,食后恶心不适,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为脾内之病;腹泻反复不愈。每次腹泻发作或因情志因素加重,腹痛为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胸胁胀满、闷闷。大部分是肝脏的疾病。五、腹泻、消化不良、小腹冷痛、腰酸肢冷,多属肾。
治疗原则
根据脾虚湿盛、脾不健运的泄泻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腹泻以湿盛为主,以祛湿为重,健脾为辅。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寒湿和清湿热的方法。表邪、暑邪、食积者,宜辅以解表、清暑、消食之品。慢性腹泻以脾虚为主,治疗应以运脾补虚为主,祛湿为辅。根据不同证型,分别应用益气健脾法、温肾健脾法、抑肝扶脾法。如果腹泻长期不退,应该是要治好的。同时也要重视急性腹泻,以免阻塞致病因素。慢性腹泻不能分太多利润,以免消耗其津液;不要用苦寒清热,以免损伤脾阳;不能只用甘温补虚,以免助湿。如果疾病表现为寒热、虚实或相互转化,则应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急性腹泻
寒湿泄泻
症状:腹泻、水样腹泻、腹痛、食欲不振、苔白腻、脉缓。若有外感风寒,则会引起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处方:藿香正气散。
中草药配方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理气消痞;紫苏、白芷解表散寒;而桔梗宣肺祛湿。若表邪偏盛,寒温疼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盛,或寒湿在胃,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凌薇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水;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可用理中丸加味。
湿热泄泻
症状:腹泻,腹痛,急泻,或不适感泻,大便黄褐,恶臭,肛门灼热,或热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或潮。
治疗:清肠利湿。
处方:葛根秦煌黄连汤。
本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葛根可以舒筋清热,文火慢炖可以止泻。黄芩、黄连味苦寒,清热燥湿,甘草性温。若暑热过重,可加入金银花、马齿苋,增加清热解毒之力;若湿重,症见胸闷、口干、苔黄厚腻,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草,以增加清热利湿;食用者可加入神曲、山楂和麦芽;发热、头痛、脉浮者可加入金银花、连翘、薄荷。比如在夏季和夏季,出现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数等症状。,都是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以用新加的香薷汤合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食物损伤腹泻
症状:腹泻伴有便溏、臭鸡蛋,伴有食物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肠鸣音,腹泻后疼痛减轻,酸败,厌食,苔脏或厚,脉滑。
治疗:消食化滞。
药方:保和丸。
神曲、山楂、萝卜能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能减少副作用,茯苓能健脾祛湿,连翘能清热散结。如果食积严重,腹胀满,泄泻不畅,可根据情况进行疏导。根据总的原则,可增加黄色、未成熟的枳壳、槟榔,或用未成熟的枳壳丸推荡郁结,使邪有出路,达到消邪的目的。
慢性腹泻
脾虚泄泻
症状:因食入少量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增而发生腹泻,伴有食物消化不良,腹泻呕吐,反复拖延,饮食减少,食后恶心,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祛湿。
处方:沈凌白术散。
中国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薏苡仁理气、健脾祛湿。若阳虚脾虚,阴寒内盛,症见脘腹冷痛,温压,手足不温,大便腥臭,可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如果慢性腹泻不愈,中气下沉,症状是短暂的脱肛,可以让你一直觉得自由。如有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重用黄芪、党参,益气清体,健脾止泻。
肾虚泄泻
症状:黎明前腹痛,腹泻伴肠鸣,腹泻后腹泻,小腹疼痛,四肢冰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处方:申思丸。
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和五味子收敛止泻。可加入附子、炮姜或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如年老体弱,慢性腹泻,中气郁滞,还可加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升阳健脾,或合桃花汤治涩止泻。
肝郁泄泻
症状:每当你抑郁或生气,或情绪紧张时,你会出现腹痛和腹泻,腹部打雷,发作和疼痛,腹痛和腹泻,腹泻后疼痛,经常胸肋胀满,嗳气,厌食,舌淡和脉细。
治法:平肝健脾,和中止泻。
药方:止痛方。
白芍能养血柔肝,白术能健脾补虚,陈皮能理气健脾,祛风散结止泻。肝郁气滞、脘腹胀满、胸胁胀痛者,可加柴胡、枳壳、香附;如果脾虚明显,吃少腻的人可以加黄芪、党参、扁豆;如果长期腹泻,可以加入酸结晶,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预后]
大部分急性腹泻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治愈;只有少部分患者治疗失误或反复,导致病程延长,由实转虚,成为慢性腹泻。也有极少数患者腹泻过度,耗气伤津,会导致死阴死阳之变。慢性腹泻可以通过正确的治疗治愈。有的病例反复发作,可因脾虚导致中气郁结;脾虚可影响肾,或脾肾相互作用,使脾肾同病,病情易加重;如果长期腹泻,会突然出现腹泻过度,呼吸微弱,形体消瘦,体寒四肢,脉微。它是一种脾气抑郁、肾功能衰竭、阴阳分离的危险状态,预后较差。
[预防和调整]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喝生水,避免吃变质食物,少吃生冷水果;生活在一个温暖和寒冷的地方;可配合食疗健脾和胃。有些急性腹泻患者可以暂时禁食,以利于病情的恢复;腹泻严重者,要注意防止体液流失,及时补充体液。一般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结论]
腹泻是一种脾和胃肠疾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稀,甚至水样腹泻。临床上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病因有外感邪气、饮食损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这些原因导致脾虚,湿盛,脾虚,大肠和小肠的传输异常,波动失调,腹泻。病在脾,胃,肠。辨证要点是区分寒热虚实、泻急。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对于急性腹泻,以祛湿为主,健脾为辅,然后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寒湿和清湿热的方法。慢性腹泻以脾虚为主,治疗应以运脾补虚为主,祛湿为辅。根据不同证型,分别应用益气健脾法、温肾健脾法、抑肝扶脾法。如果腹泻长期不退,应该是要治好的。同时也要重视急性腹泻,以免阻塞致病因素。慢性腹泻不能分太多利润,以免消耗其津液;不要用苦寒清热,以免损伤脾阳;不能只用甘温补虚,以免助湿。
[文献摘要]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脉象辨证施治:“温病用汤,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心会肿硬。服用泻心汤后,会比别人受益更多,而且比别人受益更多。中间那个,中焦,下焦,红石脂,余粮汤,其余的,小便的时候。”
《古今医学腹泻》:“丈夫有腹泻,也是腹泻的症状。大肠之盖为传导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饮食寒凉之伤,或感热、湿、寒,脾胃停滞,使门之门清浊,向下注,乃泻。”
《净月全书·泻》:“泻者,多为小水之不良反应,而水谷之泻则自止。所以说“不是治腹泻副作用的药。”
《药泻引论》:“凡泻皆湿。刚开始宜分中焦,浸润下焦,久提则滑,再用涩药治疗。其间,风盛则解表,寒盛则温中,滑滞则补虚,积食则散,湿则举。可以按证用,但不按序,和痢疾一样。而且补虚不能纯甘温,太甜会导致燥湿,清热不能太苦,苦了反而伤脾。不如用好每一个光剂。”
[现代研究]
腹泻的临床研究
北京脾口腔医学组报告的北京地区603例腹泻患者调查结果如下:①男性腹泻患者多于女性腹泻患者,中老年患者最多,占1/3。②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便。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食欲不振、大便污浊、酸败、乏力、舌质干燥、口苦黏腻、舌质红或暗、舌苔黄或白腻、脉滑或滑。③腹泻原因与饮食不当关系最大,占87.23%。④中医辨证,湿热证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证型,占49.42%。
其他常见证型依次为食积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⑤急性肠炎是西医诊断最多的,占62.19%。其他疾病有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肠功能障碍等。【北京中医1991;(3):12)。
程等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肠宁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104例,并与对照组104例进行比较。肠宁胶囊由党参、白术、砂仁、枳壳、白芍、吴茱萸、黄连、甘草、炮姜、山茱萸、肉豆蔻等组成。,每粒0.42克。对照组将复方黄连素片lOOmg粉碎,加入淀粉,装入与肠宁胶囊相同的肠溶胶囊中。外观包装和服用胶囊数与肠宁胶囊相同,均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8粒,50天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64例,无效8例,1年内复发18例,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41例,无效19例,一年内复发27例,总有效率81.7%。结果表明,肠宁胶囊能引起抗感冒药物大黄的腹泻,并能减少腹泻时的稀便数。能降低小肠推进率,减慢小肠对炭乳的排泄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能增强小鼠体质,具有明显的耐寒性[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1):34)。
黄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他用调肝方(柴胡、白芍、枳壳、木香、防风、救必应、白术等)制成丸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并与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安慰剂进行比较。结果:服用调肝方期间,30例患者大便次数及性状明显改善,显效28例,有效率93.3%,而服用安慰剂期间,显效9例,有效率30%。两组比较,P
霍以苦参四君子汤(苦参20g、党参、炒白术各12g、茯苓10g、甘草5g)治疗霉菌性肠炎32例,并设制霉菌素片16例为对照组,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为68.8%,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国中医杂志1994;(10):569]。
刘等运用敷脐疗法治疗腹泻126例,疗效肯定。该方法是将黄芪、防己、吴茱萸、赤石脂和梁等份制成软膏,王不留行研成粉末备用。治疗前,将少许王不留行粉末和少许麝香粉末与约0.5克软膏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将搅拌好的药膏灌入人的脐穴,用胶带将脐穴封紧,防止药物流出。3天换药一次,9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停止使用其他药物和疗法。结果:治愈122例,其中一日腹泻120例,显效3例,有效1例。肠鸣音(听诊)频率由治疗前的16.5次降至4.6次/分,一个疗程后降至6.5次至3.6次/分[中华中医药杂志1997;(1):27]。
腹泻的实验研究
刘将脾虚证分为泄泻组和非泄泻组。发现腹泻组全身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腹泻组,且腹泻组木糖吸收明显低于非腹泻组,提示脾虚泄泻组营养吸收障碍程度更严重,全身功能减退程度也比非腹泻组更严重。结果发现,脾虚型王氏腹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人(P < 0.01),各证型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P < 0.05),证型间关系为脾气虚证
李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5例脾虚泄泻患者,发现脾虚泄泻组的粪便SIGA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 < 0.01),其含量依次为:脾虚组
结果发现,陈氏脾虚泄泻患者体内锌(Zn)、铁(Pe)含量降低,铜(Cu)含量升高。认为锌参与体内各种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缺锌可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影响胃肠粘膜的修复,导致食欲下降。因此,缺锌是脾虚证的结果,也是厌食的原因之一。缺锌导致血浆蛋白减少和贫血,故锌代谢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有关[辽宁中医杂志1993;(7):3]。
对石人脾虚泄泻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并对脾虚泄泻患者和非脾虚泄泻患者粪便中的8种常见厌氧菌和需氧菌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正常成人的粪便菌群以厌氧菌为主,脾虚泄泻患者较非脾虚泄泻患者菌群失调严重。认为中医脾在维持正常肠道菌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杂志1992;(6):33]。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