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使命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有效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理解这一决策的历史逻辑、历史背景和现实要求,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历史逻辑和历史背景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两面,两者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解决供需失衡问题,要找准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科学把握二者关系,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思路,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
(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组成,其中消费和投资是内需,出口是外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外需急剧收缩。党中央提出“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债券,不断下调基准利率,稳定了经济增长。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并出台了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稳定了市场预期,经济迅速触底。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中国加快实施重大项目,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再平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主线。中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稳定和转型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前期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不可避免地导致产能过剩、债务积累、成本上升等问题。影响长期发展的人口、劳动力、技术、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侧要素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移到供给侧。201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大力推进“破、立、降”,纠正了供需结构失衡,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18年,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求更多改革方式、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关系的调整优化。通过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发展势头加快,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3)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期战略。当前,世界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正在加速发生,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大幅调整,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萎缩。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调整,能源资源的供给稳定性正在下降,全球经济原有的供求循环受到干扰甚至受阻。特别是一些国家不顾国际关系准则和经贸规则,试图通过脱钩断链、打压企业等方式施加极端压力,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对全球总供求平衡产生重大影响。国内方面,近期中国经济面临三大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部分地区风险因素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制约。迫切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又促进生产函数的转变和调整,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针对这一新形势,202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牢牢把发展基础放在自己的力量上。这就要求我们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应性,突破经济周期的阻滞点,促进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赋予了二者有机结合新的历史特征和现实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没有”的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要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立足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质量有效提高和合理增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和要求。
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战略举措。在推进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推动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需求,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收入支持的消费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需求,是可持续的需求。而财政货币政策要在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定的时候实施,做到及时、适度、精准,不允许大水漫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应性,不能形成落后产能和不符合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产品,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就是要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统筹、安全上释放出新的巨大潜力;在加快构建国内大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中,形成两者有机结合的战略新方向,促进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自力更生与开放合作的良性互动和高水平动态平衡。
(2)推进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最终是由供给驱动的。从长远来看,供给创造需求。发展没有止境,供给侧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也没有止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既有供给因素,也有需求因素。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表现为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即发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突破供给约束,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一是对外依存度高的地区,短期内很难有外部替代来源,供应链可能被切断,要加快补短板。二是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高品质的品牌商品,高品质、多元化的生活服务如托儿养老、健康文化,高端生产性服务如R&D和设计、会计审计、绿色生态产品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优化供给结构。第三,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形成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3)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这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供给能力。市场范围决定了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市场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超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就是要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为市场主体创造长期稳定的良好发展预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市场自主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拉动和促进高质量供给。
(四)推进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基本盘。要稳定宏观经济大局,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稳定能源等初级产品供应,为积极进取奠定基础,坚定应对复杂形势和挑战的信心;“前进”就是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我们要在深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推进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深化改革。一方面,供给结构的调整本质上是一个改革问题。要在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垄断、促进要素市场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等方面下功夫,破除制约供给侧自我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保护和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供给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高质量和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使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战术上要办实事,讲究实效,循序渐进,一仗接着一仗。”推进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稳扎稳打,做好长远的战略规划,落实细致的具体安排。
(5)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系统观和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在时间和空上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运动的复杂系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观,用全面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看待问题,避免片面的、碎片化的、静态的形而上学观点。需求和供给是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论抽象,是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概念。然而,实际的经济运行是一个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连续循环过程。经济政策设计要着眼全局和整体,实现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平滑国民经济周期,提高发展质量、动力和活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和极端思维,下好棋,主动作为,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
第三,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的关键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找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系统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国内大流通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大流通的质量和水平。
(1)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不仅可以稳定和扩大国内基本流通,还可以撬动和带动国际流通。要有效挖掘内需潜力,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破除阻碍国内流通的各种障碍,特别注意在极端情况下实现中层流通。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在扩大流通空中的作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维护多元化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吸引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和产品,打破外部对中国的遏制和压制。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部分产业国际领先的优势,积极参与推动全球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布局,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要稳步扩大规则、制度、管理、标准等制度开放。要在统筹开放和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自贸试验区推进战略,巩固和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提升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2)着力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经济会周期性波动,但要避免大起大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整。要加强预期管理,提高宏观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力和专业性,努力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要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不断释放消费和投资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3)着力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结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市场化探索和试错过程。它的韧性增强了,效率提高了。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为资本设立“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4)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将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决定了经济内涵式发展的程度和潜在增长率。其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质量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自主自强,人才驱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优势学科。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国际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业化和新型企业发展。针对中长期人口变化新趋势,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针对金融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5)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和安全水平。面对一些国家企图与中国脱钩、断链,要加快补齐关系安全发展领域的短板,特别是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连接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优势产业引领地位,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新型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我们愿与各国一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六)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地域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土地空格局的巨大变化,这是释放巨大需求和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土地空体系。要构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要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美丽乡村。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7)着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金融领域的主要风险根源在于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和流通不畅。防范化解风险是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防范风险需要标本兼治。要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需求侧管理,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妥善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治理能力,优化金融体系功能,提高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在强劲健康的经济基本面基础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刘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