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文章发表于2019年4月30日,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郭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副主任
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这个演讲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而世界园艺博览会就是这一理念的绝佳实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历史和本质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与自然搏斗,只能从生态环境中获得生存的需要,无暇发现自然之美。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开始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支持自身发展,逐渐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工业文明初期,人类自以为凌驾于自然之上,大量从自然中榨取资源,破坏了自然,自然之美正在消退,生态环境恶化到不适合人类生存。在发达的工业文明阶段,人类表面上已经能够征服自然,但自然也猛烈报复。此时,人类开始修复自然,治理污染,重新发现自然之美。在生态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自然之美与人类社会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互补。
本质上,人是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但归根结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论述过: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曾说过,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人依附于自然,只能被自然“摆布”。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由自然而生,自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而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所产生的废物,应在自然中进行处理或堆放。大自然也需要被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所热爱和珍惜。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意味着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人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自然也滋养、养育、教育人类。中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老子说:“人管地,地管天,天管道,道管自然。”其实道家讲的是要求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子曰:“鱼若钓,则不钓,而不钓。”意思是不要用大网捕鱼,不要射杀夜间停留的鸟。荀子曰:“草木茂盛,斧不入山林,不死,不生。”《鲁春秋》云:“竭泽而渔,岂不得乎?而且明年就没有鱼了。”这些都是关于“适度地衡量自然,并适度地使用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更广为人知,因为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资产。在按照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合理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社会的财富。
无序的开采和粗暴的掠夺必将招致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上个世纪,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我们的警示。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我们进一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第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看得见星星、听得见鸟叫、闻得见花香,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和谐相处,成为生命共同体。第二,老百姓呼吸新鲜空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第三,中国还将向全世界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实现“山清水秀”的环境治理中国计划,共同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