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红星新闻记者陈庆元实习生李玉国
编辑余冬梅·蒋鹏
最近“敦煌考古编帖没人管”的话题上了热搜。在编制和公考火热的大环境下,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出现“零考生”。在“考古热”和“文保热”日益盛行的今天,人们关注相关领域的人才现状。
多位受访者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都提到,敦煌地处偏远,招聘和岗位要求严格,薪资待遇低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对于考古行业的学者来说,能否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将影响他们毕业后是否选择其他行业或走专业考古的道路。在考古领域,也在探索方法,试图摆脱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
敦煌考古编译这个岗位比较冷。
“零求职”成为热门话题
9月14日,讲述敦煌文明与守护者故事的纪录片《大师敦煌》第二集正式开播。在纪录片中,敦煌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表示,今年考古研究所的成立增加了,这导致愿意去敦煌的申请人减少了。“有五六个人报了名,但是都没考上,一个都没来。”一时间,“敦煌考古汇编帖子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榜,引发热议。
“一方面是公考热。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超过200万。另一方面,有一股考古热。很多文物、文物机构、考古相关的节目都在网上走红了。”人民网提到考古热,但需要“破”。
导演张晓刚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到,近年来的考古经历了全民从冷到热的过程。比如敦煌,千年IP圈成了新晋网红。考古在中国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大,真正喜欢考古的人数也在上升。就大环境而言,确实是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但真正从事考古的人永远是少数。
主任张晓刚还提到,近年来,申请敦煌考古研究所的人数一直在增加。比较好的情况是2020年,一次性招3个人。2022年原计划招一个考古岗,结果全无。目前敦煌考古所只有20人左右。就算其他工作都不做,只做石窟寺的考古报告,这些人还是不够。所以做石窟寺考古报告还是田野考古会互相影响。
敦煌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敦煌考古研究院现有科研人员25人,其中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8人,馆员7人,助理馆员5人,博士4人,硕士8人。目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编纂敦煌石窟全集,修订敦煌石窟的大致内容,继续瓜州锁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公告显示,自2021年以来,敦煌研究院进行了多次招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硕士生等。,并且对专业有一定要求。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他们缺少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招了两个人做考古。结果只有一个人报名,招聘计划经常落后空。
敦煌研究院是甘肃省省级事业单位,隶属于甘肃省文物局。事业编制的岗位工资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敦煌研究院(汇总)部2020年决算显示,截至2021年6月,敦煌研究院共有职工1507人。根据公开报道,2021年其人员经费为8254万元,人均5.48万元。
据新华社报道,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实际参加考试的共有142.2万人。应聘人数与就业计划人数之比约为46: 1。但在平均水平的背后,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岗位竞争差异很大。其中北京、广东报名人数超过20万,甘肃不到4万。
“据我所知,各地的大所,尤其是省级所,这两年增加了很多。比如有的省份,人数从不到几十人扩大到两三百人,这对全国考古行业是好事。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给考古更多的名额和经费。但我心里在打鼓。考古专业的毕业生一年也就这么多。条件好的地方招的人越多,客观上我们这里就越难招。同一个省,招聘情况比我们好很多。”导演张晓刚告诉媒体。
位置偏僻,工资低。
如何留住人?
敦煌史料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多位受访者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招聘和岗位要求严格、薪资待遇低等因素,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在纪录片《敦煌大师》中,来自浙江大学的考古大师张小阳重点讲述了对石窟寺的研究。她是张晓刚培养的学徒之一。毕业后,张小阳的同学大多在上海、浙江等地发展。只有张小阳来到了西北的敦煌莫高窟。她以前的同学朋友有时会劝她回杭州发展。
高强度的工作,恶劣的环境等。使张小阳陷入了混乱。在老师的帮助下,张小阳逐渐安定下来,重新开始工作,石窟寺的考古报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来自兰大文化学院的阿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并打算回国后在家乡陕西工作。我没有报考敦煌研究院的原因,一是要求比较高,二是工作繁重但是待遇一般。“如果我找到另一份工作,我可能不会这么累,我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工资。”
阿白在浙江大学读博。a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考古是一个“为爱发电”的专业。得益于众多考古学家的牺牲精神和拼搏精神,考古事业发展至今。敦煌考古筹建这个岗位没人报考的原因不言而喻。“钱不够,上升的路也不清楚。”他说,“干我们这行的人最有梦想。你根本不缺乏这种动力。你不会觉得这很无聊或者我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唯一担心的就是工资。”
相比物质条件,浙大研究生阿团会考虑结婚生子的可能性和家庭的稳定性。“如果你的伴侣不能在那里安排工作,那么你肯定不会去那里。”
所长张晓刚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到,其实我院考古这个岗位对学历要求并不高。敦煌研究院的招聘从研究生开始。鉴于紧缺,同意从本科生中招收考古专业毕业生。莫高窟距敦煌市区25公里。现在研究院在敦煌市区和莫高窟都有家属院或者公寓楼,大家也逐渐有了私家车,各方面条件好了很多。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敦煌毕竟不是一个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去了其他单位或者离开了敦煌。
谈到如何留住人才,导演张晓刚说有三种方法可以同时进行。第一,把人留在待遇上,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待遇。但是,待遇再高,也比不上大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单纯靠治疗不现实,所以二是靠情感留人。第三是职业保留,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敦煌学博大精深,而且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这里有专业的事情可以做。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和认可。
专业和从业人员的选择
你想离开还是继续?
在纪录片《掌握敦煌》中,敦煌的白天异常炎热,来自南方的张小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田野考古实践。刚开始很难适应,甚至出现头晕呕吐的中暑症状。敦煌的沙尘暴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人机勘测和摄像工作。
白天,张小阳会去石窟,对石窟的整体结构和壁画的细节做详细的记录。他还会去探方,多次刮脸,记录发掘出来的遗迹。晚上,张小阳还需要熬夜完成考古报告。高强度的工作、恶劣的环境,以及与同龄人的差距,一度让张小阳感到困惑。
红星记者从一位在内蒙古通史博物馆工作的考古学家处了解到,田野考古的不确定性很大。对墓葬文化相对简单的人,发掘难度会小一些。但是,厚而复杂的堆积层受扰动影响,会给开挖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天气,强降水,高温,土地结冰等。,会阻碍田野考古的发展。
这位考古学家长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工作,当地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沙尘暴,蚊虫叮咬,甚至狼和其他野生动物都是常见的事情。“在外人看来很有趣的发掘工作,上手后往往是繁重而枯燥的。一个考古学家要永远保持好奇和谨慎,还要能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不然一次次刮面,一次次取土,一次次排水,很快就会抹去原来的热闹。”
2022年暑假,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学生阿蒙参加了阳曲遗址的野外实习。根据阿蒙对红星新闻记者的描述,阳曲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平均海拔3924米。考古队由大约20人组成,他们住在离遗址很近的阳曲村。从车站到现场很不方便,所以需要坐30分钟的公交车才能爬上一个小山头。曲村目前还没有自来水,考古队需要购买瓶装自来水用于做饭、洗澡等日常生活。
他们每天早上7点起床,中午短暂休息,挖掘会持续到晚上6点。晚上时间自由,但是要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有时候会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
除了繁重的工作任务,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阿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干旱、大风、变幻莫测的天气,都是对这群科研团队的挑战。每天在外地都是身心疲惫。长时间弯腰、弯腰、下跪会对膝盖和腰部造成一定的损伤。从青海回来一个多月了,阿蒙走路偶尔膝盖疼。
阿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历史,但大学时并没有学考古。他甚至翻墙去别的学校逃课。现在,他从事考古工作已经快两年了,去过很多次发掘,住过工地的宿舍。他觉得田野考古需要足够的热情才能长期工作。“很少有专业像考古一样,工资低,待遇低。中秋节和国庆节只有一天假,甚至很多工地都没有一天假。”
南北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考古发掘的具体条件也不一样。阿新暑假参加了一个江苏省的考古实习,为期一个月。南方的土质和北方不一样。一旦下大雨,就要用抽水机把探头里面的水吸出来。而且地面会变得泥泞,在你用手铲表面之前,周围已经有好几层泥了,不能继续用。在这种情况下,您将对工具进行一些调整。当被问及休息日时,她俏皮地笑了:“休息靠上帝。下雨可以休息,不下雨就不行。”
就读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阿津一直很好奇什么是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的意义是什么,直到一次讲座激发了她对博物馆学的热情。博物馆不应该只是一个单纯介绍和传递知识的机构,它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它应该反映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的载体,还应该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相联系。“会有一种社会关怀在里面。我觉得这就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也是我学习这个专业的初衷。我有使命感。”
性格外向的阿团在硕士阶段选择了文化传承方向。相比考古,她认为文化遗产的专业更实用,比如评估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等。而考古则要求人“安静”。但无论是参观博物馆、参观石碑石刻,还是阅读书籍、进行田野考古,都与“古人与今人的对话”有关。
毕业后,阿团和阿津想去事业单位,从事对口的专业工作,包括博物馆、研究所等。他们更喜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白选择留在大学继续他的研究。
阿蒙还没考虑就业。在青海的一个半月很辛苦,但是很开心。见证了蓝天空、翱翔的雄鹰、雨后的双彩虹、草原上吃草的牛羊、紫黄红的夕阳、肉眼可见的银河…遇到这些风景,她觉得很幸运。今年10月,她将参加另一项更长期的田野考古发掘。
阿明习惯在微博上分享考古过程中的片段和感受。虽然他觉得在考古界鼓吹“少数民族专业好就业”是“把人往火坑里推”,但他在火坑里很知足,正如他在微博里说的:“我们是因为爱才来的。”
人才短缺与人才培养
如何补充后备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功表示,任何行业,人才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也不例外。要提高考古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注重人才培养。“零求职”成为热门话题,背后最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考古人才的短缺。这种问题不仅敦煌研究院面临,很多机构也面临。
根据文物调查所发布的《关于当前我国考古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文,截至2019年底,全国省级文物机构1670个,国家级机构不足2100个。如果按陆地面积计算,每个考古学家需要承担4571.4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任务。考古机构缺乏岗位编制,意味着科研人员日常晋升渠道狭窄,后备力量长期难以补充。
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流动,曹斌副教授提到,考古作为一个冷门专业,不仅招生规模小,也有一些担心就业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放弃报考。报考考古的学生入学后面临着“转专业”和“分流大类招生”的考验。因此,摆脱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给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支持是必要的前提。
副教授曹斌也表示希望用人单位能降低“本科门槛”。制定用人标准,吸引和选拔考古人才,是考古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副教授曹斌以他工作的大学和他培养的研究生为例。一些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或在大学从事行政工作。客观来说,环境艰苦、待遇低等因素使得考古人才的流动性更大,合理的人员流动、选拔和晋升也会使人才不那么容易被“留住”。
自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以来,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敦煌卫士坚守大漠,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据媒体报道,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是敦煌守护者之一。苏伯民作为多次的全国人大代表,从文化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设置上提出呼吁。
2020年,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苏伯民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是遗产大国,保存下来的遗产非常多。“十一五”以来,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入逐年增加,开展了许多重要的保护工程,使许多重要遗址的文物病害得到了修复,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记者向苏伯民询问目前文物保护的人才缺口时,他回答说,“目前中国大约有5000个文物保护单位和50多个世界遗产,但我估计中国从事文物保护的专业人员不超过2000人。”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新社发布的报道中,苏伯民提到,“建议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等文化机构和高校,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文物研究和修复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70多所学校相继开设了文物保护或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
“但这些专业往往是锚定在历史、考古、美术或材料等学科的研究方向。他们不是独立的,缺乏统一的学科培养模式。”苏伯民指出,虽然学生是文物保护专业,但他们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会授予历史、考古或其他学科的学位,在就业和人才分类上也经常被外界混淆。这种情况不利于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苏伯民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应承认文物科学与保护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院系,编写出版统一的教材,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计划,这将有力推动我国高层次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人才的培养。
(本文中阿团、阿萌、阿敏、、、阿白、均为化名,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结束―
(下载红星新闻,举报有奖!)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