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作者: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往往简单地把他当成一个隐士。其实陶渊明的背景并不是隐士。陶渊明的救世激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少年时代的“出世之志”(杂诗五号),到中年的“日月弃人,志不成功”(杂诗二号),再到晚年的“志不变”(读《山海经》十号)。
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都希望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认可。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是如此。诗人“常学道”(慕容),少年“游好六经”,根植于儒家学术思想的土壤,崇拜孔子“士之志在道”(《论语·立人》)。他在《杂诗》中说:“年少力壮,无喜,渴望逃离尘世,我爱思远。”表达了辅佐君主、立业兴国的政治愿望,以及救世济民的思想。其志高,而不失侠义精神。“年轻力壮,抚剑独游。谁言传身教近,张掖去幽州。”(仿古诗九首)渴望建功立业,豪迈情怀跃然笔墨。
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入仕,在江州任酒祭。他手里拿着“天书学圣人”;“忠孝贵亲,信义贵乡”的美好愿景,秉承“济世济民”的理想,开始实现其拯救世界的抱负。但官场不同于农村,官场的第一次经历给他美好的理想泼了一盆冷水,于是他很快又回头了。《宋书》记载的理由是“不堪为官”,他不得不“数日后回国”。他受不了官场的束缚和折磨。而其中的原因,陶渊明也略有提及。他的《饮酒》第十九篇写道:“经过长时间的苦难和饥饿,我将去读书做官。你将无法让自己保持适度,但你会被寒冷所束缚。该轮到新年了,我为我的野心感到羞耻。”隐晦地透露出自己当时的心思。
这位诗人在事业初期碰壁时,不禁有些犹豫。但他的政治热情和理想并未消退,对未来充满希望,等待着“好主”的出现。六年过去了。犹豫着要不要立功,他再次进入了当时显赫人物桓玄的军幕。显然,诗人把这一任命当成了一个见识社会、观察自己仕途的好机会。这一时期,东晋的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陶渊明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去做官的愿望,在与桓玄的两大权臣司马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之后,完全不顾国家大局,再次落空空。统治集团上层关心的不是救民于水火,励精图治,而是个人私利。陶渊明借诗抒志:“商歌不是我的事,是伊一在修。”虽然我很想做出一番大的成绩,但是既然我不能像宁琦那样努力,那我还是回农村吧。正在犹豫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于是她取了这个名字回了老家。
如果再失败,陶渊明真的有点淡泊,有点厌倦官场了。《何国主簿二》:“闲待,卧弹琴。花园里有大量的蔬菜,这个古老的山谷至今仍在储藏。你在自己的阵营里很优秀,但是优秀到让人佩服。我酿酒,酒熟了我自己倒。”这首诗流露出悠闲生活的自得和满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陶渊明拯救世界的热情不减。其诗云:“前师有遗,忧道而不贫。好不容易一瞥,又要勤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禁为这个世界担忧。所以在丧期到期,年关将至的时候,他积极地用人间的激情,再次从generate中走出来。《停云》、《财富》、《慕容》等一系列诗歌充分表达了这一时期他饱满的政治热情。在《慕容》一诗中,他用慕容比喻人生的短暂,说“朝夕失之辉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惟有云落!40,没有消息,没有恐惧。我是名车,所以我出名。我虽在千里之外,却不敢。”时间不等人,但他的成就还没有完成。经过权衡比较,他选择了以整顿朝纲面貌活跃在当时政坛中央的刘裕。此时,刘裕在八州军务中担任镇军将军,陶渊明成为镇军将军,参军。
陶渊明先后在桓玄、刘裕为官,都带着巨大的政治期望。正如袁兴培先生所说,“[陶渊明]选择了东晋政府最动荡的时候和对东晋政局影响最大的两军政府,说明他还是关注政治的,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刘裕和桓玄完全是一丘之貉。严酷的政治现实让陶渊明认清了刘裕虚伪的嘴脸,他正当而狂热的政治热情犹如被泼了冷水的熊熊烈火,不得不在浊流中奋勇后退。本来他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但是在这条肮脏的道路上,他开始对自己年轻时的志向产生了一些怀疑,感到极度的矛盾。虽然世界与他相悖,但如果你真的要隐居,那就与你当初的理想和抱负相悖了。他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次等待命运。
于是,陶渊明立即做官,加入了建威将军刘的军队。东晋著名的刘,为破桓新宫,迁建威为将军兼江州刺史,地位可与匹敌。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却被不公正地排除在外,不得不在安帝复位之际“罢官”,也没有好下场。这件事对陶渊明触动很大,推己及人。他从刘身上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体会到了建功立业、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是多么的不容易!刘身居高位,立下汗马功劳,尚且落得如此下场,何况是一个参军的小兵?陶渊明认为,自己虽然做了四次官,但政治理想依然无法施展。他意识到,老实人不仅被诽谤,还可能随时落入“秘密网络”,丢掉性命。他觉得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当格格不入,很难实现过去的远大志向。随着刘的免职,陶渊明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一次,他是抱着最大的希望入仕的,是他一生五次入仕的最高峰,也是他入仕与隐居的分水岭。从此,他做官的政治热情明显减弱,再也没有被暴力生成。
我上一次就任彭的职务,并不是出自我自己的内心,而是“酒足饭饱”地去了那里,因为我在公共土地上种了一块蛋糕。《归Xi词》说:“彭泽回家百里,公地之利足为酒,故自讨。”上任不久,从“中秋到冬季,上任80多天”,思想又有了波折。“用不了几天,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再加上杜佑的到来,他多年政治野心失败的愤怒和痛苦彻底爆发了。“我怎么可能为了五斗米而向村里的孩子弯腰呢?”这不仅是对官场的告别信,也是对五位官员任职理想的总结。过去,他抱着“为民生作出巨大贡献”的政治理想,他相信“国家自有办法”来做官;而现在,在没有办法当好大臣,不能成事的时候,只能退而求“独”和“留愚归园”。
虽然退休下乡了,但他还在看政治,害怕卷入政治漩涡。陶渊明在归乡初期,在“尽兴而醉,歇息”(赏丁钗桑)和“赏奇书,析疑”(徙)中享受园林。然而到了50岁,志向未能实现,不得不感叹:“人生无根,飘然如陌尘。”“日月弃人,志在必得。”看了这个很难过,但是一大早就静不下来了。”“有一次听到长辈的话,我捂着耳朵,不喜欢。但过了五十年,我已经吻过了”(杂诗)。这种担心随着他的年龄和病情的严重而增长。尤其联系到当时的政治形势,这种感觉更为鲜明。严酷的政治形势让他对野心的施展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坚定而隐逸。
陶渊明五十六岁时,晋宋之际,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中充满了怨恨。他把这种怨恨化为“吟诵荆轲”“读山海经”等豪迈诗篇。朱说:“陶渊明的诗据说平淡无奇。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他以他们为荣,但他豪放不羁。露出真面目的是《荆轲赋》,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但陶渊明知道自己无力扭转局面,理想抱负彻底破灭。为了逃避现实,他在耕作和阅读中寻求慰藉。“我种过地,种过地,我还看我的书。”“俯仰宇宙末日,何乐而不为?”(读《山海经》第一部分)
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不断的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实践,特别是长期与劳动人民在一起,激发了他敏锐的思考力,促使他的思想得到升华。在他的思想中,出现了一个超脱于“小国寡民”、不同于“大同”社会的“天堂”世界。可以说,这是他人生思想的精华和高峰,是他对人生和社会不断思考和实践的结晶。正是因为他不再被世俗所累,所以他才能从容的对待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死。他在“何祖道死,山亦同”(挽歌诗)和“人生真难,所以死如何物”(自我悼词)的豁达和自我吟唱中,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巅峰。
子曰:“吾志十学五,立三十。”“等你四十岁见邪了,就完了。”陶渊明二十九岁入仕,四十一岁退休。他一生中的重要经历,一般都是参照孔子的人生设定来实践的,这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儒生坚定的人生目标:“报天之命,学圣人遗书,忠亲孝,忠乡。”这是陶渊明的底色。
《光明日报》(2021年01月04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