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弟子编撰而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这本通俗的《论语》有二十篇。
论语·颜渊篇
[这段引文]
本文由24章组成。其中的名句有:“克己为仁,终有一日克己为仁,天下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有生,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言交友,以友助人”。在这篇文章中,孔子的几个弟子问他什么是仁。这段话经常被研究者引用。孔子也讲过如何做一个君子。
[原文]
12.1颜渊问任。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天下亡(2)。仁为己,而为他人?”颜渊说:“我可以问它的目的(3)吗?”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元说:“虽然我不敏感,但请(4)说英语。”
[评论]
(1)自我否定:自我否定和自我约束。礼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2)贵人:贵人,贵人。仁就是仁的意思。
(3)用途:特定物品。与顺序相反。
(4)事:做,跟着做。
[翻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者。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按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一点,世间万物都将是仁慈的。仁之行,全在己,岂还在人乎?”颜渊曰:“请实行仁入。”子曰:“不可看、不可听、不可说、不可做任何不合礼仪的事。”颜渊说:“我虽然笨,但还是会照你说的去做。”
[评论]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规定仁,以礼行事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为维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两者紧密结合。这里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克己,一个是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礼的规则。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论语》。
[原文]
1.2仲宫求仁得仁。子曰:“若出门见大客,使民如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邦无怨,家无怨(2)。”钟悦说:“虽然勇不敏感,请做点什么(3)说英语。”
[评论]
(1)出门在外,见了大客,使百姓如大祭: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办事,待人接物,要像迎接大客,大祭一样恭敬严肃。
(2)在一个国家或在家里没有抱怨:一个国家,一个由王子统治的国家。家,清大富统治的封地。
(3)事:做,跟着做。
[翻译]
仲宫问如何做仁?子曰:“出门经商如接待贵客,叫百姓经商如大祭。(你要认真。)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你要确保没有人在王子的宫廷里怨恨自己;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仲弓说:“虽然我很笨,但我会照你说的去做。”
[评论]
下面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的一段关于仁的评论。他讲了“仁”的两个内容。首先,他要求他的学生在与君主和人民打交道时要严肃;第二,他要求他们对别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向仁迈出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后世的信条。
[原文]
12.3司马牛①问任。子曰:“仁者,言也(二)。”他说:“他的话也是真的,思③说仁已尽?”子曰:“难为你,却不能说什么?”
[评论]
(1)司马牛:姓司马明庚,字,孔子的学生。
(2)呃:音Rè n不好说。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S:只是。
[翻译]
司马牛问如何做仁?子曰:“仁者慎言。”。”司马牛说:”仔细讲,这叫仁吗?孔子说:“这很难做到。可以随便说吗?”
[评论]
“言而有信”是孔子对欲仁者的要求之一。“仁者”,他的言行必须谨慎,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之礼。所以这里的“福”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是“福”。这种思路与本文第一章所说的“克己之礼,为仁”基本一致。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说:“不忧不惧,是真君子吗?”子曰:“若不耻于自省,何以忧惧?”
[翻译]
司马牛问如何做一个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无所虑,无所惧,故能称君子乎?”子曰:“若问心无愧,何忧何惧?”
[评论]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幻云的弟弟。幻云在宋国“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他的家人被迫逃离。司马牛逃到鲁,拜孔子为师,声称不是他的兄弟。所以在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关于君子该怎么做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就是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原文]
12.5司马牛说:“人皆有兄弟,我独死。”岳夏:“生意上听来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毕恭毕敬而不损,对人毕恭毕敬,天下皆兄弟。为什么君子没有兄弟?”
[翻译]
司马牛伤心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我没有。”夏紫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定数,富贵在天。’君子只要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犯错误,尊重他人,符合礼义之规,那么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须愁无兄弟?”
[评论]
如前所述,司马牛宣称他不承认幻云是他的兄弟,这与儒家提倡的“体”的概念是相悖的。但因为弟弟“作乱”,孔子没有责怪他,反而劝他不要伤心,不要害怕。只要问心无愧,他就是“仁者”。在这一章中,夏紫还安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哥哥。“到处都是兄弟。”
[原文]
12.6张子·温明:孔子说,“第一步是滋润①,第二步是感受皮肤的疼痛。如果什么都做不了,可以说已经很清楚了。可以说(3)太远了。”
[评论]
①浸淫、诽谤、音zè n、谗言。这是像水一样一点一点渗入的谗言,不易察觉。
(2)皮肤感觉尴尬:尴尬,发音sù,诬告。这里指的是皮疼之类的诬告,也就是直接诽谤。
(3)远:智慧的最高境界。
[翻译]
张子问做什么是明智的。子曰:“背地里说坏话如流水滋润万物,直接中伤如切肤之痛,在你那里是行不通的,你也算是有智慧的。暗中挑拨恶语,直接中伤,跟你是行不通的,也算是有远见了。”
[原文]
12.7子贡问政。子曰:“粮足,兵足,民信。”子曰:“非去不可。三者孰先孰后?”说:“去找士兵。”子贡道:“你非去不可。哪个先来?”说:“吃吧。自古有死,人无信。”
[翻译]
龚问如何治理国家。子曰:“粮草充足,兵材充足,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非要去掉一项,先去掉三项中的哪一项?”子曰:“除军备。”子贡说:“如果非要多去掉一项,这两项中哪一项去掉?”子曰:“除五谷。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普通民众不信任统治者,那么国家就无法存在。”
[评论]
在这一章中,孔子回答了子贡在《政事》中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该具备三个最起码的条件:粮、兵、信。但这三者中,字母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只有士兵和粮食,人民不信任统治者,那么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存在。
[原文]
12.8纪子成(1)说:“君子之质,只是一物。为什么要写?”子贡道:“师父说君子,我很抱歉!舌头(2)。文质依旧,文质依旧,虎豹之锇③狗羊之锇。”
[评论]
(1)季子成:郭玮医生。在古代,所有的医生都可以尊为老师,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半开玩笑:一旦你说了什么,就不能收回。四匹马拉着一辆车。
(3)锇:读作kuⅱ,去掉毛皮,即皮革。
[翻译]
季子成说:“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要那些表面的礼干什么?”子贡道:“夫子,你这样谈君子,可惜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精华就像文采,文采就像精华,两者同等重要。剥了毛的虎皮豹皮,就跟剥了毛的狗皮羊皮一样。”
[评论]
这里就出现了外观和外貌一致性的问题。季子诚认为,作为君子,你只需要好的品质,不需要外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好的本质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否则,再好的本质也无法展现。
[原文]
2.9哀公问于:“饥有何不足?”如果是,说“它是什么样的(1)?”岳:“二(2),我还不足,那么有多彻底呢?”对:“人足,而君者,不足是什么?民不足,君足乎?”
[评论]
(1)完全是蠢:蠢,何乐而不为。车,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赋制度。老话说得好,“什么都免税。”
(2)二:征收万分之二的税。
[翻译]
鲁哀公问有若:“如果发生饥荒,国家支出困难怎么办?”如果有答案“为什么不实行严法,只收十分之一的土地税?”哀公说,我现在连十分之二都不够拿。怎样才能贯彻彻底的法律?”如果你说,“如果人民有足够的钱,你怎么会不够呢?如果人民的消费都不够,你怎么够?”
[评论]
本章反映了儒家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陆征收的田赋,税率为万分之二。即便如此,国家财政还是很紧张。在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应该降低土地税的税率,将什一税改为“彻底税”,以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只要人民富裕,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另一方面,如果对人民征税过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人民苦不堪言,国家经济也会相应衰退。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借鉴价值。
[原文]
12.10张子问崇德①惑②。子曰:“主信,移义③,崇德。爱欲其生,恶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令人困惑。诚信没有富有,只有不同。’ (4)”
[评论]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2)迷茫:迷茫,不分是非。
(3)迁移:迁移,迁移。扰乱正气。
(4)真诚不取决于财富,也取决于差异:这是诗经吗?潇雅?《我野》最后两句。这首诗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对她丈夫的愤怒,她丈夫喜新厌旧。孔子在这里引用这句话,令人费解。
[翻译]
张子问如何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孔子说:“以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义,就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希望他活着。如果你恨他,你希望他立即死去。你想让他生老病死。这是混乱。(如诗所云:)‘即使不嫌弃穷人,不爱富人,也是喜新厌旧。’”
[评论]
这一章孔子主要讲个人道德修养。他希望人们按照“信”和“仁义”的原则行事,否则,一有情绪就会糊涂。
[原文]
2.11齐景公①问孔子关于政治的问题。子曰:“君君,臣,父,子。”龚:”好!如果你相信你不是君主,我不是大臣,我的父亲不是父亲,我的儿子不是儿子,虽然有小米,我也得吃?”
[评论]
(1)齐国君主:本名,发音为,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
[翻译]
问齐景公的孔子如何治国?子曰:“君如君,仆如臣,父如父,子如子。”齐景公说,“说得好!你若不像你,我也不像你,我父不像我父,我子不像我子,虽有粮食,我能吃么?”
[评论]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破坏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弑君弑父的事情频繁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大臣、父亲、儿子”,要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才能得到治理。
[原文]
12.12孔子说:“如果一段言论(1)可以减刑为监禁(2),其理由是什么?”道路是空的(4)。
[评论]
(1)阿谀奉承:两方其中一方的话,即片面之词,在古代也被称为“独语”。
(2)折叠监狱:监狱,案件。也就是结案了。
(3)其起因还与:大概只有钟友有关。
(4)苏诺:苏,九。一个拖延了很久却没有兑现的承诺。
[翻译]
子曰:“只有听了单方告白,才能判案的,大概就是钟繇了。”没有哪一次路不守承诺。
[评论]
钟友可以用“片言只字”来“破狱”。为什么?有几种解释。凭单上的声明可以用来作出判断。尔鲁兹是个忠厚的人,人们都很相信他,所以有了争执也不会当着他的面说假话,可以凭一面之词辨别是非。三子路是忠信的,他说的话没有半点虚假,所以你只听一面之词就可以判断案情。然而,无论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鲁兹在狱中才华横溢。
[原文]
12.13孔子说:“听一个诉讼①,我还是一个犹太人。它也不会打官司②!”
[评论]
(1)听证:诉讼、听证、诉讼。审理诉讼案件。
(2)无讼:人与人之间没有诉讼。
[翻译]
子曰:“审理诉讼案件,我与其他人无异。重要的是,诉讼案绝对不能发生!”
[原文]
2.14张子问政。子曰:“不知疲倦地活着,就要忠诚。”
[翻译]
张子问如何管理政治事务。子曰:“为官不可懈怠,执行命令要尽忠。”
[评论]
以上两章都是讲如何从政为官的。他通过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要勤政爱民,要求自己仁政,以礼治国安民,通过教化消除民事诉讼纠纷,努力执行君主的命令,才能做一个好官。
[原文]
12.15孔子曰:“文有所知,可以礼聘,也可以发财!”(1)
[评论]
①这一章是重复的。见《永夜》第二十七章。
[原文]
12.16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是。”
[翻译]
子曰:“君子助人为善,而不助长他人之恶。小人则相反。”
[评论]
本章所说的“成人之美,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原文]
2.17嵇康子问孔子政治。子曰:“政治家之义也。英俊挺拔,敢不挺拔?”
[翻译]
康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子曰:“政即义。你带头走正道,那还有谁敢不走正道?”
[评论]
无论做人还是做官,第一个字就是“正”。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对官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有义者先义。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自我纠正,那么他们的大臣和普通百姓都会回归正道。
[原文]
2.18嵇康子被抢,问孔子。孔子对他说:“不要儿子,就不偷。”
[翻译]
康子担心被盗,问孔子怎么办。子曰:“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赏赐,也无人偷。”
[评论]
这一章也是孔子讲为官从政。他还是说明了一个道理,政治家首先要端正自己。他希望当权者以自己的美德感染人民,这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化的倾向。在管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他没有要求季康子以重刑惩治盗窃罪,而是主张以德教化民众,防止民众犯罪。
[原文]
2.19嵇康子问孔子政治:“无道杀(1),有道杀(2),又如何?”孔子对他说:“儿子当道,你怎么能杀他呢?子欲善,人欲善。君子之德,少年之德,草上之风③,必抑④。”
[评论]
(1)没有办法:指没有办法的人。
(2)有道:指品德高尚的人。
(3)草上的风:指加在草上的风。
(4)颜:仆,降。
[翻译]
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治,说:“如果你杀了无德之人来成全有德之人呢?”子曰:“管理政事,哪里需要杀人的手段?只要你想做好事,老百姓就会跟着做。在职者品德如风,在职者品德如草。风吹在草上,草也一定会随之落下。”
[评论]
孔子反对杀人,提倡“德治”。只要身居高位的人善于管理政治事务,人们就不会作乱。这里的人治是仁者所为。那些暴虐统治者的过激行为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反对。
[原文]
12.20张子问:“史如斯怎么能被描述为(1)易?”子曰:“何事,汝谓之如来?”张敦曰:“必闻于州(二)而居之。”子曰:“是闻,非功。丈夫也是一个诚实善良,察言观色,关心下面人的人(3)。在班比达,在家里。闻之则行之,不疑则已。你必须在州里闻,在家里闻。”
[评论]
(1)造诣:通达,显达。
(2)气味:久负盛名。
(3)仆:夏,动词。对人有礼貌。
[翻译]
张子问:“一个读书人怎么能叫通达?”孔子说:“你说的精通是什么意思?”张曰:“君之朝廷,大夫之封地,必有其名。”子曰:“只是虚名,非悟性。所谓,就是在品质上要诚实,要守礼义,要善于揣摩别人的话,看着别人的脸总想着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可以到达君主的宫廷和大夫的封地。至于那些有虚名的人,只是外表上假装仁者,行动上却违背仁者,自己也不耻于仁者。但他肯定会在朝廷和博士的封地享有声誉。”
[评论]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对立的名词,即“闻”和“达”。“闻”是虚名,不是显名;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发自内心地具有仁义礼义之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只是追求一个虚名。名副其实也是如此,看起来也是如此。
[原文]
12.21樊迟游于舞鼓之下,曰:“敢问尊德、修德(一)、辨惑。”子曰:“慈而问之!事后得到(2)第一,而不是尊重道德和?攻其恶,不存在攻人之恶,也不是修之事。一个人的气③,忘了自己的身,还有自己的亲人,岂不是糊涂?”
[评论]
(1)修玉:玉,t è之声,邪念。修正,正确。这是指纠正邪念。
(2)在得到之前先得到:先努力,把李璐放在后面。
(3)愤怒:愤怒。
[翻译]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鼓台下散步,说:“我们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呢?如何纠正自己的邪念?如何分辨混淆?”子曰:“问得好!不就是先努力,然后有所收获,也就是提升自己的品德吗?有没有检讨过自己的邪念?因为一时的愤怒,忘记了自己的安危,甚至牵连到了亲人。这不就是混乱吗?”
[评论]
这一章孔子还是讲个人修养的。他认为,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是脚踏实地做事,不要过多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分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情绪冲动的问题,不要以自己的安全为代价,这样可以分清混淆。这样,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纠正自己的邪念,认清自己的困惑。
[原文]
12.22,时间久了问问题。子曰:“爱人。”求知识。子曰:“知人。”樊迟还没有达到。子曰:“昭雪冤假错案(1)可使冤假错案昭雪。”当退兵时,见说:“项也是我师父认识的。子说:“能把冤屈摆正就能把冤屈摆正。”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你多富有啊!顺天下,择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之(4)。唐(5)有天下,为公所选,伊尹(6)引。不仁者,远之。”
[评论]
(1)举直错废:错,同“措”,置之。朱,这是“于”字的谐音。浪费,不公,邪恶。选择正直的人,驱逐不正直的人。
(2)乡:音à ng,同“乡”,过去。
(3)皋陶:传说中的舜帝重臣。
(4)远:动词,很远,很远。
(5)唐: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叫鲁。(6)唐朝宰相伊尹帮助唐朝消灭了夏星商朝。
[翻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子曰:“爱。”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理解人。”樊迟仍然不明白。子曰:“择其正者而除其恶,恶者而改之。”当樊迟出来看见夏紫时,他说:“刚才,我遇到了我的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他说,‘选择正直的人,驱逐邪恶的人,这样邪恶就可以得到纠正。这是什么意思?”夏紫说,“多么深刻的一句话!舜,在天下,从众民中选贤任能,而选了,没心没肺的人都被疏远了。以唐于天下,人才在民中选,以逸待劳,所以没心没肺的人就被疏远了。”
[评论]
本章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仁,一个是智。关于仁,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其他地方不同,说是“爱人”。事实上,孔子对仁的解释在任何地方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他所说的爱人,包含着古代的人文精神,以仁为其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家思想就是仁,仁是人的发现。至于智慧,孔子认为是理解人,选拔人才,废黜邪恶的人才。但历史上很多有才华的人没有被选拔出来反而被打压,而一些奸夫却升到了高层,可见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贡问朋友。子曰:“忠言不可止,不可辱己。”
[翻译]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子曰:“忠言导之。你要是不听,就别自找没脸见人了。”
[评论]
在人际关系中,“朋友”是最轻松的一种。朋友讲求“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在处理朋友的错误时,要坦诚、公开地劝他,机密地说明利益,但如果他执意不听,就放弃了。别人不听,你就去屡劝不绝给自己带来耻辱。这是交朋友的一个基本规则。所以晚清仁人志士谭嗣同认为“一友”最难能可贵,他甚至主张用“一友”改造其他四友。其实孔子这里说的是一种对他人作为主体的认可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说:“君子以言交友,以友助人。”
[翻译]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和知识为友,靠朋友帮他修仁。”
[评论]
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学文章为交友的手段,以互助修仁为交友的目的。这是绅士该做的。以上两章都是关于交友的。其实在五伦中,儒家还是很重视友伦的。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