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说到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把重点放在他们的文学成就上。这是自然的。毕竟& # 34;唐朝八杰& # 34;是他们在文学界的分类。但有意思的是,这八位大作家虽然在文坛上成就斐然,但在政坛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如果我们把他们在政治中的地位作为一个标准来排序,那么& # 34;唐朝八杰& # 34;不再为我们所熟悉& # 34;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34;。
仕途磕磕绊绊的柳宗元
宗元时,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被推荐为进贡下乡,后参加了科考。他一举成为秀才,一举成名。但由于父亲柳镇不久去世,柳宗元不得不等到贞元十二年(796)才进入秘书省,成为校书助。
大概是因为开头不够顺利,柳宗元后来的事业也有起伏。唐顺宗即位后,王、王毅等人受到重用,与他们政见相同的柳宗元从被提拔为礼部尚书。王、等人失势后,柳宗元到永州、柳州等当时荒凉的地方做刺史工作。最后因为经常跑步,47岁的他使出浑身解数。
仕途布满荆棘的韩愈
只比柳宗元早一年的状元韩愈,参加过四次科举& # 34;老年人& # 34;。与柳宗元相比,他的科举之路比这更艰难。贞元八年(792年)参加吏部博学能言之考试,结果大失所望。贞元十年(794),再次考博诗,又被封为孙山。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第三次参加正式考试,仍然失败。所以最后他干脆离开长安,去了东都洛阳,另谋出路。
在赏识他的高官的推荐下,韩愈终于开始了他的宣传官、察官、推官的仕途,但他的起步官职低到几乎& # 34;出& # 34;九品五年后,他又参加了统考,最后在中央当了国子监四科博士。后来,韩愈才过了二十多年才成为正四品的正式侍郎。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
一代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仁宗、英宗、宗申的重臣。1030年,他成为一名学者。据当时负责考官的颜姝说,欧阳修考了第十四名,是因为考官们觉得他太犀利,想挫挫他的锐气。但这次考试其实是欧阳修第三次参加了。
后来,现实试图让欧阳修向它低头。因为支持范仲淹变法,被从中央贬到夷陵。但是欧阳修没有放弃。
几经沉浮,在中央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为文人领袖,在很多官位上也是七七八八,从三等翰林学士到二等。欧阳修死后,被追封为正一品氏。
觉醒又放弃的苏洵
苏洵,贵族学者,大器晚成。何& # 34;二十七年,开始努力学习& # 34;,然后多次失败。到了第三年(1056年),四十八岁的他带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到北京赶考。
由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十分赏识,苏洵在京城名声大噪。两年后,他收到了宋仁宗的圣旨,要求他参加舍人学院的考试。
可能是失望多年,或者觉得家里有儿子,苏洵& # 34;佛教部& # 34;谢绝了宋仁宗的好意。后来在掌管平章的韩琦的推荐下,苏洵直接当上了省考校书书记兼巴州文安县主簿。而地位更高的校书辅,无非就是八年级。
同甘共苦的苏轼与苏辙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不仅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在跌宕起伏的政治中也站在了很高的位置。我们熟悉的苏轼,多次被贬徽州儋州,但他也是欧阳修& # 34;文人领袖& # 34;他的接班人,做过客厅保管员、中书保管员、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
他死后被追封为郑一品氏,甚至得到了和欧阳修一样的爵位& # 34;忠实& # 34;谥号。而苏辙却一直实实在在地做着正三品的御史,后来被追授为太师。论谥号,他的& # 34;正文& # 34;也出自苏轼的& # 34;忠实& # 34;不远。
得志又失意的王安石
王安石,早年失意的著名改革家,成功出人头地,却落得个惨淡收场。他的仕途正好与苏轼、苏辙兄弟相反。苏当政时,王安石被镇压。而他在得到支持推行新政时,站在了郑尔品参政的高度,将苏家兄弟贬为& # 34;是没用的& # 34;。
最终王安石因为老友的背叛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卑微地回家养老,但死后被追授为正师爷。
“默默无闻”的曾巩
曾巩可能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不谈仕途的了。他在嘉祐二年(1057年)成为一名学者,后来因熟悉法律和诚实而获得高度赞扬。但熙宁二年(1069年)因修订《宋英宗实录》被贬至地方,十余年未能重返中央。直到元丰三年(1080),他才被宋神宗召见,赴任时留在开封府。
由于曾巩多年来以清官著称,又精通史学,朝臣们普遍喜欢他,让他做了掌管太常殿和礼仪事务的历史学家。元五年(1082年)又被提升为正四品中书舍曼。然而,曾巩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好意。后来,这位北宋著名的官员获得了与苏辙同样的谥号-& # 34;正文& # 34;。
所以总的来说,欧阳修和苏轼在事业成就上是完全并列的,其次是苏辙和王安石。之后& # 34;八朝的衰落& # 34;韩愈的才华& # 34;上榜& # 34;。几乎成为第四个产品的曾巩紧随其后。而柳宗元排名第七,苏洵排名最& # 34;没有追求& # 34;& # 34;在底部& # 34;。
这个排名和韩愈、柳宗元看齐& # 34;唐朝八杰& # 34;名字大相径庭。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9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