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容易借到钱的平台_私人借3000一分钟到账

网上容易借到钱的平台_私人借3000一分钟到账据《今日北京商业》报道,有北京人反映,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频繁刷贷款广告。以一个叫好分期的贷款平台为例。其广告宣称“年化利率10.95%-24%,最高可贷20万。最近已经有308人申请了。” 如此诱人的…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据《今日北京商业》报道,有北京人反映,最近在微信朋友圈频繁刷贷款广告。以一个叫好分期的贷款平台为例。其广告宣称“年化利率10.95%-24%,最高可贷20万。最近已经有308人申请了。”

如此诱人的贷款金额和贷款利率吸引了不少借款人,但用户后来发现实际情况与其宣传内容差距较大。根据中国的公开报道。com,在好分期广告页面,点击额度测试会显示有望获得20万元额度,但用户下载APP并上传详细个人信息后,最终显示仅获得1.2万元贷款额度;贷款利率方面,好分期贷款平台首页并未明确披露实际贷款利率,而是要求用户点击“去借”,在还款计划中显示年化贷款利率。根据测算的情况,好分期给出的贷款金额12000元,估计是三湘银行发放的,年化利率35.94%,还列出了2462元的综合贷款成本。实际贷款利率高达35.94%,远高于其宣传的利率。

有业内人士指出,实际利率可能高于宣传利率,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违反了金融营销中的如实披露原则。另外,关于贷款产品的利率水平和计算方法,监管机构这两年其实也做了很多规范和要求。例如,最高法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保护利率最高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此外,央行明确要求金融机构明示网贷产品年化利率。对此,北京闻仲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表示,好分期的宣传利率与实际利率不符,从广告法上也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根据黑猫的投诉平台,有用户在好分期借款三次,实际借款利率远高于合同利率,均接近36%。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理财产品包括利率、复利、罚息在内的综合成本不得超过24%。好分期实际贷款利率畸高,存在合规风险,部分超过24%的利息难以获得司法支持。据悉,之所以实际收取的利息与合同利息不对应,是因为除了利息之外,还款账单中还有服务费和保证金,而这两项费用并没有在合同中体现出来。

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好分期的投诉超过1.9万条,大部分是关于利率、会员、暴力催收等问题。根据用户投诉,将个人欠费信息编辑成短信发送到家人朋友除紧急联系人外的手机上,甚至直接电话骚扰亲友。在贷款过程中,分阶段多次向用户推荐所谓的征信报告和svip。虽然名为设置金额,但在消费者看来,实际上是给贷款增加了更高的成本。

据华声在线、今日北京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一键绑定授权仍存在诸多问题。获取的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财产信息、金融信用信息等等。除了银行的个人综合信息查询授权、授信授权、人脸信息处理授权、个人贷款合同外,还需要捆绑查询多家银行、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公司。事实上,一键捆绑多个平台服务合同和信息授权已经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作为贷款展示平台的腾讯也对此作出回应,称前述贷款平台在广告主资质、广告内容等方面符合国家法律和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此外,鉴于实际贷款利率与宣传利率不一致,腾讯广告出于保护用户的目的,正在积极联系广告主进行核实,虽然广告主的实际经营行为不属于广告发布者的审核义务范围。

网贷平台混乱,需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

现在很多网贷都打着“放款快,利息低,贷款额度高”等吸引人的口号进行宣传。除了微信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也是网贷广告的“重灾区”,剧情往往是主人公因无力支付而完全失明。关键时刻,他打开手机查看贷款金额。身边的人“印象深刻”,说“我也想借”。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监管部门对现金贷的严格监管下,部分短视频平台一度上市P2P、贷款平台、微贷、证券、股权、基金等。在禁止广告列表中。但2018年,对贷款平台的限制放开了。此后,短视频平台上关于贷款平台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

针对网贷平台的种种乱象,中国银保监会于今年3月14日发布《关于过度借贷营销诱发风险的警示》,指出部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业务或合作业务时,未能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比如以默认同意或者一般授权的方式获得授权,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权;同时,提醒消费者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避免过度消费和过度负债,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等金融业务,警惕在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利息和费用标准。

无独有偶,今年8月,齐昊被台州网警标记为网贷诈骗APP,提醒网民警惕通过陌生链接下载的非官方APP。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七部委就《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表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应当以明显醒目的方式展示金融产品提供者的名称或者相关标识。金融名称不得使用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名称、商标相关的文字,造成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品牌混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相关监管部门对消费者知情权益的保护,以及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的深入洞察。

(来源:微博)

监管趋严是大势所趋,“信贷套路”亟待规范。

事实上,早在2017年4月,银监会就发布了《银行业风险防控指导意见》,其中在《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促进合规稳健发展》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但仍有平台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以手续费、服务费等名义掩盖高利率的本质。对于后续贷款平台的合规管理和推广营销,据《今日北京商业》分析,在金融营销宣传方面,机构应加强相关宣传规范,向金融消费者如实披露各类监管信息;在个人征信方面,需要遵循“断接直联”的规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要认真听取消费者反馈的相关问题,建立健全客户沟通机制,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体验。对于多个平台服务合同一键绑定、信息授权相关行为的整治,国家商报指出,要配合工信部、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治理,同时完善立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信息违规采集”黑名单企业数据库。

目前监管趋严是大势所趋,贷款产品不应作为收割工具,屡次“铤而走险”触碰消费金融行业红线的“套路营销”更不可行。机构只有合法合规经营,才能赢得自己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成为助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及时雨。

作者:赵景瑜,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陈天逸,见习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579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3日 00:15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3日 00: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