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东汉庐山石刻馆对联赏析
刘兴发
2022年6月22日,笔者与雅韵诗社的诗人们参观了鲁山县东汉石刻馆。东汉巴郡太守庐山人的纪念碑和阙是国家重点文物。馆内有四幅相关联的对联:一幅是长春阁献给范敏雕像的对联,另外三幅是范府四合院的范府门和两个厅堂的对联。四副对联可以引导和帮助我们理解范敏和范敏碑文的内容。重点是“范府”门口那家。
第一,长青阁的对联
盛永昌街青山埠老宋
这幅对联是为了纪念范敏。对联“圣达永昌杰(杰)”上,“圣达”是范敏的字,“永昌”是范敏的职之一,“杰”是指一个杰出的人;相比底线“青山不老松”,褒义之意显而易见。但是范敏曾经在很多地方做官。他为什么称范敏为“永昌杰”?通过长青阁的讲解,我们了解了范敏的生平。“说明”的正文如下:
范敏生于公元119年,卒于公元203年,葬于庐山老城南3公里(韩佳县东南六里)处,享年84岁。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很聪明,渴望学习。30岁时,他就被汉族和彝族人民所熟知和敬仰。他在青衣被羌国国君封为成,任期十年。40岁时,他被连笑推荐为京都洛阳的第三任官员。次年,他凭着自己的才能被任命为永昌刺史,后来又转战运河。因母丧,又回到李(汉代孝道制度)。除去孝之后,被朝廷录用,在台湾任职十年(经常被各个部门聘请治理中国)。因为黄巾之乱,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上任前会拜司徒,后被任命为巴郡知府。秋天,我求帮忙帮一个队长养个病。他还被授予了一个受表彰的上尉的职位。
范敏一生为传播中华文化、整合边远少数民族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一名杰出的民族工作者。
范敏举孝廉在北京担任阿郎官员,他有机会成为皇帝的贴身侍从。次年出任永昌(今云南保山)总督(掌管兵马的太守之官),无非是当曲县的小知府。后来做了巴郡知府,管辖十几个郡,官大得多。而且,范敏还当过汉中郡(今陕西秦岭)的太守。这个我之前没听说过,“说明”里也没写。这次参观后,我从《范敏北》的碑文上看到这样的话:“穆公,尔三十(世)秦钟,获巴县侯汉中。”谁是公刘?查史料,范敏在世时,柳岩、刘璋父子先后担任益州(辖滇、黔、川、渝、汉中)行政长官。碑文说,他受到刘两代官员的高度重视。由于柳岩的推荐,他先被朝廷封为巴郡太守,后又被封为益州汉中郡太守。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从东汉时期先后在汉中任职的县令中找到了范敏的名字。因此,范敏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巴郡太守”,也是“双郡太守”。至于还没到的“司徒”,他排在“三公”之列,相当于现任副总理。
那为什么联众叫他“永昌杰”?根据《训令》“三十岁左右,受汉、彝二人景仰,被羌国君主青衣任命为成”,可以推断如下:由于永昌是古代哀牢彝族的故乡,在担任永昌长史期间,对哀牢彝族进行了礼乐教育,促进了永昌民族关系的稳定和发展,特别突出和强调了他对民族融合的贡献。也有可能作者认为“永昌街”是底线的“神仙松”更好的选择,字面意思。或者两者都有。
二、仁德堂对联
古人强调做一个君子,但从不学习老师。
关于“盛大节日”的论述,更早见于《论语》。夏紫在《论语·张子》中说,“大德不闲,小德可进可出。”这里的大德小德指的是大节和小节。闲,木栏杆,这里比喻指界限。这段话的意思是:大段不能超越某个极限,但小段有些出入是可能的。《论语·泰伯》中有“曾子曰,‘临大节不可取’”。还提到了“大节”这个词,意思是人在面临重大问题时不会失去志气。
根据碑文,范敏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于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名声在外,长大后被提拔为孝顺,从此走上了仕途升迁之路。做官后任用贤人,整理戒律,注重教化。我当官多年,从没丢过东西。碑文上说,他死的时候,很多普通人,不分男女,都为他流泪(“每一个盐疼,每一个女人哭”)。看来他深受普通人的信任和爱戴。从表面上看,古人看重的是高尚的节操,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赞美范敏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无师》说出了《论语》:“魏公孙超问子贡,‘仲尼如何学?’子曰:‘文武之道,不在倒地,而在人。聪明人知道自己的伟大,坏人知道自己的渺小。文武双全是没有办法的。你为什么不学?还有为什么会有正式老师?“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魏大夫公孙超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王武王的道路并没有消失,它仍然存在于人们中间。”。有能力的人能明白它的根源,不道德的人只知道它的细节。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王和王直道。我们的老师哪里学不到,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
后来这段话演变成了习语的“学无师”,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能只有一个固定的老师,而应该向不同专长的人请教不同的知识。
说到底,“君子无师自通”,表面上讲的是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是对范敏学习态度的褒奖。碑文说他“好学(幼年),教(学)颜《春秋》经”,“见无不言,君备礼邀之”,可见勤学好学的精神。
“仁堂”的对联从德、学两方面介绍了范敏。
第三,郑达光明堂的对联
不为自己,不为别人。
鲁,俸禄,就是工资,官员,官员。人,不能理解为“人民群众”,这里指的是普通人或私人。这两句话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法,意思是官员拿工资,既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也不是为了个人或私人关系。去哪里做什么?言下之意是报效国家。这表达了范敏的政治哲学和他作为一个官员的宽广胸怀。
后来,人们发现这是范敏纪念碑的两个铭文。原文是“君子不为人,鲁不为己。桓桓宽宏大量,他是第一个跳舞的人。”这意味着范敏不仅保持了为官不为己的理念和宏大的胸怀,而且能够践行自己的理想,兢兢业业,敬事国事。
“光明正大”大厅的对联从官德、志向等方面介绍了范敏。
四、“樊府”门联
纠正错误,废了谭思的旧制度。
玩饕餮纠正贪婪浪费人的污秽。
这幅对联是博物馆里最好的一幅。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理解。
首先,大部分都是繁体字:(居里)、错(错)、谭(谭)、老(老)、丹(丹)、纠(纠)、贪(贪)、武(武)、不雅(不雅)。
有一个“饕餮”字不是简化字,“颜”字是“锄头”的变体。这给不熟悉繁体字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困难。
还有一个字——对联中的第四个字,乍一看像是“柱”字,但“柱”字在对联中没有意义。有一个习语“做人要正直,做人要错误,做人要错误”。后来,我发现了范敏碑上的铭文,从中我看出这的确是一个“废”字。可是“废”字怎么让“王”字看起来像“朱”字呢?原来“废”隶书有五种写法。东汉著名的书法碑《夏城北》就是这样写“废”字的。估计“范敏北”的拓片也是这么写的,只是看不出来。
在这里,门联的内容就清楚了。
这也是《范敏碑》中的两处碑文。先说第一部分。“要是非”,“要是非”,要选举,要任命;“直”,一个正直的人;“错”就是“处置和处罚”;“废物”,不走正道,品行作风不正的人。“正邪”说《论语·治》:“正邪,则民从;如果你错了,人民不会接受。”意思是:“选拔任用贤明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品行不正、作风不正的人之上,会使人民信服;如果人们选择品行和风格不当的人置于明智和正直的人之上,他们将不会被说服。”“旧制”中的“覃”,指深而广意义上的“秦”;“思”,思考学习;“旧制度”,过去流传下来的法规制度。“旧制度”不是简单的“遵守”和“遵守”,同时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对于古代官员来说是非常困难和了不起的。
再看底线。“以大欺小”、“以暴制暴”,弹劾、检举、查处违法失职官员;“饕餮”又称饕餮,是传说中一种凶猛贪婪的野兽,指饕餮之徒和贪婪凶残的人;“整改”,检查纠正;“贪婪”。腐败的人,尤其是腐败的官员。“以废民秽”,“务”,一定,一定;“焉”是“锄”的意思,在这里做动词,用来铲除;污秽、污秽、垃圾,这里指的是邪恶的行为或人;“民秽”是指作恶多端、违法乱纪、扰乱社会和人民的人的恶劣习气。
底线是指范敏可以推荐任用清正廉明的人,对品行和作风不正的人予以扬弃和处分;观察并彻底研究固有的制度和惯例;弹劾恶毒贪婪的官员;铲除社会渣滓,净化社会风气。
碑文说他治理的结果是“国号为施立”,意思是从州府刺史到乡下的人都以他为榜样,照他的样子做,并给他起了个绰号“官之师”。这是对范敏仕途的高度评价。
“范府”门的对联从政绩方面介绍了范敏。
从对联的格律要求来看,这四种对联各有不足。
这四副对联都没有署名。看来“长青阁”对联是自制的对联。从形式上看,“长春阁”对联与所欠作品字面相对。“升达”是人名,但在词类上与“青山”字面不同。
《仁德堂》其实词、词性、结构、节奏都不错。但是在互相尊重方面就比较差了。上联中的“重”与下联中的“学”相反,而上联中的三尾和下联中的三尾则应避免。“光明正大”的教堂对联重复了两个“无为”,“鲁”和“官”节点相同。《范府》门联以“打饕餮、纠贪”四声相连,上下对联中对应的“直”、“饕餮”、“思”、“鬼”等字都是同调。而且上下对联都是嘈杂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这三句对联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句,不是对仗句。
但《联律通则(修订草案)》第十二条规定:“巧对偶、趣对偶、借对偶(或借音或借义)、挑句对偶、集句对偶的对等,不受典型对偶的严格限制。”
“范府”“仁德堂”三联有据可查,上下联已成为谚语,常见于书帖,可视为集句联或集字联。另外两对是挑句对联。根据《联合法总则(修订草案)》的规定,可以严格要求三联,不要典型联。
总的来说,这四副对联的内容与“范敏纪念碑”密切相关,有助于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范敏和“范敏纪念碑”。《范赋》三联,作为“句集联”、“句集联”,是引用而非创作,但内涵很好。当然,我们主张对联的良好的思想内容应该与尽可能好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哪怕是“挑句对联”,必要时也要尽量突破字数的限制,用局部改写或整体调整的方式来达到对仗的工整(我就不赘述了)。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两句话:
句子对联:杭州西湖边的楼外楼酒楼对联一副(句子对的时候);
看,窗台是红色的,屋檐和牙齿是绿色的。
有三秋桂子和十里莲花。
这两句话摘自南宋姜白石的《翠楼吟》和北宋柳永的《望海潮》。它们美丽而独特。
节选:林则徐自题对联:
本着这一信念,我将不惜一切代价为我的国家服务,甚至不惜牺牲我自己的生命,不管我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
对联取自林则徐自己的诗“去驻军,登城,寇战,显家”,大义正确。
相信随着文化工作者对鲁山县国学的挖掘、研究和创作,会有更多优秀的楹联在鲁山问世。
资料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星宇
雅安地方志编纂中心供稿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