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最近重庆退休教授刘晓火了。他在桐梓县肖海街水镜村的大坝上给当地孩子上英语课的视频受到了许多网友的称赞。事实上,2022年的暑假已经是刘教山区孩子英语的第10个年头了。
———
从1到60
“刘老师,你什么时候回重庆?”
“现在还早。等重庆热了,村里的孩子开学了,我再回来!”
柴犬村有名的“粑粑英语”就起源于这个院子,并且一直在里面。
回到201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刘和他的妻子来到桐梓县村兰坝子组度过夏天时,他们碰巧遇到了隔壁初中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学习英语。作为这所大学外语教学组的前组长,刘很有兴趣了解山区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军子读完之后,刘皱起了眉头。“挺不好的……”刘心里这么想,但凭着46年的教龄,他说:“你再读一遍,我告诉你一件事。”就这样,邻居的娃娃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如今,邻居家的这个娃娃已经研究生毕业了。
消息传来传去。“刘老师”每年见的学生越来越多,从第一个到现在的60个。
———
村里的十个大学生都是他的“巴巴学生”
具体是隔壁邻居周把放米机的房间腾出来,二儿子李开平粉刷墙壁。其他父母有他们自己的分工。你装黑板,我钉桌子,他抬板凳,折腾出一间教室。但后来教室坐不下去了,“巴巴英语”终于回到了巴比。
桐梓县荣光镇的学生给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前,袁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桐梓某重点中学,但英语只考了58分。后来,当刘听到袁闯大声朗读英语时,他意识到为什么他的英语成绩被推迟了。
原来袁闯因为发音问题不敢读,也记不住。
“桐梓的这些孩子都很棒。”刘自信地介绍,虽然每年的面授课时间不长,但教他们如何学习英语的方法很有用。孩子分两个班,初中以下小班,初中到高中大班。小班一天一节课,大班一天两节课。10年来,他教过的孩子中有10个大学生,其中一个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
———
坚持“不拿群众一毛钱”
“不吃米饭,不喝水。”“随便扔个礼物给他,他也得想办法还。”村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长,都想出一些学费来表示心意。但每次提到这件事,刘都会生气。
刘说,他是军人家庭的孩子,他自己也是一名军人。从小,他的理念就是“不拿群众一分钱。”
为了拒绝村民给他东西,他还特意挑选了三个村民,每个人出100元,定期从他们的菜地里采摘新鲜蔬菜。“又新鲜又方便,现在就能吃,特别舒服。”刘说,这样一来,村里人就有钱收了,他和老伴也能吃上原汁原味的蔬菜,一举两得。
后来,当村民送来的菜无法退回时,刘的妻子李在网上买了一些书和笔送给孩子们。
“不要拿群众一分钱。”刘说:“虽然我没有物质收入,但我获得了一种超越物质和名义的满足感”。
———
他的母校也表扬了他。
重庆外国语学校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向孩子们讲述了刘的故事。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一个人可以不辉煌,但一定不能暗淡无光。”
刘是重庆外国语学校招收的第一个学生。1963年,重庆外国语学校成立,成为中国仅有的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那一年,该市招收了80名学生(40名英语和40名俄语),刘是其中之一。
后来下乡,参军,被部队派到四川大学外语系学习……退伍前是原第三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教授,担任硕士、博士外语教学组组长。
日前,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也在学校官方账号上通过各种渠道转发了刘的事迹。刘,从教30多年,可以说是名扬天下。他的学生中,有中科院院士,有知名专家,还有很多学校的教授和讲师。
刘曾说:“教育的目的不是灌满一瓶水,而是点燃一盆火。”
他一直在追求“一个好老师能塑造孩子一生”的理想。
“你明年还会再来吗?”面对这个问题,刘笑着说,“借用一句话,意外和明天,你永远不知道谁会先来,但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我一定会再来这里。”
上游新闻记者宋健
来源:重庆晨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