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作者:张淑华(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指南。
伟大的使命和伟大的奋斗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克服了许多长期存在的问题,做了许多重大而长远的事情。为中国的发展奇迹提供本土化解释,为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提供指导和参考,为风险问题进行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反思等。,都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学把握提高原创性这一关键要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知识体系,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提炼本土化理论,用独立的、中国的理论来认识中国、解释中国,服务决策和大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以来,中国特色政治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政治学研究在研究范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解码中国治理、构建中国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
近10年来,学术界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中国政治学研究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努力推动研究范式的转换。通过学术界的共同努力,研究范式发生了一些实际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小”到“大”,以“大”为导向,拓展连接。当“小政治”陷入困境,“大政治”回归政治研究的主战场。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政治学在概念、范畴、体系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政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使得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以西方政治学或美国政治学为标杆。这种研究有其客观性,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教条化,脱离中国实际,无法融入西方政治学的行列。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现有的政治学研究呈现出小而细、碎片化的局面,在中国的场景中缺席,在西方的场景中迷失。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先生将这种状态标为“小政治”,并形象地指出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为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为代表的学术团队不断主张,中国政治学应尽快走出这种“小政治学”的困境,迅速站起来,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跳出来,做属于中国的“顶天立地的学问”和研究。这种倡导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通过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氛围”正在形成。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专注于中国治理与民主的研究,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专注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创新历史政治的研究方法,以世界政治的研究推动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联系,清华大学推动政府数据治理的研究,复旦大学专注于计算国际政治,吉林大学开展国家安全与公共外交的研究与教学。华中师范大学高级政治学研究所致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所致力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大政治”研究的领域拓展和学科发展。
从“外”到“内”,主要是内,连接中外。一方面,“外控内”开始退出。由于研究的路径依赖,在“小政治”的研究框架下,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外”为标准来修正“内”的问题,即利用西方政治的研究套路和认知体系来修正中国的问题,否定中国政治主题的内生性和本源性,某种程度上是对西方政治的照搬。另一方面,“中国为物,中国为法”开始出现。近十年来,以西方为研究方法和参照系来研究中国问题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以中国为对象,以中国为方法”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共识。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除了研究中国的民主,还在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的政治安全、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治理等。,这些都是政治问题中最具中国特色的。
从“下”到“上”,上上下下,顶天立地。一方面,后续推广的弊端不断显现。以往的研究局限于“政治学”的认知定势,只关注“基层”和当下发生的事情。方法和套路大于内容,理论建设和思想交流相对停滞,价值观等政治哲学问题不讨论,“顶层”理念和顶层设计不受关注,使基层与顶层割裂。另一方面,“上下贯通”的研究局面逐渐成为常态。10年来,政治学研究上下脱节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找到国家,找到政党,研究并服务于国家的伟人,成为很多政治研究者的共识。
研究课题进一步拓展。
回顾近10年来中国政治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类课题组。民主、党政和治理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术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承前启后,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增加了一些新的认识。
中国的民主。1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团队以中国民主观、中国民主话语建设和中国民主实践路径为研究重点,积极推进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理论阐释和实践探讨,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作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过程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理论论断。人民民主全过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式的准确阐释和科学表述,是对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中国具体实践经验的创新总结。国内学术界出现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如从内涵理解上阐述和分析人民民主全过程,从人民民主全过程的运行形式和应用领域上探讨其重要作用,从制度实践和国家治理的角度阐述人民民主全过程的指导意义。相关成果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以全过程为核心的实践要求,以实效为基础的治理经验。
中国的党政问题。在党政问题上,学术界主张“光复国家”、“光复政党”,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基本政治秩序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党与国家机器的关系、党政关系、国家社会关系等。,并对党和人民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政治分析。研究的核心是党的领导体制在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中的权力属性,进一步说明了党作为权力主体在执掌国家政权、领导国家发展时形成的权力关系、权力运行和权力规则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表明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和中心地位, 把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转化为国家的利益和意志,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明党的领导如何激活和规范市场和社会,提高党对经济和社会的领导。 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党的领导的理解。
中国的治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政治学研究的普遍问题都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在集权与分权上做文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决策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和结构的政治阐述。政治治理问题研究试图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中国治理理论。一方面深入阐释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和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用于探讨具体的治理研究课题,包括全面脱贫的治理经验、基层治理的减负悖论、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逻辑、体育治理、基于大数据的治理问题、技术垄断的监督与治理、国家治理的指数化评价等。
理论供给进一步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家发展目标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政治学的理论供给十分必要,研究任务也十分繁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的意识越来越高。
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家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广大政治学者充分认识到,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必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决心,以自己为中心,自力更生、全面创新,投降主义、自我孤立没有出路。
战略意识不断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中国政治实践的战略与实践耦合的基础上。因此,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应以建设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要在继续关注政治学一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我国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研究,致力于实现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国家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有效对接,这已成为我国广大政治学家的共识。
融入感不断增强。新情况、新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政治学做多学科整合。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政治学研究的多学科融合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就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二是建立一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开放式研究平台;第三,在大数据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应用下,自然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的政治学研究和跨学科调查方法的协同发展。
如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不遇的巨变。国际力量进一步分化重组,各种政治思潮风起云涌,政局跌宕起伏,世界进入动荡变革和深度调整期。新中国政治一方面努力把握当前世界格局演变的总体特征和基本逻辑,进一步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呼应人民期待,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动荡多变的世界中实现思想突破和学术超越。中国政治学家推动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坚持质量意识,质量优先,积极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切实提升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