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如果你看到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有暴雨,你觉得会是什么样的天气?一定是倾盆大雨,对吗?如果出门不带伞,遇到暴雨,几秒钟就被雨淋透了。那么,真的只有这种暴雨吗?
当然,“淅淅沥沥”也可以用来形容暴雨。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词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我们从“释字”的角度来拆解一下暴雨的“暴”字:它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日”,中半部分是“总”,下半部分类似于“水”字的变形。概括起来就是“当天的总降雨量”。
大家要注意,重点是积累两个字。因此,暴雨既可以是每小时50毫米的降雨量(短时暴雨),也可以是持续24小时的每小时2-3毫米的降雨量,即上面所说的间歇性暴雨天气(即持续稳定降水引起的暴雨)。
近两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多地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短时间内,暴雨破坏力大,排水系统再好也防不住城市内涝灾害。比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以201.9mm的小时降水量创造了陆地小时降水量的极值,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但“暴雨”往往因其“温和无害”的外表而被轻视。据测量,5mm的降雨量可使旱地浸泡3-6 cm,这样的降雨量持续10小时以上,对河谷和丘陵地区来说是一把温柔的刀。此时,降雨就像润滑剂一样,不断渗透到土层、砂石中,减少颗粒间的摩擦,造成土层结构的疏松。这种“润滑”持续时间长,还会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气象暴雨是按照累计量来定义的。
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极具破坏性,但暴雨的出现在24小时内可以千变万化。因此,气象部门根据降水强度制定了四级暴雨预警信号。像暴雨,对应的是蓝色暴雨预警信号,时限12小时;暴雨时段集中在6小时或3小时以内的,需发布黄色或橙色暴雨预警信号;如果3小时内降水量已经达到100毫米或者预测未来3小时降水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气象部门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这种程度的降水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倾盆大雨”。
暴雨的出现可以千变万化,但暴雨来袭时的防范建议也是千变万化:非必要时不要出门。如果一定要外出,注意避开低洼易涝路段,以免掉入下水道,因积水导致触电等危险情况;如果遇到汽车熄火,要果断决定,离开汽车,到高处等待救援;如果住在山区的小伙伴发现水位上涨很快,上游的水很浑浊,要迅速转移到与水流垂直、两侧较高的位置。
我们常说水火无情。面对极端天气,我们人类的生命非常脆弱。暴雨来袭,大家要及时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遵循防御指南中的建议,科学避险。只有这样,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才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
来自:草原全媒体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