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1】
我和家人去扬州玩了。参观了清代的两处宅邸:个园和河园。
个园是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商黄芷君的私宅。袁青光绪年间何志清的私宅。两个院子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盐商和“红顶商人”。不同的是,葛源的是先跟官员打交道再买官,河源的何是先跟官员打交道再买官。
逛了两个大宅,从大宅到大宅主人再到两家人的命运,似乎都是官值很高的富豪家族。200年过去了,一个后人无处可寻,一个闻名中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家命运相差甚远?原因真的是出乎意料。
再说一个花园,其实就是黄家的花园。因为主人黄芷君非常喜欢竹子,所以他把“竹子”这个词的旁边取了出来,并把它命名为“个园”。黄家寨占地24000平方米,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之后由于各个朝代的动乱,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现在看到的只是恢复的一部分。
黄芷君大师的父亲年轻时在直隶赵州(今河北赵州)做官。父亲去世后,家产被侵吞,母亲设法将他抚养成人。黄芷君过着艰苦的生活,过去常常背着麻布袋。18岁时,黄芷君通过父亲朋友的朋友写的一封信到了北京,认识了当时负责盐务的官员。官员们看他聪明机敏,就让他去扬州从事盐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两淮盐商。有了钱之后,我就捐款买了一个“运盐使,运盐使”的官职。
据说黄芷君非常重视儿童教育。黄氏家族有五个儿子,他们都精通诗歌和书籍。但是现在这个黄家祠堂已经无处可寻,没有任何记载。两代人的繁华,在历史的更替中,是那样的无声无息。
【2】
再来看何源。园主何志祥曾任湖北汉皇德道台、江汉海关(官职类似海关)监。1883年,49岁的何志祥退休到扬州照顾年迈的母亲,买了一座片石山房,扩建了花园和花园住宅,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取名姬晓山庄。
何退休后,在扬州做了两件事:孝顺父母和教育子女。
1901年,他的老母亲去世了。在他祁智把他的母亲处死后,他突然抛弃了花园。67岁的何带着他的子孙离开了扬州,去了一个更加开放的上海,在那里重新开始。后来,他们的子女枝叶蔓延,有留学的,有办学的,有开矿的,有修路的,有做生意的,有当学徒的,都在努力进取,紧跟时代脉搏。1908年,73岁的何在上海病逝。
这个家族出了很多名人:
“祖孙翰林”:园林主人何的父亲何俊,道光年间入翰林院,官至江苏省。何伟的长子何生豪在光绪年间进入翰林院,官至张静,军部。
“博士兄弟”:何、、何世美,三人都曾赴美留学,均在密执安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们遵从祖父的遗愿,于1924年雄心勃勃地共同创办了上海私立大学。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父女画家”:何、孙何世斋、曾孙女何都是著名的画家。国画大师黄和张大千曾在上海推出何父女书画展。
“同胞院士”:何的曾孙女,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系委员(院士),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填做出了重要贡献;何的曾孙何祚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以上是对这两位清代富豪的简单介绍。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家族财富与国家财富同起同落,黄氏家族回应了“三代不富”的“诅咒”。哪家活下来了,活得好?无论从家庭发展还是孩子教育,何家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01
放弃不如坚持。
这需要更多的勇气。
何志能在49岁主动从官位上退下来,不是一般人的行为。
一种解释是,他在任时看到海关事务的实权经常被外国领事馆和税局侵占,这也反映了晚清政府的无能和与他共事的同僚们的畏难情绪。无奈,我空有爱国自强之志,只好主动选择隐居之路。将他的别墅命名为“姬晓”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怨恨。
懂得放弃比坚持更需要智慧和勇气。因为大多数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放弃,而在舒适的环境和从众的背景下,选择独立退休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也许是何老先生从家族的角度嗅到了清朝的衰落。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他选择了退休回老家。平安是福,这是明智之举。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更常见的是,很多人呆在一个即将衰落的行业里,抱怨着不公,缅怀着曾经的辉煌,不肯迈出半步。
02
养家糊口的人
来支持社会。
重视事业的人自古以来比比皆是,而重视家庭的人似乎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虽然头脑认为家庭很重要,但它总是被第一个牺牲掉。
成功的人往往被人称赞,而回归家庭的人却被人看不起。即使女人回到家庭,也被视为“依恋”的开始。这就是现状。
可想而知,当年何芷玄辞官隐居18年,潜心孝道教育子女,实在难得。
自古以来就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把一个人的家庭放在一起,可能是男人最难的事情。能和谐地、有规矩地“治理”整个家庭的人,也许就有了治国安邦的道理。
03
豁达,大格局
在去花园的路上,我笑着问我爸:“如果这个花园是你的,你愿意放弃,搬到别的国家去吗?”
爹说:“一个园子里的黄家人,肯定舍不得,所以贪图富贵,结果累了家人,累了祖宗。”
别说这么大的房子了。试想,如果家乡有一套不错的房子,有多少人会放弃?结了婚有了孩子,晚年去了更发达的地方跟得上时代,为家族后代开疆拓土?
何家后来去了上海,兴国办洋务,再送几个孩子去日本美国留学,读书,学文学,学理论,各行各业。子孙遍布天下,在国家层面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从小就是维持家庭兴旺的基础。
这样看来,何家确实有远见,有大格局,有魄力。对于真正有钱的人来说,钱只是一个门槛,最终较量的是各自的心智和格局。真正的豪门,精神领域的豪,只是几代人之后造就的贵族,是任何时代的变迁都摧毁不了的。
说到何氏家族的兴盛,离不开他的家族文化,这就是著名的《何氏家训》。
何氏家训挂于祠堂书房。据导游介绍,当年全家每周都会在这里诵读、学习家训。如此强烈的仪式感,说明家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挂在墙上,更是夸在嘴上,记在心里。
【3】
《何家训》共11条,从敬父母、扬师友、存义勤俭、读书写字、进退从源等十一个方面详细规范了家庭成员的修养和为人处事之道。
因为字很多,所以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来找经典。
比如《第五条,读写规则》讲的就是学习。如果不放过原文古文,可以直接翻译:
开始读书后,要逐渐收敛,用心去玩,用心去服从老师,认真去听老师讲课。敬经惜笔惜纸,清净几案,涤净身心,开卷如临古圣先贤。你要细读经文,深入思考,反复尝试,把书本上的意义和道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比较。睡梦中,我也整理一下线索,回忆一下。比如婴儿对慈母的依恋,对食物的饥渴,一刻也不放松,一刻也不懈怠。有时候碰到关键词,要注意。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用在某个地方,我要认真遵循。如果有一句话正好说到了我欠缺的地方,我会马上纠正,而不是去传播。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即使再缺人才,也一定能读懂书的意思。
读百遍为宜,必须熟悉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书中的三种味道。使书中的语言仿佛出自我口,书中的意思仿佛出自我心,这样你才能从中得到教益。如果你没有很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读一百遍,并不时地复习。如果你学习不够努力,只是死记硬背,含糊不清,死记硬背,最后的结果就是不能真正的读懂,并且空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学习没有收获。
学习的价值在于教与学。重要的教学方式,必须由老师认真研究,仔细研读,殚精竭虑,深入思考,认真探究,逐句理解,逐章忽略,才能达到其主旨。如果发现有不懂的地方,要马上提问,不要翻看。
进入真实的学习世界就像让庄稼得到及时雨的浇灌。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随意运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信仰和双手,自然就成了一章,没有任何障碍。如果老师讲的泛泛而谈,学生听的泛泛而谈,不注重记忆,那只是白费口舌,也进不去心里。让今天过去,明天忘记;这一章还没看懂,其他章节就提了;今年学习的内容还不清楚,新的一年又来了。告诉你一百年有什么用?
我看到有些家庭的孩子不读书,一旦读书,就把财富和名望作为追求目标,想尽一切办法谋生。结果越紧急,情况就越糟糕。甚至因为这个原因,人们的生活被摧毁,许多家庭破裂。原本属于我们的正当利益得不到了,多可惜啊!所以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安下心来,千万不要越雷池一步,盲目追求。以后能读书的孩子,早上利用窗户的光,晚上烛光看书,冷静自我克制,等待时机。我们应该抛开名利这四个字,任何时候都只把孝顺忠义这四个字记在心里。
人活天地,聪明的,愚蠢的,睿智的,腐败的等等。,这本来是很不一样的。无论是做官还是隐居,都要向古人学习,不会有错误。在古代,伊尹、傅说、吕望、孔明等人没出山的时候,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苦力,有的是老渔民,有的是隐士。但这四个人,直到出山才为人所知;你一出山,就对世界做出了贡献。如果国王没有想到他们,没有使用他们,也许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中期结束。他们渴望在哪里出人头地?如果他们不能出人头地,难道他们就认为农、工、渔低人一等,不做了吗?现在的人,只想出人头地,而不愿孤独;只是想着建功立业,却不舍得退。读书不能成名,你也不在乎这些。所以有很多人有能力帮助这个世界,却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
这个家庭的家训虽然只有11条,但涵盖面很丰富,比如做人、做女人、育儿生活、家庭教育、生存法则等。,而且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可谓经典。
【4】
归根结底,在中国的传统中,集体潜意识更注重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和不断发展,所以每个负责人都肩负着整个家族命运的责任。所以,如何让家庭持续发展,考验着作为家庭成员的智慧。毫无疑问,带着仪式感遵守家训,不说别的,单就把富人和真正的贵族区分开来。
看到何源,了解了何家的历史,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提倡多子多福。如果家里有这么多人,他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就可以涉足社会的更多领域。能力就是随时随地有事情做。这是分散风险,繁荣家庭的必要前提。另外,紧跟时代潮流,政治敏感也是家族兴旺之道。
也许我们不能富有,但至少我们可以把这些精神财富变成我们自己的使用。也许你能成为前三代富豪。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