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最近朋友圈流传一张截图。著名的儿歌《一分钱》改成了《一块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变成了“一块钱”。也有一些问题。这样改编经典不是恶搞吗?要知道,这位作曲家曾在南京创作并生活多年。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原作者家属。
消解经典文化是否可取?
“我在路边捡了一便士,交给了我的警察叔叔……”“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以及其他陪伴过亿万孩子成长的歌曲,均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人潘振声作词。潘振声出生于上海。1991年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声创作了大量的儿歌,其中千余首在全国各地的报纸和广播电台发表和播放,被誉为当代“儿歌之王”。因患脑血栓,经多次治疗无效,于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我的女儿,马丽南一,也是一名长笛手。玛丽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张截图,很多朋友都来问她知不知道这件事。“这种事情真的不可能找到源头。我不认为一家正规出版社会做这样的事,”玛丽说。“爸爸的歌讲的是孩子无辜,把钱给警察叔叔。与物价飞涨无关。虽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的时候依然能体会到当时创作者的苦心。这样唱起来不觉得别扭吗?我觉得没必要关注这种恶搞或者嘲讽。我理解大家都在用这个来调侃或者嘲讽,把它变成一个笑话。但现在,有时候,我们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去丑化或消灭它,却缺乏原创的能力,这不值得提倡。”采访中,很多音乐创作者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更改。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你知道吗
“一分钱”“一分钱都不要出”
玛丽回忆起《便士》的故事,说因为这首歌太有名了,潘震生有了“便士爷爷”的绰号。当时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国都在向雷锋学习。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邀请写一首歌。当时在一所小学做大队辅导员。他的桌子上有一个铅笔盒,里面装满了孩子们捡起来上交的硬币。当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在学校外面维持交通秩序。孩子们常常走出校门很远,就向交警挥手回礼,喊着:“叔叔,再见!再见,叔叔!”
于是潘振声把这两个场景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后来上海公安博物馆成立,向潘振声索要稿函和《一分钱的分数》。对方开价20万元收购。结果潘振声说:“孩子给警察叔叔一分钱。当然,我也会把这篇稿子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都没有!”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便士》手稿和乐谱被评为“近代革命一级文物”。
此外,他创作的《春天在哪里》也成为世界儿童乐坛的“世界名曲”。曾获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等重量级奖项,被人们誉为当代“儿歌之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聘岗位。
保持一颗童心。
“Penny爷爷”一生都在创作。
玛丽说,她创作了一辈子的儿歌,但看到孩子们无歌可唱,每次看到一些孩子们唱成人歌、充满“爱”的歌唱比赛,潘振声都感到揪心。退休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老人的工作台被他花光所有积蓄买的录音设备占据了。一直追求时尚的潘老晚年还在和一帮年轻人学习制作CD,把录音棚搬到了自己家里。“他不耻于向年轻人提问,认真做笔记,自己做了用户指南。”《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也被潘老烧进了他的课本。
在家人眼里,潘老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玛丽还记得,“他不落伍,他能接受一些时髦的东西。他平时在家玩连连看,泡泡龙之类的游戏,因为比不过我妈,着急上火。他晚上不睡觉,用掌机‘苦练’。”
除了小鸭、小钱、好妈妈、春天在哪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脍炙人口的儿歌。,潘振声在本世纪继续创作。晚年出国观光,用了4年时间积累了56个民族的新儿歌等作品。
(来源:扬子晚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