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的自我评价)

如何写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的自我评价)《红楼梦》是一部名著,课改后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必读书目。然而,学生们读得很辛苦,甚至很痛苦,他们迫切需要帮助来清除阅读的障碍。于是《红楼梦》辅导书一时铺天盖地。其中,一类是高中名师编的。这类书最大的…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红楼梦》是一部名著,课改后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必读书目。然而,学生们读得很辛苦,甚至很痛苦,他们迫切需要帮助来清除阅读的障碍。于是《红楼梦》辅导书一时铺天盖地。其中,一类是高中名师编的。这类书最大的缺点就是上不去,大多在文中爬行,把丰富多样的作品变成若干知识点,无法推广;第二类是红学专家写的,有些确实是红学研究中的经典。但是,这些书的问题是不能上下。讨论的问题没有触及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和痛点,答案飘在空,不适合阅读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中学生。因此,刘晓雷的《红楼梦十二讲》是独特的,适合中学生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走进“红楼”,漫游艺术世界,成长,并帮助教师开展教学。

基于普通读者的立场和视角

在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书中的人物那么多?小说的主题是反封建吗?前五遍怎么读?最后四十次你怎么看?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人捧戴,有人捧柴?为什么宝黛的爱情如此真实感人?曹公爱情的秘密在哪里?为什么作者一次次糟蹋故事和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等一下。刘老师有问题意识,针对普通读者的困惑提供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而不是陷入名家的繁琐考证和评论。比如最后一个问题,刘老师提供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解释:“剧透可以营造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感。读者仿佛打开了上帝的视角,看着书中的人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命运,还是挺震撼的。”

刘晓雷在给读者的信中坦言,“这本书不讲章节,不讲大话。”而是带领读者“走一条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爱、美丽和青春,欣赏大观园里遍地的鲜花,以及人性的丰富和微妙。”事实上,刘老师书中困扰我们的问题归结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和“如何读红楼梦”,这是普通读者最大的困惑,也是贯穿全书的根本问题。当你跟随刘晓雷老师在大观园的时候,你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性的光芒,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她立足于普通读者的视角,理解和尊重读者。书中的话语姿态既不清高,也不迎合,而是一种应有的分寸感和对话感。尤其欣赏书中古今中外的写法结合,以及学术与生活融合的调性。感觉亲切有趣。提到合欢泡酒,她就会想起《追忆似水年华》里玛德琳的小蛋糕。当她谈到贾母把珍贵的“软烟”纱线送人时,她感叹这种毫不费力的方式,就像把爱马仕当成了杂货袋;她引用了《星际穿越》中的虫洞,让人明白了高维俯瞰低维,揭示了圣埃克苏佩里笔下宝玉与小王子博爱精神的内涵。她说的是《麦克白》里的台词,“人生就像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却毫无意义”,这就是“好歌”的意义。她和一个和尚一起说话来代表意识,是一个启蒙角色,比如带领但丁去天堂的“缪斯”贝雅·特里齐…除此之外,还有存在主义、后现代理论和“高语境文化”理论。

富有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

刘晓雷的眼睛很毒,她机智又缠绵。说到人物的笑容,言行,生活状况,她都能一语道破。她说宝玉是“一石一玉”,黛玉是“孤独自由”,宝钗是“复杂现实主义者”,尤其是书中的女性形象,仿佛是她最好的朋友和姐妹。他们抓得准,抓得狠,而且往往出人意料,让人思考,让人点头。她说林黛玉是“神仙”,王熙凤是“元气满满”,晴雯是“罪与美”,袭人是“俗世情”,重在人物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几个人物标签。我想这就是她现代眼光落后的原因,也是她有如此敏锐的发现和概括能力的原因。

在普通读者眼里,宝钗善于人际交往,精明能干,是一个人,甚至很多读者把她看作是宝钗和黛玉之间的“第三者”,可见他们对她的轻视。但是,刘小姐把她理解为一个“复杂现实主义者”。宝钗很中国。“她身上的复杂,就是中国和中国生活的复杂。她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存在的所有奥秘。”甚至,“它隐藏了我们中国人的焦虑和恐惧。”她很会藏傻,很会装傻,知道被社会认可是唯一安全的办法。但这种智能不就是一种恐惧吗?因为害怕,她选择了隐藏自己,保护自己,她就这样活着。其实作者是在折磨我们。你曾经以怎样的态度生活过?你真的活过吗?刘老师有这个认识,是因为她有现代的思维和眼光。她只有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质疑和反思,才能发现宝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借助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去理解这样的人物,让人经得起道德和审美的双重考验,增强我们的自我意识。正如作者所说,阅读就是阅读自己。

红楼梦是什么书?在众多说法中,刘老师比较认同这样一句话:是一本生命之书,也是一本成长之书。读《红楼梦》不是读一个别人的传奇故事,别人的人生在于自己的成长之外,而是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宇宙大,生命更大,成长最大。

一本鉴赏书

不像《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西游记,红楼梦很难讲给别人听。为什么?是一部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小说。这本书里有许多读者津津乐道的桥段。说起《红楼梦》,我们往往会首先想到这些名桥。或者反过来说,对这些桥段一无所知,或者读起来不知其味,恐怕很难说我们真的读过《红楼梦》。这些桥梁包括《补天神女》、《绛珠仙草》、《惊梦》、《春困》、《凤姐夺权》、《袁春娘家》、《黛玉葬花》。这些是书中的情节枢纽、关键事件和人物定格。它们是《红楼梦》中精彩的词句和华丽的篇章。它们细节丰富,反映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人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

本书精选这些细节桥段,引导读者细细品味作品的精妙之处。比如书中,作者带领读者欣赏《崔迪亭费阳演的蝴蝶》第二十七集《宝钗扑蝴蝶》一书:宝钗听到小红和坠儿的低语,为了避免被牵连,假装捉迷藏找黛玉。刘老师书中的赏析,还原了人物深刻而微妙的心理活动,带领读者触摸到宝钗隐藏在这一幕幕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内心江湖。

毕飞宇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记忆力,我们可以把曹雪芹创造的“飞白”(空格)串联起来。很神奇,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红楼梦》这本书比我们读过的更厚、更长、更深、更大。可以说,刘晓雷在书中通过对这一点的逐一鉴赏,展示了《红楼梦》的阅读方法,即耐心、细心地鉴赏,通过细节和空白来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正是我们中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普遍缺乏的。她的示范是对学生粗略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善意提醒,这种方法和习惯只关注结论和中心。

刘晓雷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反复提醒我们读《红楼》这样的经典的关键:“读经典,调动自己的阅历、人格、三观。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读《红楼》,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就是个人经历、现代思维和审美成长缺一不可,合二为一,共生共荣。

(作者是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6日第11版

作者:曹拥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2664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 11月 26日 09:00
下一篇 2023年 11月 26日 09: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