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三只眼大口径短枪,又称“神枪”或三只眼矛。近几年可能比较少见。笔者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人过年都会燃放三只眼大口径炮,相当于烟花的作用,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如果是平时连续下雨,村里有人会用三只眼睛驱散乌云(不知道有没有用,至少听个声音)。
说了这么多,什么是三只眼大口径手枪?这是明朝的火器,由铁或粗钢铸造而成。造型是三个竹节状的单矛组合而成,每个矛管外侧都有一个小孔(连接引线)。
用法:先在矛管内加入火药,再装入钢球或铸铁块、碎铁砂等。,最后在小洞处点燃火柴绳,引爆火药发射弹丸。三个矛管可以轮流射击。
此外,在三眼大口径猎枪的尾部留有一个手柄座,并安装了不同长度的木杆来固定它。一方面可以保证发射火药时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火药做好了,可以当锤子“敲”敌人。
总之,三眼大口径短枪可以理解为冷兵器和热兵器的结合。
根据明代兵书神器谱,百步之内使用为宜。下一步:五六十步穿甲。马上:二三十步打。
按照最低标准,三十步是三只眼大口径猎枪的最佳射程。明代的计量单位换算,一步五尺等于1.635米,三十步不到50米。
先不说三眼大口径猎枪的威力,对于骑兵来说,五十米只是很短的距离。在士兵装上火药之前,敌人可能已经把他杀死了。
明朝的主要敌人是蒙古和后金,都是马背上的人,善于弯弓骑马。
弯弓搭箭一气呵成。有个成语叫百步穿杨,形容射箭。它与三眼大口径手枪的距离超过三十步。
难怪清朝统治者在用火器对抗后金时,对火器不屑一顾。
明代也讨论了这种火器的使用。著名抗日军人戚继光对三只眼大口径猎枪颇有微词。他评论道,“(快枪、三眼大口径短枪)远在矛后(指射程),手握矛后还要用手击发(握火源点燃),所以人很难抗衡(精度差)。”
既然知道了三眼大口径短枪的弱点,明朝对它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明朝的历史,直到万历末年,三眼大口径猎枪在明朝并不是特别流行。
万历四十六年,镇知府周仁清、陈破虏指出,“李在朝鲜战场(万历朝鲜之战)时,见辽兵回阵停止携带弓箭和短刀,但不熟悉火器。”
战国以后火器在日本广泛使用。虽然明朝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落后的装备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于是辽兵开始配备鸟嘴矛、三眼枪等火器。
三眼大口径短枪的大规模使用是万历末年女真的兴起。当时明军火器种类繁多,有大小佛机、将军、虎蹲枪、三眼枪、长矛、火箭等。
崇祯时期,三眼枪取代了快枪、神机枪等单管矛,成为主战火器。那么,为什么三眼大口径猎枪在明代众多的火器中脱颖而出呢?
从与后金的对决来看,火器的杀伤力远远强于弩、大刀、长矛。据说努尔哈赤是被火器打死的。从明朝开国到最后,火器备受推崇。
除了三只眼大口径短枪,明代还有类似长矛的个人火器。火枪,也就是火绳枪,是嘉靖年间传入中国的。经过明工匠的改造,早在嘉靖年间就装备了一万多支枪。
相比三眼大口径短枪,鸟铳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好,在戚继光抗击日寇、明军边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鸟枪只在明朝南方流行,北方则以三眼大口径短枪为主。
考虑到环境因素,火枪点燃时容易受风雨影响,点燃时要保管好火种,燃烧的火柴绳不能持续很长时间。
萨尔胡战役期间,由于雨雪天气,视力不太清楚。明军点松枝当火把,也方便点器皿。但后金军队见火,知道那里有明军,就用弓箭攻击,箭无虚发,给明军造成重大伤亡。
火枪晚上点燃火绳,也会暴露明军的位置。雨雪中黑粉湿漉漉的,鸟基本都是废品…
所以当时的条件和工艺,鸟矛不适合北方。
还有就是矛的操作繁琐。北方士兵更喜欢三眼大口径短枪,操作简单,也可以当镗锤用。
然后就是工艺问题。北方工匠制作的鸟铳工艺较差,而三眼铳原料易得,制作简单,所以能在北方流行。
然而,如前所述,三眼器实际上是一种不成熟的火器。只有近战才能发挥优势,但在百步之外几乎就是废品,在战场上杀敌效果有限。
如果敌人不知道,大概有一定的威慑力。随着战斗的深入,除了听一个声音,“吓唬”敌人或者给自己壮胆,大概没有别的作用了。
当然,总的来说,作为明代众多火器中的一种,三眼大口径猎枪仍然是明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