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大国之大,也是大国之重。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千家万户的事。”
自2013年以来,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中间,聊家常,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
走过不同的省区市,往返两万多公里;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山梁,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换过各种交通工具,一路艰辛,只为一睹真容,“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贫困农民、一线工人、孤寡老人、孤儿和残疾儿童…千千成千上万的基层工人和普通百姓永远是他最关心的人。
你的心和什么联系在一起,你做什么。
《春节的足迹》,一个个温暖的瞬间,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群众为“先”、以民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初心。
(一)
2013年2月2日至5日,甘肃
踩着飞扬的黄土,绕过九曲十八弯,总书记先后来到这里的元谷堆村、卜楞沟村,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他和村民手拉手交谈,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障,医疗有没有保障…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总书记很欣慰。
2月的龙源大地天寒地冻,但总书记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在洮河供水工程施工现场,他对负责同志说“民生至上,治水为重”;在东乡族自治县重建现场,强调“要多关心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在兰州市城关区的“虚拟养老院”,我亲自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送给吃饭的老人…
(二)
2013年2月8日,北京
除夕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现场,看望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人。在钢铁工人樊勇的临时住所,总书记关切地问:“你们来了多久了?”“工作稳定吗?”“收入怎么样?”“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他告诉樊勇的家人,“来这里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
总书记还俯身与樊勇的女儿亲切互动。托着腮帮子,伸着膀子,大朋友和小朋友相视而笑——镜头定格的这一刻,总书记对一线工人的真挚情意涌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与普通职工座谈,给劳动模范写信,勉励职工。“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民工,关爱他们。”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友谊。
(3) 3)
2014年1月26日-28日,内蒙古
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总书记勉励聋哑女孩王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颜志静好好学习,学业有成。王向总书记竖起大拇指,用手语表达“谢谢”。总书记笑着伸出手:“伸个大拇指‘好’,弯个‘谢谢’。”
无声诉说的比有声诉说的还要多。温暖和爱充满了房间,深沉而悠长。
如今,离开福利院的王,已经成长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美女教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一批特殊学校的孩子正绽放出特殊的光彩。
“对于孩子,尤其是孤残儿童,全社会都应该是善良的,有爱心的。”总书记的言传身教,点亮了无数残疾儿童的梦想。
(4).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陕西
阔别已久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返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来到这片黄土地。春天回到陕北,总书记边走边和村民聊天。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兴奋。
从知青到人民领袖,习近平一直和梁家河的村民交心:他一眼就认出了村民王献军,叫着他的小名说:“迎儿,你老了”;他记得插队的楼主吕厚生,曾经因为腿部疾病做过假腿。一见面就问他假腿好不好,生活怎么样,叫他保重身体。中午,他和村民代表一起,在老书记梁的家里吃了一顿简单的农家饭…
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习近平曾写道:“当我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并且充满了信心。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它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办实事!”久而久之,初心有同感,为民办实事的意志永存。
(5)
2016年2月1日-3日,江西
在井冈山农村,过年的时候家家都会做糍粑。在当地人看来,完整的一年,只有吃了巴赞才能算。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看到有一家正在演奏巴赞,习近平总书记兴致勃勃地加入进来,拿起木槌和村民们一起演奏巴赞。总书记还给贫困户送去了去年的货物,给孩子们送去了书包,祝家家户户新年快乐。
没有革命老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老区必须同步推进,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在革命圣地久久回荡。
(6).
2017年1月24日,河北
“家里有多少亩地,种什么,收成怎么样?”在困难群众徐海,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一起,算了一年又一年的收支账,总结了来年的扶贫计划。外面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徐海结婚的小客厅温暖如春。
在村民徐万家,总书记也走进了他的厨房,打开锅盖,看到里面热气腾腾的包子。在村里的其他家庭,总书记还要看家里吃喝如何,火炕暖不暖。从粮仓、牛棚到厨房、卧室,他看得仔细,问得清楚。
聊着日常的事,看着小书,想着带领全体人民早日脱贫奔小康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七)
2018年2月10日-13日,四川
2018年,大凉山三合村的贫困户们还在为贫困发愁:泥土砌成的墙壁布满了裂缝,简陋昏暗的房间里,挂着的白炽灯难以照亮整个房间。习近平总书记弯下腰,关切地掀开床垫,摸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抬头看着房梁上挂着的腊肉,问家里衣食如何。
“总书记像长辈走亲戚一样和蔼可亲。他握着我的手,很温暖。”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现在,吉浩搬进了新房子,通过种田,全家人均纯收入一年超过万元。
住进新家,经营产业,开始新生活,争取好运气,是千千脱贫群众的缩影。
“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为了兑现这一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过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20多个贫困村。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他历尽艰辛,勇往直前。
(八)
2019年2月1日,北京
2019年2月1日北京,暖阳扫过屋檐,照进胡同的小院。“我来看你,给大家拜年了!”习近平总书记向每个人致敬。他依然兴高采烈,拿起一幅红底大金字“福”字,亲自贴在大门上。总书记深情地说:“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每年春节前夕,无论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大家一起庆祝春节。2014年在内蒙古,按照蒙古族习俗,总书记将无名指蘸上银碗中的鲜奶,弹了三下,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2020年,在云南省西莫拉的佤族村,总书记敲响了三面木鼓,向村民们致以新年的问候…不同的习俗,相同的祝福,引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和感情的交融。
(9).
2020年1月19日-21日,云南
冬天的一个下午,腾冲市三村中寨县莫拉瓦村李发顺家的小院里,摆着一张八仙桌和几张小凳子。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发顺一家六口坐在一起,畅谈扶贫攻坚,畅想幸福生活。
“脱贫了,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总书记亲切地问。
“希望老人晚年生活好一点,两个小宝贝将来找个好工作就满足了。”李发顺回答的很干脆。
木地板上,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呈现丰收景象;院子里,笑声响亮而温暖…
“村民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书记的话鼓舞了人们,也让李发顺和在场的村民更加自信和强大。
(10).
2021年2月3日-5日,贵州
春节临近,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张灯结彩,货架五彩缤纷。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这里考察市场供应、年货供销和价格运行情况。他一路仔细查看,详细询问价格、年货准备好没有、过年有什么困难,向大家致以新年的问候。
节日供应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视察的“特别关注”。尤其是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各地年货促销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费需求增加,货架上“菜篮子”、“米袋子”、“果盘”的供应保障,关乎年味的浓浓和人心的稳定。
一个与田野相连的农民,一个与千家万户相连的公民。走访超市、调研市场供应,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民生的生动注脚。
人之忧,我必读之;我会做人民想做的事。
“能不能真正让群众受益,要看老百姓的口碑。”总书记的话朴实而温暖。
监制:赵成
策划:霍
执笔:蒋潇、王
协调人:张晓松、鞠鹏、王璇
摄影:蓝、、谢环驰
图:赖向东、毕晓阳、余东升
设计:姜晓、、王
编辑:杨、包
中国新华社出品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