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关键词:调查
编辑评论/注释
在不平凡的2020年,教育依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在小村庄,大专院校,博物馆等。,我们都留下了总书记视察的身影,还有他对师生的亲切关怀,对教育事业的重要嘱托。岁末年初,本报派出多名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访了6所学校,重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记录了一个个干部教师亲耳聆听总书记指示,化动力为力量,为教育改革发展而奋斗的生动故事。
云南师范大学:
“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代代相传”
总书记配乐
教育应该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报效国家和民族是学习的动力和动力。恶劣的环境恰恰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的时代新人,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的重要指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阐述了‘培养谁、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办学总方向和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威说。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云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牢记嘱托,不断创新思路举措,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担当主业,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学校党委立即组织召开党委会、党委扩大会议、教职工大会、座谈会和网上讨论会,齐心协力凝聚共识,深入检查学校管党治校工作,及时研究制定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围绕确定的39项重点工作,学校按照时间表和路线图逐一推进,将国立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度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
为全面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一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制定实施了一流本科建设规划、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课程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中心运行平稳;扎实实施教育部“双百万计划”,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全面推行课程等级准入和过程评价制度;继续加强高峰高原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扎实推进博士点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点,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教育报国、保持初心、修身养性”大讨论;国立西南联大爱国主义融入全校思政课、“全人教育”综合改革体系、思政课和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加强“一专多能”、“面向农村”、“公费师范生”等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扶得上贫”的“四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设立22个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近代中国》精品课程是由全国110所大学的2万多名学生评选出来的。
坐落在昆明“121”街上的云南师范大学老校区,是国立西南联大的故乡,承载着国立西南联大精神的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成为全国首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两岸交流基地。近年来,这里新建了国立西南联大博物馆,组织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范大学的百名青年代表齐聚昆明,举办了四届“常走国立西南联大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播者,我们要把西南联大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让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力量。”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说。
(通讯员余)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仙镇中心小学:
“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
总书记配乐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眼镜式的,这是我的担心。还有就是身体的健康,由于体育锻炼少,身体健康有所下降。文明的精神,野蛮的体格,我说的“野蛮的体格”是指保持健康。
“文明精神,野蛮体质,言传身教,谨记……”冬日午后,秦岭的寒意逼人,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仙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却“热气腾腾”。正在课间做武术练习的500多名小学生意志坚定,动作干脆利落,响亮的口号响彻山野。
“总书记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人的责任重大。”校长吴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视察时的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看着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想起总书记的谈话和嘱托,他觉得自己精神抖擞。
目前,学校11个教室和7个功能教室安装了护眼灯,更换了可调桌椅,一至三年级教室安装了坐姿矫正器。学生视力检查由每年一次增加到每学期一次,并为全体学生建立了视力健康档案。
原来学校只有一个体育老师,没有专业的音乐和美术老师。这学期,我们不仅增加了声、体、美三位专业老师,还从安康聘请了武术教练上武术课,并在课间安排武术练习。学校开展体育、美术、科学、阅读等特色活动,管乐、武术、足球、剪纸、泥塑等十几个精品社团深受学生欢迎。短短几个月,武术协会在陕西省第二届武林大会开幕式表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五位同学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经典传承——全国少年儿童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奖。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对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也更加充足。”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的赵老师说,现在她的工作已经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以及他们的终身发展。她还主动申请了辅导员证,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
“要坚持以德育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努力把学校做到‘小而美’、‘小而优’,让总书记放心。”吴对说:
今年以来,陕西省教育系统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指示精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陕西省教育厅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考体育满分由50分提高到60分;定期开展以“下网、出课堂、上操场”为主题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丰富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体育教学模式。萍乡市教体局制定实施了“化其精神”十项措施和“化其体魄”十项行动,组织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视力筛查,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记者李冯)
Xi交通大学:
“知识分子必须为爱国而奋斗”
总书记配乐
我们应该发扬老教授西进的精神。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取得了伟大的历史进步,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经历和成长起来的。我也完全相信,我们交大的学生,我们西部的同志,在未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一定会为中华民族做出卓越的贡献!
“人活着就要有精神,知识分子要为爱国而奋斗。”86岁的潘际教授仍然对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访问Xi交通大学充满热情。这位60多年前随交大西迁、扎根西北的老教授,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出席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向大学生、企事业单位讲述西迁故事,宣讲西迁精神。他在年轻同志中很受欢迎。“只要单位有需求,学校有安排,我都会参加。”他说做这件事很有意义,也很开心。
和潘际教授一样,备受鼓舞的交大师生发扬西迁精神,以只争朝夕的态度落实总书记指示,“顶天立地”,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下大力气,在新的征程上再创佳绩。
学校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鼓励教师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深入课堂,投身教书育人,立志培养一流人才。根据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软科学大学排名,Xi交通大学在主要成就方面排名全国第六,是排名前10的大学中唯一的西部大学;在近日教育部认定的全国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中,Xi交大41门课程入选,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郑南宁获得2020年度杰出教学奖。
“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在祖国的土地上写论文。”年轻拔尖人才、化工学院副院长宸妃将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油田的压力改造,今年春天,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11口天然气井的开采能力提高了22%。
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迈出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第一步。嫦娥五号上直接影响自主采样任务成败的桌面采样视觉信息处理系统,是由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空视觉团队在郑南宁院士的指导下完成的。目前,学校承担了嫦娥六号的相关研发任务。
Xi交大的学生将继承西进精神,通过为自己奋斗,为祖国建设做贡献。航天空学院2018级博士生宋思扬,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上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申报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第四届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金奖,已转化科技成果近千万项。研制的高精度压电驱动装置帮助了我国关键器件的国产化。
近日,中国西部创新港职业技术经理培训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成立。中国西部科教高地——华西创新港科技由Xi交通大学创办,拥有29个研究所、379个科研平台和3万名科技人才。正在成为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创新升级的新动力,将为世界科技进步不断输出高质量成果。
(记者李冯)
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温明瑶族乡第一小学:
“传递红色基因”
总书记配乐
你们今天是树苗,将来会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希望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学好知识技能,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基层教师,落实工资、社保、医疗、继续培训等各项政策。
现有5个班级,9名教师,142名学生。这是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温明瑶族乡的第一所小学,这里发生了“半床被子”的故事。
“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把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真正做到代代相传,从我们的基层和小学阶段做起,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思政课永恒的主题,做好孩子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时隔三个月,文明瑶族乡第一小学校长朱喜芬依然无法平静。
朱喜芬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利用“半床被子”故事发生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会、评书比赛等活动,实施红色教育。,下大力气用好红色教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栏目,参观红色基地,培养好红色讲解员,让师生熟悉红色文化,陶冶爱国情操,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解释能力,让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学校里涌现出一大批会讲红色故事的小能手。
朱喜芬和同为艺术专业的丈夫李亚栋利用业余时间和周末,在校门口右侧50多米的墙上,亲自绘制了以“长征”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壁画,让全校师生一进校门就能见证长征故事,感受革命精神,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11月10日,学校被正式授予湖南省汝城县温明瑶族乡第一所红军小学。
“要让孩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是要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朱喜芬说,学校非常重视思政课,做到校长带头讲课,专职老师专业讲课,骨干老师示范,其他老师给大家讲课。诚然,学校里都是思政课,每个人都是思政课的受益者。
三个多月来,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把跳竹竿舞作为学校课间的重要项目。有了体育课和课余时间的乒乓球、篮球、跳绳等运动,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个小时。充分利用“中国耐力之乡”的地域优势,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中果树的种植和养护,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护眼行动,改善学校照明设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做眼保健操,有效保护学生视力。
为推动该校高质量发展,长沙市芙蓉区董军小学、郴州市湘南附属小学、汝城县第一小学与该校联系,负责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协助和指导。目前,帮扶活动已陆续开展,为该校师生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
(记者杨希叶通讯员黄剑锋黄一亮罗永强)
湖南大学:
“师生员工牢记嘱托,努力工作”
总书记配乐
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调研。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内,是一所创建于北宋的千年学府。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全校感到温暖,异常兴奋,师生牢记嘱托,努力工作。”湖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段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吹响了湖南大学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冲锋信号。
三个多月来,湖南大学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推动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11月17日,湖南大学联合湖南卫视制作播出系列七集专题片《千年大学生新》,深刻解读岳麓书院对湖南大学的时代价值和新使命。12月17日,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大学联合举办“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研讨会。4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麓书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渊源和关系,以及岳麓书院在新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据学校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继承和弘扬岳麓书院精神,培养实用型人才,写好新时代的岳麓书院大文章,让岳麓书院的红、古、绿交相辉映。
写一篇好的红色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渊源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和遵循,对《岳麓书院评传》及相关内宣、外宣产品进行了整体改进、修订和完善。开辟岳麓书院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专题展览,充分发挥专题展览在党性教育和党史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建设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全国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完成“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大研究课题,及时推出相关刊物。
写好古风文章。以历史和哲学为支撑,以国学研究为重点,岳麓书院成为国内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湖大学派。以实践经验为导向,报国治国,重在社会服务。重点研究解读书院文化、湖湘文化、革命文化,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探源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岳麓书院展示,携手互联网、马栏山,做大做强岳麓书院文化创意品牌。以文化走出去为战略,注重国际传播,岳麓书院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写一篇好的绿色文章。进一步加强对岳麓书院的物质载体和自然环境的精细保护,如天上古树、亭台楼阁、古物等。进一步加强岳麓书院周边环境优化,实施岳麓书院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增强文化教育实际效果。
(记者杨希叶通讯员蒋定邦)
南通大学:
“把张謇精神融入大学教育实践”
总书记配乐
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家乡,帮助群众,影响深远。他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圣人和楷模。张健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我们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博物苑调研。南通博物苑由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了博物园的历史建筑,走进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兴办实业、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听取了当地企业家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精神介绍。
南通大学源于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和南通医学院。张謇的爱国精神、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一直是南通大学事业发展不竭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鼓舞了所有的成年人,让他们倍感振奋,更有底气,也为新时代南通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表示,南通大学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从张謇先生的事迹中汲取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把张謇精神融入对大学教育价值的思考和坚守,融入大学教育实践的尝试和探索。
如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形成新的教育模式,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题。南通大学突破传统学科专业框架,整合优质资源,成立“张健学院”作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田”,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适应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党委书记浦玉忠担任第一任班主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班级安排、导师聘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全面推进学生学业形成性考核,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式考核方式;带领全校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改革;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资分配制度…一项项改革创新的办学举措,在这所百年学府应运而生。
张謇在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私立南通纺织专科学校时,勇于开拓,开拓进取,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企业办高校的新路,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雏形,为中国轻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何将象牙塔顶端的科研成果传播到最需要的土壤?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不断为地方服务。今年,南通大学启动了“百名专家服务百家企业,科技助其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组织百名专家走进企业,通过新建R&D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围绕智能装备、大数据、高端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发布了近120项最新科技成果,与当地企业开展了30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通讯员苏凡)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9日第5版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12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