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作者:闫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科学思维方法是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鲜明体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学思维方法,对新时代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了全党思想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就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战略思维是一种谋划全局、把握根本、着眼长远、权衡利弊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宏观的、系统的、可预测的、竞争性的思维活动。战略思维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全局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现在与未来、目标与手段、愿望与可能、收益与代价等关系。战略思维能力是从全局、长远、宏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能力;是把握主要矛盾、驾驭变化局势、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战略层次高、领域广、矛盾和变数多,这就决定了战略思维的视野必须非常广阔。宽了才能有全局观,全景观。为了洞察大势,“不畏浮云遮望眼”;为了分清远近大小主次。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善于战略思维是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对战略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他们需要一种高瞻远瞩、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去理解和把握,这是一个锤炼和深化战略思维的绝佳机会。这就要求对战略全局做出准确判断,理清各种复杂因素的关系机制,为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战略全局上科学谋划,从战略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出正确指导全局的战略战术;善于在战略全局中赢得主动。战略上赢了,一开始就赢了。历史主动首先是战略主动。
习近平金平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体现在一系列独创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安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战略突破,把握战略全局的典范。统筹实践的战略思维,体现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思考和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充分利用百年变局给民族复兴新征程带来的有利条件,谋财害命,抢占先机,创造新机遇;演出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投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出清,根据时间和形势不断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最好成绩;表现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思维
“史家,所以明夫治天下。”它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历史最生动的教科书。历史思维是尊重历史、思考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的时候,不能忘记自己走过的路;走得更远,走向辉煌的未来,也忘不了过去,忘不了为什么出发。”这是历史思维的生动表达。历史思维要求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历史反映现实、以历史遥望未来,树立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观念;要求把握历史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普遍性与特殊性,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防止以偏概全、以偏概全的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史为鉴,突出历史思维,要求坚定历史自信。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更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历史特别是党的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经得起长期执政考验,跳出历史周期率,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奋斗目标?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承和发扬以伟大党建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永葆赤子之心和优良传统。学历史可以理性,历史是一面镜子,生动展现历史规律;历史可以增加信仰,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革命和战争的胜利,靠的是信仰的力量;以史为鉴,有利于尊重道德。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党的历史上的英雄烈士,都树立了人格的丰碑。学习促进实践。历史记载着先驱者和奋斗者留下的业绩,后人还要创造新的业绩。
确立历史思维,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弘扬历史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人们在其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只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的机遇,顺势而为,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进步。”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历史首创精神,表现为自觉遵循历史规律,按照唯物史观推动历史变革;在表达对历史趋势的深刻洞察,把握每个阶段的历史趋势;在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上,认清机遇更具战略性和可塑性;在坚决破除历史障碍中,真刀真枪推进改革。
把握矛盾促进转化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就是辩证思维方式。辩证思维要求用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的、静态的、片面的、极端的、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的本质是矛盾思维,核心要求是在各种事物的矛盾对立中把握矛盾的联系统一、依存转化。辩证思维要求准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在联系,看到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把它们割裂开来,我们就能在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探索中走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康庄大道。辩证思维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及时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许多深刻复杂的矛盾,对坚持和运用好辩证思维提出了更加重要的要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妥善处理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在政治建设领域,要妥善处理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把人民民主发展到全过程,实现民主形式和民主内容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建设领域,要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建设领域,要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快速发展支撑社会长期稳定,以社会长期稳定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坚持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辩证思维的许多重要论述,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比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要求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甚至是平均主义。又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社会应该充满活力,秩序良好,表现为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活力与秩序统筹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在管理与释放之间,可以根据时间、地点、情况自由收放。
开拓引领时代的创新思维。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实践的本质。创新是追求、引导和推动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在常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敢于超越常规思维,开辟新的路径,提出新的创意。创新思维突破了一般认知层面,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事物联系,在习惯的领域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方式来建构新事物、新方法。创新思维不是任意空和空穴来风,而是在现实和不可能之间的一种可能创造空。创新源于问题,创新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要求永不僵化、停滞,摆脱守旧、僵化的思维,打破经验、书本、权威的束缚,敢于开拓创新。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样的时代条件必然呼唤创新思维,也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深刻变革前所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只有以创新思维把握这个“最宏大、最独特”的对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独到见解,才能引领新时代伟大实践,实现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和标准的创新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回答“世界向何处去”问题上的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诚信创新。”这体现了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思维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诚信创新的表述,既把新时代更加突出的诚信创新精神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融为一体,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基础的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整体性、创新性,要体现在整体性、创新性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保持坚持完整与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丰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坦诚创新的统一,体现了一种历史思维,即坚持继承和发扬党的历史经验,续写新的历史篇章,是高度历史自觉和自信的体现;它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现实而不僵化,认识论和价值观的统一,整体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诚信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诚信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实践思维,即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矛盾;它体现了一种创新思维,即准确认识变化,科学应对,积极求变,创造更多令人惊叹的人类奇迹。
依法治国与现代法治的思考
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执政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执政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法治思维的基础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绝对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或以任何形式、任何借口枉法;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违法不究。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期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法治思想。强化法治思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工程是建设法治中国。法治与人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治兴,国家兴;法治衰落,国家就衰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强化法治思维,最重要的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自己在法治下思考、决策、办事,而不是游离于法治之外,更不能凌驾于法治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尊重法治、敬畏法律,带头遵守和捍卫法治,带头执行法治、依法办事。领导干部也要善于运用,自觉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防范风险,掌握主动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原则。忧患意识是底线思维的前提,底线思维以忧患对象为底线。“智者防止不幸萌芽,智者筹划未来之苦。”底线思维把握事物本质的边界,保持事物本质不变,不让其突破底线,全力捍卫底线。坚持底线思维,即客观认识事物的边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确判定现实的边界;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趋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动权;在不亏、不浮躁、不亏的前提下,着力创造更大的发展空、更快的发展步伐、更多的发展效益;了解突破底线可能带来的危害,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提前布局,保持冷静;把握大势,控制风险,把握大局,做好应对最严峻局面的思想准备。
新时代强调底线思维,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越向前推进,“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就越会发生,我们就越要做好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时间上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挑战的准备。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如履薄冰,完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预案。“绝不能在重大问题上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有了高度自觉的底线思维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即使风暴和惊涛骇浪来了,我们也能挺过来,挺过去。底线思维是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必要条件。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才能在危机出现时有效应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正是因为补短板,强弱项,定底板,扬优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化劣势为优势,化劣势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底线思维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指出:“要防控各种风险,但重点是防控可能延缓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底线思维的根本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付出更加艰巨而艰苦的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既要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又要稳住、守住、强化底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来源:人民论坛网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8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