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乌头和乌头出自同一种植物。乌头是种植的母根,生长在母根旁边的子根叫乌头。但在商品药材中常被用于切片,所以处方常写成附片。
加工时加入植物油和红糖制成的着色液,使其染成浓郁的茶色,称为黑乌头;切片时,如果是顺切,则称为光滑切片;有些是横着切的,叫做横切片。
有一种是黄色的附片,染黄,横切;白附子片切片,切好后蒸熟,再用硫磺熏制,使其本色变淡,称为白附子片。
乌头在产地要经过专门的种植加工,不仅有专门的田间管理,而且采收后还要用卤水,也就是加工盐剩下的卤水,其中含有很多化学元素。用它浸泡后,最后用上面的一些工艺处理。
附子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四川的道地药材。绵阳下面有个县级市叫江油,是李白的故乡。它过去被称为张明,但现在张明是江油市下的一个集镇。生产区以这个区域为中心。在宋代,有张明附子。当地的乌头一直很有名。
以前附子一家一户加工,是小生产作坊。为了适应商业竞争的需要,出现了很多规格,有黄的、白的、黑的、切块的、横切的,还有更小的,用刨子切成薄片,也叫切片。
川西北的附子收获季节,一般都是阴雨连绵,一些小作坊加工不了。就像四川人做咸菜一样,乌头挖出来后,去掉表层土,适当清洗后,用卤水浸泡。不会变质,也不会腐烂。可以放上一两年,叫盐附子。
使用盐附子时,仍需切片,浮于水中,以去除盐味,称为淡附子。
一般开这种药的时候,不写附子,而是指附子、附子、附子、附子、附子、附子、乌附子等。这是因为它用的不是附子的全根,而是经过加工、切片的药材,所以一般称为附子。
之所以要说明这些各种规格的商品药材,包括过去附子是火中烧的,现在附子是微波处理过的附子等等。,就是商业竞争需要越来越多的规范,和它的功效无关。
但有人说盐附子是有意为“盐入肾”而制,其实不然。就是因为加工不了,挖出来的太多了。受四川人做咸菜的影响,放在大桶的卤水里就不会坏。慢慢用。不打算做这样一个“盐入肾”的药材规格。
附子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物。我前面讲大黄的时候说了医学的四维,包括附子。附子不仅是温补内热的关键药物,也是中药中非常重要的药物。
附子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最特别的,叫还阳救逆。阳救逆是对阳气郁结证的一种治疗作用或治疗效果。
什么是阳证之死?也就是有的人长期患病,阳气被长期患病不断消耗。最后,阳气衰退,阳气耗尽;另一种是突发急性病,如呕吐、腹泻、出汗,阴失阳,会导致阳之死。
阳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两个症状,一个是肢冷,一个是脉细数。
“无”在词义上是“无”的意思。古代字书里有“武,无”的解释。武阳的意思是似乎没有阳气,就是人的阳气已经消散了,就是阳气坏了。
为什么会这样?心碎主要是因为肾的阳气下降而心碎,因为肾阳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温暖身体,肾中的阳是阳的基础,可以使人保持适当的温度。
肾衰不能暖身,首先出现的是肢体远端冰凉,可能是手指和脚趾。严重时,上肢可能超过肘关节,下肢可能超过膝关节,最后可能全身发冷。四肢冰冷是肾阳下降不能温暖身体的表现。
心脏是主血管,心脏的阳气下降不能鼓舞血管,所以血管不正常,脉细而不舒。说明它的基本病理是心肾阳衰,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几乎没有了。这就是中医的阳郁证。
在这种情况下,附子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第一种可以“回阳救逆”的药物。
因为附子回阳救不良反应的效果最好,其他药物无法替代。虽然有毒,但在临床上可以明显挽救失去的阳气,也就是救命。一直是阳衰症急救的重要药物。
从古至今,尤其是在古代医疗情况下,治疗阳气郁结证完全依靠口服附子为主药。
但是附子需要长期煎服。如果病人有时病情危重,熬了很长时间,就让它慢慢冷却,然后喂他吃。会花很长时间,有时候可能会很慢,但是没有办法。
现在乌头有急救制剂,比如参附注射液。到目前为止,虽然可以对濒死的阳综合征采取综合急救措施。
附子虽为回阳第一药,但单用其力度是不够的,因为病证太重,阳气不足到了极致,单用附子仍难以胜任。它还有一个缓慢的恢复阳气的过程,这是相对干姜而言的。
也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前人对阳郁证的治疗,并不是单纯以附子为主,而是常与干姜、甘草配伍,这就是张仲景的四逆汤。
它与干姜和甘草相容。首先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具有减毒的作用。他们有相互恐惧和相互残杀的关系。附子怕干姜,也可以说附子怕甘草。或甘草。生姜能杀死附子,降低毒性。
第二,增效,这是双方的配伍关系,可以增强壮阳效果,挽回不良影响。干姜还有回阳的作用;在现代研究中,甘草还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
另外,附子虽然归阳,但作用比干姜慢。所以有的书上说附子倾向于保持其性,干姜在动,所以很快就会回阳。附子在初期有效的基础上,也开始有效,所以可以使药效更快更持久。
它有以上优点,所以兼容在一起。与附子、生姜配伍的目的是增效减毒。我们必须记住,这是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兼容性。
临床上有些阳郁的症状,并不是单纯的肾阳、心阳下降,还有正气塌陷,所以称为阳郁。这个时候单纯用附子来往返阳,对于正气虚脱没有针对性,这个时候就要加人参。人参附子是参附汤,现在的注射剂就是这个方子。
总之,就是这样一种情况,附子回阳救逆,但临床上真正用起来并不容易。前人说附子是最有用的药,也是最难用的药。
最有用的是指这种阳痿证,对于这种急重症可以救命,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也有人说是最难用的,因为是治疗的急重症,也是有毒的。医生应该非常准确地了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和配伍。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他们认为很难使用。
第二个作用是补火救阳,就是补命门之火。补命门之火其实指的是人体的元阳,也就是肾阳。附子在这里可以通过补火来助阳,也就是补元阳。因此,附子可用于全身阳虚证。因此,第二种理论在书中的应用是用于阳虚的各种证候。
肾阳虚为阳虚之首。因为肾有多种生理功能,所以肾阳虚有多种临床表现。一般可以用附子。肾阳虚,首先不能温体,表现为畏寒、腰膝冷。
此外,生长发育缓慢,出现早衰;或肾主水失调,水肿,或老年小便长,夜尿频,甚至遗尿;肾主生殖,肾阳虚,表现为生殖功能和性功能下降。
肾能进气,但肾不进气后,气短,出气多,进气少,称为虚喘;补肾还能温脾阳,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慢性腹泻等。可以用附子。
但最有用的作用是,可能对肾阳虚改善体型更积极。至于肾气其他方面阳虚引起的症状,附子能解决什么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从古至今,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直很广泛,无论肾阳虚症状,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肾阳虚引起的全身水肿、排尿困难等。
肾阳虚小便长,小便多,夜尿频。是肾阳虚的常用药。今后要重点研究阳虚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优化组合使用。
第二,脾阳虚导致腹痛,便溏腹泻,食欲不振。既能补脾肾,故在脾阳虚时也可使用,在脾阳虚为主时也可使用。
脾阳虚一般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常与健脾药配伍,如人参、白术等。附子理中汤与人参、白术的配伍正是基于这一主导思想。
此外,还可用于心阳虚。阳虚证已有心阳不足,一般心阳不足可出现自汗、心悸等轻度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这是感冒的症状。附子在使用时,多与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配伍,或与肉桂、桂枝等温心药配伍。
再比如治疗阳虚感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用附子补阳。如果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可用芪附汤治疗,即把能固表止汗的附子、黄芪合在一起。
总之一句话,附子几乎可以用于所有阳虚的病例,对于所有虚寒证的病例都可以补火补阳。
第三个作用是散寒止痛。记住,一般来说,散寒止痛是指此药既能温中,又能温经,具有广泛的温里散寒,或温里止痛的功效。
附子能散寒止痛。首先,它能温中,可用于胃寒或脾胃虚寒。如果属于阳虚可以用,在补阳方面已经介绍过了。不是阳虚,是阳性。比如寒邪盛行,腹痛,还是可以用附子。
附子除温经外,还能温经,广泛用于寒经引起的四肢冷痛头痛。温经散寒的特殊之处在于附子具有类似附子的祛风除湿功效。因此,附子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阳虚型的风湿寒痹,也是一种很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剂。
不如附子,所以在祛风湿的药里放了附子,但是附子完全可以用,也有类似的祛风湿的作用。
第三篇文章的应用说明其治疗的内寒证是实证;第二个应用也是内寒证,也就是虚证。所以前人说附子“只要寒凉,不论虚实,皆可用”。一个是虚寒证,一个是寒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证是用来温阳的。附子的功效主要在于这三个方面,对应关系比较直接,容易记忆。
附子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用量,书上是3 ~ 9克。全国各地附子用量差异较大,江南沿海一些地方普遍较少。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大部分人容易发热出汗,也有一些伤津的情况。医生用附子特别胆小谨慎,尤其是气候炎热,容易发热,所以用几克也是常事。
但在西南地区,很多临床医生认为用几克不一定有效,所以用30克的附子是惯例,尤其是在四川和云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有一位全国闻名的医生,他叫“火神”吴。
吴老在方中用附子100 ~ 500克并不少见。钥匙在哪里?意思是长期油炸。附子用3 ~ 5g的话,炒得快或者不加工就容易中毒。量大的话会煎3 ~ 5h,有时早上煎到下午,有时晚上煎到第二天早上,那么用100 ~ 200g附子就没有毒性反应了。
关键是要不要用这么多。事实上,我们可能没有充分利用它。我这里说的不是提倡大家都用,都重用,尤其是新手,刚开始临床。课本上的量应该是可行的量。我们应该首先优先考虑这个数量。有了经验之后,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增加数量。
很多时候,汤剂中的溶剂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溶剂中使用的药物越多,溶解度就越有限,其含量也不是完全无限制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剂量。
有的剂量过大,也是不安全,浪费药材,但过度谨慎也会影响其疗效。
附子需要长期煎,在一定范围内多用一点应该是相当安全的。
其温燥性不如干姜、干辣椒强。因此,在中国西南地区,乌头常被用作冬季的食疗。炖羊肉时,附子用量大,但炖的时间长。
很多人没有明显的阳虚症状,但是用了之后也没有出现温燥的不良反应。附子应该说只要合理使用,安全性还是很高的。关键是炒久了没有麻味,和附子一样。
附子的配伍和炮制虽然可以减毒,但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加热煎煮。因此,将附子制成丸剂和散剂时必须谨慎。因为没有水和高温水解,所以毒性很大。
我曾经见过一个人被乌头毒死了。他吃了很多乌头炖肉,但是没有反应。锅上粘了一片乌头,水却没淹。最后吃了那片乌头之后,他马上就难受了。
先是麻木感,然后是心脏的一些不良反应,心律不齐等症状,都是那块没经过水煮的附子引起的。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乌头中毒的例子。说明在有水的情况下充分煎煮对其解毒非常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