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詹通讯员钱于凡
宋代是罗织物生产的高峰期。因罗丝多产于杭州,故又称“杭罗”。
南宋国画《耕织图》中画的是提花机。画中的拉花人和织女正在相互配合,编织着复杂的罗布图案,一纱一线编织出那个时代的辉煌巧思。
如今,杭罗也绽放出新的魅力。
日前,杭罗织造科技启动了遗赠新计划,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让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纱线走进千家万户。这台从宋画中“走出”的提花机,正在以新的方式续写文化传承的意义。
“罗”是一种丝织技艺,用纯桑蚕丝制成。
“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宋代官服的礼仪制度和宋代杭州丝织的优良背景,“罗”在宋代达到了制造的高峰,杭州罗的记载开始明显增多。
在《鲁》中有这样一句话:“罗:花、果、熟果”,在柳永的《王海超》中也有“胡颖罗绮”的描写。
到了宋朝,夏天还没开始,京杭大运河就已经是一片繁忙景象。来往的船只载着精致的罗布,再过两个月就要到达北京,夏天被制成轻薄凉爽的罗衫,成为许多达官贵人的最爱。
很多老人回忆,杭州、螺洲兴盛的时候,大大小小的作坊遍布古根山门(原八字门)。在钱塘水土的滋养下,杭州桑蚕丝的品质在全国数一数二。选丝、整经综丝、水织是杭罗与其他丝织品的三大区别,其中“水织”最为著名。
在杭州九堡九厂路上的杭州复兴丝织厂,仍沿用宋代的水织法制作杭罗,将丝翻、拉、综、苇、蜡、卷…上了电脑后,木梭穿过师傅们手中无数的纬线,伴随着有序的踏板节奏,让千年杭罗如烟般流淌。
自杭罗被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张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他看来,杭罗编织技艺不仅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老字号。“老字号”如何在科技和数据高速发展的时代展现“新魅力”,需要不断创新和赋能。
丰富织造色彩是杭罗近年来的一次有效尝试。
“从最初的单一素色到现在的多种色彩款式,杭罗拓宽了受众群体。最近,我们在流程改进方面也做了新的尝试。”张表示,希望通过纤维结构的改变,能够适应受众对服装防晒、抗皱等不同功能需求。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及在网上传播所有作品,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