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是什么意思(几十载是什么意思)

数十载是什么意思(几十载是什么意思)作者:刘亚刚(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的异同。两幅画虽然都是山水,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暂且不谈它们之间的工具、材质、表达方式的差异。仅从思想表现方面来说,西方山水画主要…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作者:刘亚刚(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的异同。两幅画虽然都是山水,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暂且不谈它们之间的工具、材质、表达方式的差异。仅从思想表现方面来说,西方山水画主要表现真实场景,挂起来能起到装饰作用,而中国山水画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想,不能简单理解为装饰品。

一个

当谈到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最常用的词是“说谎”。据说南北朝时,宗炳壮年时游历四方,年纪大了就把自己生活的地方画在墙上,希望达到心照不宣,卧薪尝胆的效果。虽然人们经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睡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睡游是在火边睡觉,回忆年轻时年纪大了不能玩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睡游和真实景观关系不大。它有着更超然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观道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语录来欣赏这种精神活动。王羲之在和朋友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后,不禁感叹光阴荏苒,人生苦短,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的方法,认为人生在世,“或一室尽臂,悟言;还是因为受委托,所以出了无情”,一静一动,一内一外。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可以在“喜相逢”的时候达到“迅速自足,不知老年临近”的境界。看王羲之说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内心寻求,一种是从外界寻求。欣赏中国的山水画,卧游就是王羲之所说的“一室通怀,一室悟言”。它是一个生活在小房间里,欣赏一切,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思考过去和现在,思考人生,进而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过程。

你怎么能睡觉呢?需要满足一些外部条件。行家首先要偷得半天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文人士大夫历来有崇尚“闲适”的传统。比如宋代苏轼曾说“山川沉浮,性无常,闲为主宰”。收藏古玩、字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符合“休闲”的生活方式。南宋赵写道:“人生如白驹,风雨悲时,两三回,只有十分之一的耳朵得闲。了解情况的可以享受一下,120%。在这一百零一人中,我以肉欲为乐,但我不知道我们也有自己的乐趣。开始的时候,眼睛没有颜色,耳朵没有声音。窗明几净,焚香其中,佳宾玉立相映,摄古人妙迹,观鸟封书,奇峰远水,摩钟鼎,亲见商周。”沈纯泽的《明史序》甚至把收藏古玩的“忙”作为衡量一个人品格和才能的方法:“夫标榜林,尝酒茶,集地利、图、史,归杯。他是世界上爱管闲事的人,所以他是一个永久的东西。而品酒师,在这里看韵,只是多愁善感罢了。”明代郜琏的《颜献卿鉴赏笔记》对“闲”的解释是:“心无劳苦猎取,身无挽役,避俗,逸名,待时,名为世间闲。而游手好闲的土匪以肉为生,无所事事就叫。做一个绅士的代价是什么?知闲能陶冶性情,愉悦心灵,使人快乐长寿,使人感到自由。”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安静下来,这样才能进入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所谓“小房间”。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著名的乾隆书房——三希殿,你会对这个“小房间”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而成的三希殿只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甘龙从繁忙的政务中偷闲半天,坐在这间小巧雅致的屋子里的沙发上,展览和欣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挂着的对联“拥抱今昔,身心合一”,似乎是对“卧游”二字的注解。

再次,展览体量也很精致。除了郭的《早春图》、范宽的《山居图》这样的大障,宋元传世的画更多的是小巧玲珑的长作,更适合在小房间里观赏。欣赏这样的长卷,一边展开一边卷起来。你能看到的,永远是一尺左右长的画面,给人“换景”的感觉,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小溪。明代中后期以后,竖轴大的作品迅速增多,用于挂在墙上。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悬挂作品的高度和观看者与作品的距离。通过选择合适的高度和距离,观者可以走进画家根据他的设定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当然,除了一个人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个高层次的学者一起观看。明代,周权写了一封信,邀请周亮公去赴约赏画。他在信中写道:“房间不是很安静,但不干燥也不潮湿,坐着躺着都挺舒服的。房间里挂的画,虽然太旧了,但都是李英秋的手迹,董的作品已经重复了三遍,颇得懂行的人欣赏。酒不是很清楚,但是已经酿了三年了。喝多了不会导致唇裂。主人虽老,却不疲,能通宵待客。”这样的邀请很吸引人。

古代的字画名作,大多不像现在这样陈列在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在当时,只有少数人有幸能够珍惜和把玩这些杰作。明末清初,元代画家黄的名作《富春》为所藏。邹在题词中羡慕地写道:“问卿何命,是与数十年,放于枕书,以至于卧;陈的位子是吧,吃吃喝喝。厌倦了装酷,厌倦了快乐,沉醉于醒来。”轻舞临死的时候,想和这幅画葬在一起,所以他的家人把它烧掉了。幸运的是,他被他的侄子从火中救了出来。一卷《富春山居图》被抢走并被分割成两部分。至今保存在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优秀的中国山水画,在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经典画作。高清打印相册里的原图是一流的,网上的高清图也有,古人比不了我们。

有人想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外部条件,还是很难达到边欣赏中国山水画边躺着的效果。我该怎么办?

中国的山水画有一些主要题材,传达的意思大致相同。对于题材相似的作品,画家在表现手法的选择和画面的营造上是相似的,通过相似的符号传达一定的意境。知道了这些题材,观众和画家就可以完成最基本的精神交流。这类常见的主题有隐居、送别、庆生、雅聚、待行、旅游等等。我们选择隐居和告别作为例子。

隐逸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金代陶渊明的桃花源,成为历代文人向往隐居生活的意象。“不知汉朝,不管魏晋”的生活状态是很多人向往的。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隐居。可惜,他们身处乱世,隐居不起。厌倦了繁琐的海关,我不禁在心里嘀咕“重返Xi词”;如果你不被世界理解,你的内心有时会有“笑着出去面对天堂”的冲动,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去君尧舜”,但是我没有办法,所以我想通过隐居成名,走一条曲折的路…由于种种原因,隐逸成为诗歌、书法、绘画中经常表现的主题。元代画家王蒙的《清边隐居图》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王蒙,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孙,一生隐居仕宦。在这幅画中,密密麻麻的群山在画面的左上方围成了一个向内的世界,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是理想的彼岸。同时,画面右下方被山脉隔离的世界象征着外在的真实世界,是现实的一面。欣赏这幅作品,观者被画家设定为站在此岸的人,目光会情不自禁地顺着画家设定的线索,逐渐穿越密林深处,最终穿过连绵起伏的群山,找到对岸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这种欣赏是一种躺卧,是欣赏者与画家的交流,是欣赏者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从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来看,当时此地正处于战乱之中,不太可能呈现出如此宁静的氛围,但王蒙通过自己的画笔,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

送别也是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人生中,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亭子外面,沿着古道,草是绿色的。晚风吹柳笛,山外夕阳。”古往今来,有多少诗写出了离别的情怀,又有多少画表达了离别的情怀。1692年,朱彝尊出京,王逸以一幅山水画扬名。朱彝尊写过一首诗:“王朗五年一遇,写云山行。如拍山色月夜,秋窗听六朝松。”两地相隔离别,又以一幅山水画为纽带连接起来。清代画家王曾临摹元代画家高的一幅作品,献给他的祖先,他称之为宋莱。王在碑文中写道:“先人宋莱会游楚,从旁画图,将此记入口袋。潇湘雨夜恰与湖南山川有关,采房山法,更见元人趣。”可见,王送给这位学长的画作,不仅在内容上让对方感受到了他穿越潇湘雨夜的离别之意,而且在绘画方法上也做了精心的选择。告别中国山水画也有相对固定的程序。通常我们会先看到画面前景中的人物,他们正站在送别的岸边;其次,我们会被画家带着离别者的方向引向远方的彼岸。往往此岸象征现在,彼岸象征未来。如明代画家沈周的《靖江送别图》就是离别题材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是沈周送给要去四川工作的叙利亚巡抚武玉的。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场景,人们和他们的朋友有着长久的关系。但画家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刻画人物上,而是用大量的笔墨创造了一面又一面的世界。郁郁葱葱的树木掩盖了离别的悲伤,让观者进入画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去体会远方和未来。在画中,彼岸不仅仅是一个象征距离的空概念,更是一个未来的时间概念。若干年后,当我们欣赏这幅画时,即使我们不知道沈周和武玉的故事,但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到看到这幅画时的依恋和祝福。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除了题材、相对固定的图案、相似的符号,还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想要欣赏画家通过笔墨传达的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书画知识。笔墨指的是毛笔和墨水的使用。通过欣赏画面中的笔墨,观者不仅可以判断艺术家的技艺水平,还可以判断艺术家的审美旨趣。中国文化注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写诗的时候,人家能看出你是学杜甫还是学王维,画画也是一样。人们可以看出你属于某个学校或家庭。所谓学而优则仕,最直接学的是图式,更高层次的是笔墨,更高层次的是审美意境。一个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然而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图式和笔墨来传达的。如著名画家吴昌硕,深入研究石鼓文数十年,将所学笔法运用于画中,产生了一种“金诗琪”的美感。不同的画家会传达不同的审美意境。有的帅气,有的优雅,有的简约,有的泼辣,有的华丽…如果你长期研究一个著名的艺术家或作品,你会不自觉地在每一笔中包含这个艺术家或这个作品的审美意境。唐代论书,张怀瓘认为:“文内几个字是自己想要的,书中一个字是自己心里看到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写几句话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书法只需要写一个字就能让人看出书写者的心情。听起来很玄乎,但是你在里面泡久了,就能感觉到他说的是真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最感兴趣的是画家的笔墨以及笔墨所传达的审美意境。通过笔墨,观众不仅可以与画家交流,还可以与被画家模仿和学习的更早的画家交流,感受他们的光辉,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笔墨,观众也能受到美的洗礼。欣赏宋代范宽的《西游记》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壮美,欣赏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宁静之美。一幅画是一个人,一幅画是一种意境。观者不仅在欣赏画,也在欣赏人;我在品尝别人的同时也在品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观者完成了一次卧游,一次穿越画家所创造的山水世界的心灵之旅。

早在唐代,张继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几千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从大自然中学习了岩石、树木、云和水的绘画方法,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画面传达出更深刻的意境。北宋画家郭提出,山水画要创造一个可行的、有为的、可游的、可居的山水世界,让观者想象自己在画面所描绘的世界中行走、远眺、游览、生活。郭认为,能达到这四个方面的画是奇葩,但可行,预计不太宜居,不太可游。究其原因,即便是在山川绵延数百里的现实世界中,能游览、能居住的地方也很难占据十分之四,更是凤毛麟角。郭的要求不仅是对画家的,也是对观者的。“画家要带着这个意图去创作,鉴赏家要带着这个意图去穷。”所以,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山水画,它不是现实世界的写照,而是一个观众可以卧游的山水世界,让人完成一次诗意的心灵之旅。

《光明日报》(2022年03月28日第13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6754.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4月 22日 19:40
下一篇 2024年 4月 22日 20: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