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伊一贾湖文物
贾湖,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萦绕在我的梦中。终于,我开心了。
下午秋阳回暖,我和同事老王离开古镇北舞渡,向西走了五里,就到了舞阳县著名的贾湖遗址——贾湖村。场地东侧为护堤,其他三面与农户相邻。展区面积约十亩,刷着白漆的铁栅栏高约一米。遗址内有三座古色古香的茅草屋,从北到南一字排开。偌大的展区空冷清得连鸟鸣虫鸣都听不到。我们推开大门,沿着松木板条搭建的悬空栈道,慢悠悠地走着,看着两边搭建的展示台。
贾湖遗址(又称贾湖文化)距今已有7000-9000年的历史。面积大,保护完整,文化积淀丰厚。展台分为农耕、畜牧、渔猎、宅址、窑址、墓葬、巫等。这些展示台虽小,但图文并茂,让人一目了然。
据资料显示,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以来,对贾湖遗址进行了八次考古发掘。大量反映贾湖先民生活状况和文明程度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陆续出土,共计5000余件。特别是用鹤的翼骨制成的30多支骨笛可以演奏现代音乐,将世界音乐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此外,还有水稻种植、酿酒、畜禽驯化、诬告等,居世界前列。贾湖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第一个有一定时期记载的文物。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因此,200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花了半个小时,一边拍照,一边从北到南看展区。这时,我的眼前幻化出八九千年前先民们在贾湖生活劳作的场景: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早晨,太阳从冉冉的东方升起。贾湖水波荡漾,湖岸水草上挂满露珠。披头散发、披着兽皮的先人陆续从半窑式草堂里走出来。一些人拿着高高的石斧和铁锹在田里开垦土地。一些鱼和螃蟹在湖中用简单的捕鱼工具。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手持骨镖和木棍正在围捕一只野生动物。在村子里,妇女们正在生火烧烤动物肉、鱼和虾,并为在地里干活的男人们准备早餐。光着身子的孩子围着火堆,看着油腻的食物,吞咽着。还有几个女人,靠在草房的木柱上,低着头,用骨针缝着兽皮。村头传来悠扬的笛声。几个年长的巫师围坐在一起,吹着不同孔和粗细的骨笛,同时他们振振有词地说着,祈求风调雨顺和村庄平安…
这时,老王叫我上车,我如梦初醒,回到了现实。我们坐在车里,沿着护堤慢慢行驶。贾湖村不大,除了有些居民家的门是仿古的,和其他村子没什么区别。大概是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不在家。孩子们还没放学,村里几乎没人走动,看起来很生气。村外有一条正在挖掘的水沟,宽几尺,水不深。远处有一个人坐在壕沟的土堆上,靠在一丛干草上钓鱼。沟渠边不知什么原因停了两辆渣土车和挖掘机。村西有一座新建的青石拱桥,长约十尺,宽约两尺。桥栏杆的石板上雕刻着各种当地的文物,但也很漂亮,很吸引人。几位老人正懒洋洋地靠在桥栏杆上,晒着太阳,自得其乐。我们下了车,和他们聊了聊,进一步了解贾湖景区。
老人们仔细打量着我们,其中一个问:“你们是哪里人?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告诉他们地址,说我们是来看贾湖遗址的。
他们羡慕地看着我们说:“你们柏宁山多热闹啊。你没见过这里那些破草棚。”
“贾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闻名。为什么没有人去旅游?”我不解地问。
“县里和市里都有贾湖遗址公园。人民的游客怎么会来我们这个穷村子?”?一个靠在桥栏杆上,头顶微秃的老人,把嘴里的纸烟蒂吐在地上,气愤地说:“我就像捧着金饭碗,却没有饭吃。好吃的还让人带走。”
“咳!贾虎还不如别人的假贾虎。”老人一手扶着自己,一手扶着桥栏杆叹了口气。
“你不要生气,不要失望,国家会把真理交给那些冒名顶替的人。有关部门会把我们这里建成真正的旅游景点,到时候你们的口袋就会鼓起来。”我安慰他们。
“那要等二十年。”老人们用失神的眼神望着深秋的辽阔空田野,悲伤地说。
回来的路上,老王一脸凝重,默默开车。我望着窗外新出土的参差不齐的麦苗,来时的喜悦早已荡然无存。回想起在贾湖的所见所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暗暗祈祷:愿贾湖村借助贾湖遗址的名片,早日建成旅游景点,让贾湖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