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很高兴认识大家。
《生肌总录》说:“服药的多少,要与病人的气血相适应。人的先天能力有强有弱,有贵有苦有乐。如果养的不一样,怎么做一个大概的介绍?病情和病情有长期的和新的区别,特别是由他们的意图暂时决定的时候。”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药方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病情而异,甚至因地而异。
但是,这并不是说经方的原始剂量不需要提炼。虽然临床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但应该在标准剂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个标准剂量是经典处方的原始剂量。是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万能剂量。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二”,所以一两对应现在的多少重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仲景姜枣
桂枝汤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和十二枚大枣。
方中桂枝芍药和魏莹,生姜大枣和脾胃各一对。桂枝芍药的用量一定要相等,桂枝芍药汤的用量增加,桂枝贾贵汤的用量增加,和桂枝汤的作用不同。据此,如果生姜和大枣的用量相同,三副生姜应该等于十二枚大枣。
又,《本经疏证》说: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枣用在五十个方位,不与姜同用的只有十一个方位。生姜与大枣相结合,是调节营地健康的主要药剂。生姜为主剂,大枣为主剂。因此,在这四十七个方中,有二十四个由桂枝汤控制,六个由小柴胡汤控制。因此,桂枝和柴胡DC。,都是调理营卫的药剂,还有…………姜的用途很多,枣很难得。两个东西一起用,所以是和营和健康和谐的主剂。……钟生法和魏莹相当于三两生姜和十二枚大枣。
关于枣的重量,柯、陈、陶汉华测得12个枣的重量为30克(每个2.5克),测得南阳本地产的36个枣的重量为126克,昌达测得12个枣的重量为42克,佟晓林测得30个枣(河北产)的重量为120克(即1个枣为4克,12个枣为48克)。我在超市自己称过了。小一点的枣有2g,大一点的甚至有7g。所以十二颗枣的重量在30g-48g之间。如果将十二枚大枣两两组合,则公式换算成10g~16g。
桂枝汤麻黄汤
现在有一种说法,经方的剂量是1g、3g一两。汉代的容量单位有“和”、“盛”、“斗”、“户”等。十呵呵是一升,十是一桶,十桶是一欢迎。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广和大司农青铜迎宾”容量为20400ml.南京博物院藏东汉“永平大司农铜联”容量为20ml.据吴《中国度量衡史》记载,东汉时的1升相当于今天的198.1毫升。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升大约是200ml。按照处方后的煎煮方法,桂枝汤的用水量是1400ml,麻黄汤是1800ml,换算成一两1g或3g,就是水太多了。此外,桂枝汤和麻黄汤灿的服用方法如下:“如果你因出汗而发烧,停服后服用,这样你就不必服用所有的剂量;如果不流汗,就采取前一种方法,但是不流汗。服用小剂量后,半天就可以全部服用三次。”这种用药方法是把药分成多个剂量,不用把所有剂量都服下。如果换算成1g,恐怕就没必要吃这个药了。
看柴胡汤里的半夏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和半夏。
柴胡芒硝汤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和芒硝。
柴胡加芒硝汤中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的用量是小柴胡汤的1/3,那么很有可能半夏也是如此,所以小柴胡汤中半夏半升应为60铢,即2.5两。柯薛范实测半夏剂量为42g,即2.5两约为42g,一两约为16g。
总结
目前对经方的剂量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两个有1g、3g、8g、13g、15g的不同意见,3g、15g是主流。目前统一教材采用3g。柯薛范等人细致入微,15g的说法逐渐被更多人采纳。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一二合一-15g的说法更接近经方的本意。
古今有不同的煎法。
处方药可直接煎服,煎服前无需浸泡。现在一般要求煎煮前浸泡,煎煮两次。研究证明,煎煮前浸泡可以提高药物的煎煮率,而一次只能获得30%的煎煮率,两次煎煮后可获得70% ~80%(中成药研究),即现行煎煮法的煎煮率是经方原煎煮法的两倍以上。所以如果采用现在的煎药方法,剂量可以减半,也就是一两7 ~ 8 g。但药物质地不同,有些不耐煎的药物,第二次煎的时候就没有有效成分了,而有些过度煎的药物会熬出其他成分,很难控制。所以个人还是主张经方原煎法。
剂量应该根据情况而定。
临床上,具体药物剂量仍需在经方原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所以,古语有云,凡是有钱的人,都是突然生病的,或者年轻力壮的,毛茸茸的,有病的,都是浅薄的。病虽轻,久病者宜多服药,气形虚弱者,或皮薄者宜少服药”(《生肌总录》)。《小品坊》里也有详细的解释。
所有的药物都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正气来治病的,所以如果正气足以战胜药物,量可以很大,如果气虚压倒一切,量可以很小。简要如下:
(1)衰老、体弱者,量宜少;年轻力壮的人要大量衡量。
②对于胃气不足,剂量要小。胃气充沛者,量要多一些。
③对于慢性病或重病患者,剂量要小;新的或轻微的疾病,量应该更多。
幸运的是,现代考古已经找到了汉代度量衡的实物证据。所以《伤寒论》经方的剂量问题已经清晰无疑了。
具体的考证方法和过程都是考古学家的工作,这里就不多说了。根据樊子教授总结、整理的资料,经过反复推敲、求证,现总结如下。
斤= 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 15.625g。
L = 200ml毫升液体
总计= 20毫升
Gui = 0.5g
τ= 10毫升
捏=2克
方寸匕首= 2.74g。
金石药粉末2克左右。
大约1克草药粉末。
一分钱= 1.5-1.8g。
一铢= 0.7g。
一分钟= 3.9-4.2g。
梧桐树大=黄豆大。
一升胡椒= 50克。
一升钉力=60克
一升吴茱萸= 50克
一升五味子= 50克
半夏L = 130g克
一升苍蝇= 16克
1附子= 20-30克。
中间= 15g。
一个小乌头= 3g。
大号= 5-6克
大杏仁10粒= 4g。
10个栀子花,平均15g。
栝楼的平均大小是1片= 46g
1枳实约14.4克。
一个石膏蛋大约40克大小。
厚朴每尺30克左右。
一手拿着12克左右的竹叶。
虽然考古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显然为时已晚,因为国家药典已经规定了中药的剂量,是根据明清以来的中药习惯来确定的。但这个习惯剂量远远低于治疗疾病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例。众所周知,仲景是医圣,而伤寒是方舒的始祖。剂量的确定,尤其是经方的剂量,应以热病的剂量为依据。因此,剂量不足的问题成为中药疗效不佳的常见原因之一。
《伤寒论》用药数量从1味到14味不等,平均每剂4.2味,最多不超过14味,2-8味占90%。与经方不同,临床上单味药用量减少,药味增加。现代中药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量是经方的3倍以上。2007年9-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的100个汤剂处方,平均单味药数为18.28个,药味分布在16-22味。但文献报道现代中药汤剂处方平均单剂量为15.55。
现代中医药方为什么这么复杂?由于药典规定的剂量太小,达不到疗效,医生只好增加药味来提高疗效,但由于药味复杂,影响疗效,实在是无奈之举。
反之,按伤寒经纶方的剂量用药,一般疗效较好。李恪坚持使用《伤寒论》经方剂量(一两=15克),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这是一段佳话。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