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作者:管宁(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唐代诗人王甲在《社日》中写道:“米梁肥于鹅湖脚下,豚门半掩鸡。桑哲影散于春,家家助醉人。”描绘了农耕时代淳朴有趣的乡村风情场景,既是那个时代美好生活的写照,也是中国美学独特魅力的经典表达。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国美学独特的意境和魅力不仅体现在文艺作品中,也体现在创作设计中。它是中华先民以其独特的生命感悟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厚养料。
文怡-
抓形神,清晰有意味。
中国艺术所创造的意境之美,在世界艺术殿堂中可谓独树一帜,它所传递的审美信息往往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深入理解。这与中国的艺术哲学密切相关,是儒释道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它不同于西方艺术,它以鲜明生动的色彩来吸引外界的感官和视觉上的愉悦。
中国古典诗词和水墨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含蓄内敛。他们不是长于追求事物的细腻真实,而是善于模仿微妙神秘的内在魅力。像一柱香在寂静的旷野中燃烧,它们的形状是优雅的,它们的形状是安静的,它们的香味是淡淡的,它们的含义是微妙的。突出生命感悟和内心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而不为旨”的精神内涵。白居易,“人间四月香尽,山寺桃花始开。我恨春归,却不知如何入戏”,把桃花芳菲的时间空转换所产生的生命感悟作为诗意意境的营造重点,而忽略了自然四季的交替与循环,把笔墨指向内在的精神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彤说“师法自然”,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生活在“师法自然”中感受和体会被创造的事物,使艺术在主客融合中达到精神的和谐和自足。因此,艺术批评把“以形摄神”的作品视为高于“以形摄形”的上乘之作。
显然,中国古典艺术在客观叙述与描写、造型与写实方面并不差,而是更注重如何借助物质形态的提炼、重构与凝固来表达对整个生命的认知与感受,寻求灵魂诗意的栖居地。中国山水画所构筑的艺术世界,渗透着道家、禅宗哲学“雕琢、返朴归真”的艺术理念,他喜爱对生命本真、原始、自然感受的艺术表达。他善于运用“总以为绚烂”和黑白对比等手法达到“明净”的效果,以适当的浓淡和干湿互动的手法达到“虽无色,犹胜有色”的奇妙境界。这是中国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审美精神的精致精髓,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智慧和创作技法,可以为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审美滋养。
对象-
以物之爱,韵之远。
古代艺术家特别注重意境创造,不仅体现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中,而且延伸到创作文化领域。园林、家具、盆景、建筑、日用器皿的功能属性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皿所承载的礼仪、情感甚至伦理内涵。强调造型的简约和精致,使得所用之物蕴含丰富的审美内涵和人文意趣。所谓“器载道,物传情”,是在表达中国造物文化特有的审美趣味。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具有心性、巧造、自然和谐的鲜明审美特征,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铸就了“空所以你能接受各种情况”的造物智慧。古典园林和建筑在空之间的布局和意趣创造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建造原则,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流水淡然,孤舟可随意归”的自然意趣,既形成了巧妙异想天开的境界,又与诗画自然相通。还能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趣味的世界。人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在人造空与自然景观的顺畅沟通上,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和情趣生成上。
中国书画中自由运用线条的艺术也影响着建筑和家具设计的独特魅力。明式家具,秉承宋代遗风,运用线性基本元素设计廓形、搁板、杆形、材径,形成中性、流畅、宁静的传统家具风格。古朴典雅、流畅灵动的审美风格,赢得了书画抽象还原的艺术精神,受到藏家的青睐。
盆景艺术是中国人生活空审美的独特创造。一壶清供,既是自然的缩影,也是“观察天地生物气象”的手段,是一个自足完整的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是按照取之自然、顺之自然的审美规律来建构的,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的独特设定空,创造了堂而不宴、坐而不穷泉的趣味,形成了乐而息的审美功能。从传统造物文化中提炼出的神韵之美,可以为当代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提供审美基调。
创作-
事物的魅力和魅力是变化的。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延续当代中国文化的传统脉络,实现时代空的转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当代艺术形式、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今天创作的设计方法、工艺流程、制作方法都不像过去。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赋予我们充分的文化自信,但这种自信应该建立在对优秀文化基因的筛选和提炼之上。传承要为当代发展需要服务。文学的延续要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内在的精神,阐述新的思想,寻求当代的表达方式。“千年石长青苔,树影深斜阳溪”的寂静空精神,“万里干涸此河,百年风几度”的超凡形象,“吸尽白莲花世界,风来四面卧”的鲜艳色彩和芬芳,不仅可以在现代诗词小说中延续,也可以在电影、漫画、短视频等视觉艺术中运用。《清明上河图》数字动画实现了静态意境的动态反映;京剧的动画呈现突破了舞台空的限制,推动了国粹的线上传播;在舞蹈综艺《舞风暴》中,李湘将现代舞元素融入到古典舞中,让古典舞的意境变得诱人,刷新了人们对古典舞的认知。
简约而不雕琢的创作美学,和谐融洽,在简约中求无限,在无华中显辉煌的传统设计精神,与现代设计中“少即是多”的理念有着诸多不谋而合。难怪汉斯·韦格纳(hans wegner)和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等当代设计大师从明式家具中汲取灵感,设计出风靡全球的现代“圈椅”和销往世界各地的无印良品家具。
当然,古典美学与创作的现代转换才刚刚开始,创作初期的艰难是必然的。在材料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创作美学的创新和改造,不仅要有文化自觉,更要有科技自觉和当代眼光。注重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将传统创作理念与生态环保理念相融合,赋予新技术、新材料古典魅力;关注新的生活方式,创造符合新时代美好生活需求的工业设计产品;注重新的传播形式,同时延续文脉的创作精神,提高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设计水平。
意境深远的艺术创造是中国美学对灵魂的拓展空,韵味深远的创造设计是中国美学在实体中的呈现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既要浸淫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又要去旧,育新,创造,改造。以中国艺术和器物的典雅和高贵,为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光明日报(2020年07月17日16版)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