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文/熊坤静
著名作家徐光耀被誉为“当代文坛的常青树”。13岁参加八路军入党,在冀中抗日战争中锤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文艺战士。迄今为止,他在70多年的文学道路上不懈努力,撰写出版了总计近200万字的小说、散文、剧本。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中篇小说《小战士张嘎》描写了爱国青年小嘎子积极配合游击队打败日本鬼子,保卫家乡,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
那么,风靡中外的红色文学经典《小兵张嘎》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革命实现了作家的梦想。
原名许,1925年2月出生于河北雄县段岗村。他5岁时母亲去世,他在姐姐的照顾下长大。9岁时,他进入了一所新学校,由于他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读完四年级后,他辍学了,因为家里没钱养他。后来被送到私塾,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因为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他又辍学了。
1938年春,八路军120师的一支部队进驻段岗村,其中一个班的战士被安排住在徐光耀家。很快,军队就开拔了。徐光耀也想参军,但遭到他父亲的反对。他在家哭了7天,最后逼着父亲允许他加入8号路。13岁的徐光耀赶到昝岗镇,赶上了这支部队,报名后成为120师359旅特勤营的一名战士。几天后,本部出发,一天走七八十里,过白洋淀,过鄯善府,蜿蜒向西南。当它驻扎在无极县七级村时,已经是隆冬了。在此期间,徐光耀对八路军的严明纪律和军民互敬、互敬、互助的鱼水关系印象深刻,产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这年冬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1939年春,徐光耀特务团与冀中人民军合编冀中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他还被调到新成立的公民抵抗运动政治部反强奸科,并成为一名办事员。1940年初春,国民党第97军军长朱怀冰与庞炳勋、张等部会师,在华北掀起反共高潮。他的部队分三路向太行地区和冀南八路军进攻。八路军129师奋起反击。这时,“民抗”已改名为冀中警卫旅,在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下,进入西部太行山区参加对朱怀冰的反攻。战斗结束时,已是三月底。
1939年7月,徐光耀晋升为排级技术秘书,并被选送参加冀中军区举办的消灭强奸干部培训班。他和另外三个去参加机要人员培训班的干部,由一个连队护送,同行的还有恰巧去军区开会的冀中警备大队政治部主任。这时,冀中军区已转移到北岳山区。徐光耀等人机智地躲过了日军的巡逻,悄悄地越过平汉铁路,迅速钻进了茂密的农田。当他们穿过敌占区时,他们不得不在白天和晚上外出,并在敌人炮塔之间的空隙中徘徊。就这样,他们饿着肚子,历尽艰辛来到冀中军区司令部。根据这段迂回而又刻骨铭心的生死经历,徐光耀后来创作了小说《望日莲》,并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播出后好评如潮。
在3个多月的训练期间,徐光耀不幸得了疟疾,全身发抖,忽冷忽热,严重时甚至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然而,经过20多天与疾病和死亡的顽强斗争,他奇迹般地康复了,甚至没有服用一片对这种疾病来说非常稀缺的奎宁药。学习结束后,他和战友们沿原路返回部队。不久,他被调到冀中六师反强奸科当主任。
徐光耀
转眼到了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对日本侵略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实施了“清乡”、“蚕食”、“加强治安”等措施,使八路军处境艰难。1942年5月初,5万余日伪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数百辆坦克、汽车,对空前我冀中军民展开了残酷野蛮的“铁壁围剿”。敌人凭借其军事机动优势,企图采取“拉网”“梳理”的多路密集战术,从四面八方将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在莘县(县城)、武强(县城)、饶阳(县城)、安平(县城)四县会合的根据地心脏地带,企图歼灭之。
有两次大扫荡,第一次是5月10日,第二次是5月23日。在第二次扫荡中,敌人在李家角和王家宝切断并包围了冀中警备大队一团二营和一营。经过一场激战,我军虽使敌人损失惨重,但最后由于敌众我寡,仅旅部和1团2营30余名官兵由莘县南部9区队长夏仁义率部连夜突围逃跑,其余同志壮烈牺牲。1团副团长郭慕芬和1营50多名官兵在王家铺战役中英勇牺牲。与一个团的二营在李家角战斗的徐光耀幸运地活了下来。
到1942年6月初,日伪军占领了冀中根据地的所有县城、大乡镇,将根据地分割为2600多块。根据地损毁严重,冀中军区兵力减少1.68万人。剩下的2万主力被迫转战晋西北,5万多人被杀被抓。所有的根据地都变成了日本占领区和游击区。在为期两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中国军民共进行了大小战斗272次,歼灭日伪军11000余人。历史称之为“五一大扫荡”。
作为“大扫荡”的亲历者,徐光耀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一方面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灭绝人类的残暴行径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同时也为我国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所深深折服。
在抗日战争中,无论行军打仗多么艰难、多么忙碌,徐光耀总是抓住每一个机会:一本四角字典到处跟着他;无论到哪里,他都不忘收集书籍和期刊。先后阅读《聊斋志异》、《西游记》、《老残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涉猎鲁迅、茅盾、叶、冰心、巴金等现代作家的作品,提高了文学素养。最明显的变化是给家里人写一封信,从早期的不会写几个字到动不动就写几页;他经常写一些战地通讯、歌词、快板之类的,发给报刊杂志。起初,泥牛入海。后来,他的笔名“岳峰”不时出现在《火线》、《冀中导报》、《团结报》上。这无疑鼓舞了他热爱文学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他不顾自己已经是一名有着六年根除强奸经验的营级军官的事实,多次要求上级主动调到一线剧社。
1944年7月中旬,徐光耀调任总部军事报告参谋后,战地通讯陆续见诸报端。就这样,第二年3月,他被调到政治部宣传科摄影记者,随即被调到前线剧社。从此,徐光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白天下乡,采访连队,晚上写作,积极响应“八年抗战写作运动”。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拟定了雄心勃勃的写作计划:反映大反攻前线指挥部的《红旗前进》,描写1940年迂回生死的《刘铁》,再现抗日军民坚持反扫荡、从战斗中成长的《铁军》等。到1945年底抗日战争胜利时,他已经撰写并发表了许多时事通讯、散文和17首歌词。他所属的冀中军区第六区在收集出版“八年抗战写作运动”成果第一集时,以徐光耀的《从斗争中成长》为题命名。
◆1945年徐光耀在辛集。
1947年初,徐光耀听说已迁到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开学,便力劝报名深造。于是,同年1月10日,他考上了文学院文学系,仅仅八个月就毕业了,然后留校读研究生。然而不久,随着石家庄的解放,他去了城里做地方工作。几个月后,徐光耀跟随解放军第六纵队奔赴前线,成为一名随军记者。不久,他被调到以杨成武为指挥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负责战地快递。虽然在华北联合大学读书不到一年,却为他后半生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在校学习后,他满怀激情,先后创作了《顽军通讯日记抄》、《家书》,诗歌《寸步不离我的土地》、《一夜》、《不到我胜利决不见父母的面》,散文集《三个口号》,散文集《入门节奏》、《民间词汇》、《战士词汇》,小说集。其中,小说《周》在《冀中导报》发表后受到好评,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
随着平金战争的尘埃落定,徐光耀和他的部队进驻天津。在这里,他以刻骨铭心的《五一大扫荡》为素材,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原上的火》,并于1950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社会反响良好,该作品当年被重印了四次。他也很出名。他先是被送到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进行重点培养,后被吸收进中国作家协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苦闷地写《张嘎》。
1956年,中宣部复查去年发生的“丁、陈反党案”时,他基本上是否认的。但在后来的反右运动中,丁玲、陈企霞被错扣为右派,被劳教20多年。由于丁、陈过去都曾教过,这有助于他的写作,所以徐在反右运动中没有主动揭露和批评他们的问题。结果他被横向牵连。还被打成“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军籍、降职减薪、下放劳改等处分。
这使徐光耀陷入了严重的萧条。后来他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一书中回忆说:“(我)已经参军入党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没有一天是没有任务做的。即使站在生死线上,也是在追求肩上的任务;和精神,在这种追求中保持平衡和奋进,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失落感。这次不一样。”为了摆脱抑郁,让自己振作起来,他决定通过创作来转移精神。但是写什么呢?他突然想起了小说《平原之火》里写的绰号“瞪虎”的小巴鲁,他的创作思路被打开了。关于当时的情况,他后来的书《小战士张嘎》写得怎么样?文章回忆道:“瞪虎是真人。原来是赵县大队的小侦察兵,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希特勒的伙伴。他们是一对名人,创造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可惜我只见过“瞪眼虎”的一面,没谈过。然而,我对他的侵略性和精力充沛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马枪倒挂着,帽檐倾斜。至于“希特勒”,我连面都没见过。《平原之火》虽然取了“盯虎”的称号,但事迹都是别人的。但由于出场较晚,直到小说结束,他都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看完书,一个老朋友对我说:‘嘿,你这只瞪眼老虎,你一开始做得很好,看起来你玩得很开心。‘不凉不酸的时候怎么不拉下来?’他的批评直击我的痛处。的确,他做过一些精彩的事,可惜他无法和主角‘抗衡’,只好随大流。这确实委屈了他,但却为以后的‘嘎子’种下了芽。”
◆士兵张嘎的手稿。
从此,徐光耀开始收集、抄录平时积累的有关“怒目虎”的资料,并结合小八路在部队简单、可爱、机智、勇敢、顽皮、倔强的故事,于1958年1月23日悄悄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小战士张嘎》。但是剧本说到嘎子被关禁闭,被教育,编剧就不知道怎么说下去了。想了想,他觉得写剧本毕竟不是他的强项,于是转行又写小说了。这次创作就顺利多了,7万字的中篇小说《小战士张嘎》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然后,他完成了同名电影剧本。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右派被剥夺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所以他们不得不把《小战士张嘎》的手稿藏起来,以待时机成熟。
1961年秋,徐光耀的右派帽子被摘掉了。这一天,他遇到了来保定组稿的《河北文艺》小说编辑张庆田,拿出了《小战士张嘎》的小说稿。编辑将小说带回杂志社后,张很快安排在11月和12月的《河北文艺》联合月刊上发表。次年年初,《小战士张嘎》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同时,该小说被《北京晚报》连载。
儿童文学名著
《小战士张嘎》出版后很受欢迎。相继重印或再版20余次,发行逾百万册,并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艺术创作奖小说一等奖。同时被翻译成英语、印度语、蒙古语、德语、泰语、阿拉伯语、韩语、塞尔维亚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1963年底,《小战士张嘎》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漫画,随后又多次再版或被其他出版社改编。受到鼓励,徐光耀把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寄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崔燮。1963年,该片制作完成并公开发行后,轰动全国,成为陪伴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影片之一。2005年和2007年,随着22集同名电视剧和漫画的播出,中国再次出现了“小战士张嘎”热。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原著小说的影响力,使其焕发出空永恒的艺术魅力。
◆1962年出版的《士兵张嘎》(左),1963年出版的漫画(右上)和电影海报(右下)拍摄。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经典,《小战士张嘎》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文学评论家刘在《东吴学术》2013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小战士和《羊舍一夜》一文中指出:“这部(指电影《小战士》)是公认的建国后十七年艺术成就最高的儿童电影。但当时很多评论家认为小说的成就其实是在电影之上的。”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培培在她的毕业论文《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论徐光耀作品中的小英雄形象》中,甚至高度肯定了小说《小战士张嘎》,认为它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文学标本。
本文为头条作者原创。
请注明转载自《党史》。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学习党史微信微信官方账号:dangshibocai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4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