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一首《小宝贝睡得快》因为预先存在于某知名品牌的儿童早教机中,成为近年来流行的摇篮曲。因其旋律悠扬舒缓,受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喜爱。《古风》的歌词一看就很美,尤其赢得了女长辈的赞赏。因为它的流行,许多翻唱版本被制作出来。然而,正是这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歌词,在一些“育儿论坛”和家长之间的私下交流中,引发了一些困惑和争议:
宝贝,快睡吧/我会陪你入梦/陪你笑/陪你累/抱着我。
宝贝,快去睡吧/你会梦见我多少次/我在里面的时候是最美的梦/醒来的时候很安慰。
花随水流/阳光下的春天/粉红含笑/嘴角的相思。
山中飞鸟徘徊/彩霞互飞/肃然起敬、嗤之以鼻、退避三舍/离开也让春风沉醉。
看那睡眼惺忪的眼神/谁值得你留恋/和林鸟一起飞翔/一切都是噩梦。
在传说中,在神话/梦里,我在做梦。你/仙女说梦会醒/但我没听。
埋葬落花/多添心事/尝相思之苦/从此对爱情更马虎。
冷风催粮/远风达天边/枯木也能发芽/播种的摇篮下芬芳。
这首歌的开头写得很好,语言朴实,意境平和,营造了热烈的气氛,是一首优美的催眠曲。但后面的一些内容可能会引起家长、教育专家、作家的担忧。除了明显的“少儿不宜”内容,一些看似“古旧”、更隐晦的词语,却能揭示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开展“国学早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评价标准是什么?本文将在简要的文本分析(细读)后,尝试讨论这些问题。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明明直接的“借鉴”一目了然,却是一些“借鉴”和“创新”的结合。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就被里面的“含笑”一句深深打动了,因为它让熟悉《红楼梦》的人想起了一句高度相似的话:
话到最后,后院有人笑说:“我来晚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远方的访客。”黛玉道:“这些人都是内敛谦恭整洁的。这位来访者是谁?给他们过生日太没礼貌了。”想着想着就看到一群媳妇丫鬟抱着一个男人从后门进来。…….一双火红的丹凤眼,两弯柳叶挂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力,红唇含笑前闻。黛玉慌忙起身迎接。贾母笑着说,“你不了解他。他是这里有名的恶棍。他在南方省被称为辣椒。你就叫他冯辣椒吧。”
因为《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太经典了,所以这句“粉满春光”可以说是这部文学巨著中大家最熟悉的人物之一。小说里的原句和歌词里的“粉在笑”只有一点区别,其中一个是谐音。后者似乎明显模仿前者。使用经典的文学句子是令人鼓舞的。在这里使用它们是否合适,可能见仁见智。如果把里面的话逐一分析,似乎更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首先,“粉条”不是“粉脸”,而是涂了油脂和粉的脸。“盛装”里的“粉条”就是这个意思。《红楼梦》里,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化了很多妆,打扮得很好。在见到她之前,她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粉丝”出现在儿歌里合适吗?是谁呀?你想表达什么?
其次,原句中的“春”字,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感情,与《女子春日》中的“春”字是一样的。如果在儿歌中明显不合适,歌词用“笑”,似乎更合适。但问题在于“春”的变化及其背后“卫”的变化。原句“魏不露”为一,魏不露尊严,意思是王熙凤妩媚的女人味掩盖了她的尊严,但她还有一种涵养的气质。这里显然没有卫,但如果直接改成谐音“卫”
我们无法确认《小宝贝快睡》是否真的借鉴了《红楼梦》(除了上面讨论的那句,“流水葬花”也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中的经典场景),但有几个问题似乎值得探讨:如果用《红楼梦》中的句子,这种借鉴能否给这首歌增添文化内涵和美感?如果这首歌词不用这句话,这句话想表达什么?表现的内容适合摇篮曲吗?
相对于这句话可能存在的用典不当、句子言外之意等问题,判断“嘴角一滴相思泪”、“彩霞伴飞”等词是否适合出现在摇篮曲中相对容易。
还是那句话,“不敢退”,也容易引起混乱。“惊”字出自曹植《洛神赋》,“婀娜如游龙”,指惊鸿一飞的姿态,比喻美女轻盈飘逸的身姿,“一瞥”指匆匆一瞥。习语的“被惊讶”是用在现代汉语中的。
如果说这里用“一瞥”是混淆视听的话,那么修饰后的“一瞥”就更令人怀疑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鄙视”和“鄙视”两个词,意思是蔑视侮辱。我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不退”和“荣耻”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不能退后?谁退缩了?回哪里?也许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即使受惊的鹅给你一个轻蔑的眼神,也不要退缩”?但是红颜和鄙视有什么关系呢?鄙视的对象是谁?这与摇篮曲的内容和风格有什么关系?另外,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有名词形式,所以这里的“一意”好像不行。
因为这些问题,我想补充一下很多家长对这首歌的看法:关于这首歌的争议不仅仅是是否适合儿歌。即使是成年人的歌,也有一些含义不明的句子,比如“粉脸在笑”“我怕不够格。此外,作为歌词,“对爱情更马虎”之类的词,无论听众是谁,都未必具有语言美和思想意义。
如此苛刻的分析,并不是单纯的对某首歌吹毛求疵。或许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首“硬”的歌,为什么会被市场接受?而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会对其受众(主要是儿童)产生什么影响?
《国学早学》:感情不应该代替责任
儿歌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语言和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早教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对各种早教相关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开始,中国开始发布《中国早期教育蓝皮书》。早在2018年《蓝皮书》中,官方就预测2020年中国早教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最新的《蓝皮书》也指出,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育儿观念的改变,现代家庭逐渐倾向于寻求优质、专业、科学的早教。
正因如此,不仅越来越多的早教工具和玩具应运而生,家长也越来越愿意在孩子的早教上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市场催生了早教相关的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歌曲、动画、书籍、培训机构等。遍地开花。然而,在这种“粗放式增长”中,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国学早教”是质量问题的“重灾区”,“国学教育”的很多光鲜产品缺乏质量保证和专业性。相比教一门乐器或体育,更抽象、更灵活的“国学教育”成了“挣钱”门槛最低的行业之一。
在未成年人的培养上,无疑兴起了“国学热”。早在几年前,尊孔读经、下棋、书画等。已经成为热门的教育类别,以及相关的课外班、夏令营、网络课、读物等。层出不穷。虽然“国学热”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这方面知识和方法的支撑。
在早教领域,“国学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童书的学习,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就现在流行的“三千千音”(三字经、千字文、千首诗、音律律动启蒙)来说,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在家背诵或者报班学习儿童读物,以此来提高孩子的修养,启发孩子的写作,但是对于选择优秀的书籍却一点都不重视。简单地说,“三千千音”是中国古代的“教科书”。由于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版本的差异不容忽视。至于在同一个句子的某个地方用哪个词,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在比较各种版本后,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出最好最合理的词。因为有些词古今读音不同,为了押韵一致,体现原文之美,有些词要保留古音,所以每个词“念”起来也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市场上与“三千千音”相关的出版物乱七八糟,很多都有错别字和错别字,有问题的注释也屡见不鲜。
“国学教育”的语言文化部分,除了优质的学习资料外,还需要“老师”来疏通文意、讲解典故、解答问题等。,而这些都需要真才实学,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学习者很多,但是合格的教材和老师却很少。谈论学习而没有教学质量,就像谈论营养而没有食品质量一样,很可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尊重学科的专业性,重视学习内容,在国学以外的领域同样适用。很多家长花大价钱给孩子买外国名著,却不重视出版社和译者,导致孩子读的译本语言晦涩,错误无数;对外文书籍的追求有时是盲目的。很多所谓的双语或外文书籍装帧精美,印刷精美,但语言本身粗制滥造,也导致孩子在开始语言学习时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
正是因为市场的鱼龙混杂,父母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去伪存真的能力,才能做孩子心灵和思想的“守门人”。在“国学早教”的热潮中,至少有两点需要冷静对待:
首先,并不是所有与“郭雪”有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郭雪。现在,“伪古风”和“伪郭雪”都很流行。很多所谓的古代礼仪道德的培训,都有断章取义,任意解释的嫌疑。即使在编造的内容上点缀一些“古文”的字眼,也能吸引学生。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首歌,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语言、文化、审美上陶冶听者,其实经不起推敲。“熏陶”的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所以,对于活跃在“国学市场”的各类服务和产品,家长需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其次,传统文化本身并不适合不加区别地全盘机械吸收。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语言表达本身,还在于了解历史。要引导孩子关注时代背景,培养思维能力,既不批判,也不囫囵吞枣。比如,随着“国学热”的兴起,长期被忽视的《弟子规》一夜成名。然而,随着人们对“国学热”的反思,《弟子规》因为包含了一些过时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从神坛上抛向了深渊。事实上,《国学经典》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为重要。学习一种语言和文化,不是简单的往肚子里灌“墨水”,而是一个思考和讨论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思维的训练。
90年代,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奶奶教我三字经,跟我说“不教是你爸的错”,这是中国过去的观念。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现在也不全对。如今,男性不再是唯一的一家之主,父亲也不再是唯一负责子女教育的人。以前“不教,是爸爸的错”,现在说“不教,是父母的错”更恰当,就是只生孩子,不教育孩子。父母双方都有同等的责任。这个解释虽然简短,但是必不可少。现在的“国学教育”大多过于注重背诵。如果学习传统文化沦为不加思考的被动接受,就失去了意义。
在我现在生活的美国,因为年轻的华裔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担心孩子掌握不了中文,所以愿意花高昂的学费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或者购买各种早教产品和服务。因为没有深入体验过美国的中式早教班,所以不敢乱说。但从他们接触过的年轻家长来看,他们和国内的家长一样,更热衷于“国学早教”,但他们更热衷于“国学早教”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催生了“国学热”和“早教热”,这也是注定要流行的。相比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培训,语言文化教育的质量检查难度更大,但行业亟待规范。如何保证未成年人接受合格的“国学早教”,是全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家长都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素养。但在接触“国学教育”时,我们至少应该把“专业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和努力方向,积极认真地“做功课”,不要被华丽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技术和看似有文化内涵的“卖情怀”所迷惑。这才是对“国学”真正的尊重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