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现在,全国各地陆续公布了高考分数线。接下来就是高考后最让学生和家长紧张的部分:志愿填报。
志愿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比较复杂,但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高校录取规则相对固定,有基本逻辑可循。抛开分数因素,更多时候,填不到好志愿的原因是——思路不对,方法不好,信息不足。以至于无从下手,只好匆匆了事。
对此,我们邀请了一些在985高校从事招生工作多年的志愿专家,谈了一些填报志愿值得注意的关键细节。
请不要着急,找到分数后冷静下来,花一点时间研究一下本文提供的方法。相信可以帮助你快速穿透信息迷雾,找到合适的目标。
核心策略:123自愿报告方法
解决“观念错误、方法错误、信息不充分”三大难题,必须掌握“123志愿填报法”,即——
掌握 1 个准则:生涯规划决定志愿填报;熟知 2 种政策:省内政策和高校政策;运用 3 类方法:用好往年录取分数、熟知高校信息、专业信息。
有了这个方法,就离填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好”志愿不远了。
一个重要的规则:职业规划
志愿服务是对学生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的真实考查。在远方,是学生对不同大学、专业、职业、行业的最初认知,让他们选择形式开始大学生活,为未来职场打基础的计划,意义深远。
所以要把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志愿填报最关键的参考标准。
伴随职业规划的,还有两个常见的关键词:一个叫匹配,一个叫适应。匹配是指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对所选择的大学、专业、职业、行业以及未来规划有相当的了解,那么他们尝试做出的选择通常会是最接近“完美”的。但是,郎才女貌可遇不可求,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配不上是比较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更好地适应。
用真实案例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影响;
前几年有两个天津文科考生,小文高考655分,排名全市前20,小华高考567分,全市3400多考生。小文以高出最低分数线1分的成绩被北京某985高校历史专业录取,小华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录取(当时也叫免费师范生)。
巧合的是,两个高考相差88分的同学毕业后回到天津,应聘到同一所高中当老师。由于小华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到了就有编制,而小文是校聘制,要通过事业编制考试才能获得编制。按照天津市中招事业编研究生学历最低要求,想考事业编的小文可能要读研了。
此外,小华的工资比小文的月薪高1000多元,在职称晋升和福利待遇上也有差异。
高考“赢家”在职场上变得弱势,现实生活中也不在少数。原因是职业规划不好惹。
案例中的小花,高考前立志做一名历史老师,选择了与自己分数最匹配的升学道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小文和小华一样,在志愿填报时考虑职业方向,那么北师大或者华东师大的师范生免费历史专业将是他更好的选择。
一旦大学和专业没有达到最佳匹配,就要考虑如何适应。这种适应应该是出于对未来目标的适应,弥补之前选择的不匹配。
以小文为例。如果他原本打算报考会计专业,他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会计,但最后被转到了历史专业。他要自暴自弃吗?当然不是。他可以在学过历史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尽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比如能不能双修?我能拿到证书吗?
如果小文真的想做历史相关的专业,现在这个大学最好的未来职业选择是什么?可能会变成以后努力考研、读博、当大学老师,而不是本科毕业直接去中学当老师…
太多的案例证明,在足够清晰的职业规划基础上,很多人完全有把握实现高考后下一个目标中的“逆袭”。当然,这需要努力、自律和对环境的正确认识。
了解两个政策:高校招生和省内招生。
高校招生政策要求认真学习高校招生章程。招生规定一般可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https://gaokao.chsi.com.cn)、高校官网或官方微信账号查询。
学习招生章程,主要了解高校的以下信息:
学校全称、地址(注明涉及的分校、校区等。)、其层次(本科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专科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招生计划分配的原则和方法、预留计划的数量和使用原则、专业培养的外语、身体健康的要求。录取规则(例如是否有额外的考试要求,是否有加分或降分,如何投档,同分学生如何处理,投档学生的专业安排等。)、学费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及相关程序、出具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证书种类、联系电话。
省级招生政策是指当年学生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的规定或实施办法。文件名通常叫“2022年XX省/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工作实施方案”。(注意,请务必登录省市考试院官网查询此文件。不建议直接用搜索引擎搜索。)
省政策重要信息包括:录取批次、不同批次填报方式、平行志愿填报规则。省内政策方面,最关键的是了解平行志愿,利用好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
什么是平行志愿?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大部分录取批次都已经实行了平行志愿的规则。学生每批次选择A、B、C、D等志愿(各省志愿数量可能不同),且平行。只要达到本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计算机就会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搜索每个学生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
平行志愿录取流程示意图
例如:
同省两考生,考生A高考641分,考生640分。两人都达到了当年省里的理科水平。第一个学校A志愿为复旦大学,第二个学校志愿为同济大学,第二个学校志愿为同济大学。
到A档的时候,复旦已经满了,而同济还有一个招生计划没满。然后,按照平行志愿的录取原则,A档案同时投到同济和同济档案。B虽然是报考同济的第一志愿,但因为分数比A低,只能看其他志愿。
只有吃透平行志愿,才能有效避免“滑档”和“退档”。
平行志愿填报规则
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有三个关键词:总分优先、志愿投档、一次投档。
“总分优先”,即在投档前,同一学科分数线上所有未被录取的学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成一排,排在前面的学生优先投档。只有在前一个学生投档或者搜索完所有报的志愿都投完之后,他才能投档下一个学生。
“随志愿”是指,提档处根据学生填报志愿的先后顺序,依次搜索有剩余名额的院校。比如先搜索学生A的志愿院校,如果满了,继续搜索B的志愿院校,直到被一个经费不足的院校提升。(如果B志愿已满,C,D,…等等)
“一次性投档”是指平行志愿只进行一轮投档。学生的档案被扔出后,这个志愿后续机构就不再搜索了。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院校投档,然后因为某种原因被学校辞退,这一轮平行志愿投档就结束了,学生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者下一批投档。
这个环节会出现常见的现象——“滑行挡”和“后退挡”。
“滑档”是指学生报考的高校全部由排名较高的学生填补。没有地方,就有“滑档”。“滑行”的学生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者的行列。
要避免“滑”,就要保证院校里肯定有可以投入的学校,也就是做好保底工作。
担保工作应注意三点:
1.填写所需的申请人数。比如某省考试院规定学生一本可以报考1-6所院校,那么就填6所院校。
2.所选保底院校往年录取的最低顺序应该和今年的学生顺序不同(如何利用好顺序数据详见下文)。
3.保本院校在学生所在省的招生计划比较多。
平行志愿报,学校之间的梯度不需要太大。a、B志愿可以“冲”,差-1到+5分,C、D志愿可以“稳”,差+5到+10分,E、F志愿“保”,差+10到+12分,比较安全。
“退档”是指学生已被某院校录取,但学校在审核档案、分配专业时,因某些因素将学生档案退回省考试院的现象。
“辞职”的常见原因有四个:
1.不符合体检要求。注意要查三部委联合发布的体检指南和学校招生章程的体检要求。每年因为体检不达标而错过志愿的情况不在少数。
2.不符合学校招生规定的要求。
3.输入文件比例高,输出文件撤回。为了一次性满足高校在校生的情况,在平行志愿规则下,报考比例一般会定在105%~110%。如果A校计划招生100人,按照105%的比例投档,省招办就投105人。如果105人全部服从专业调剂,符合身体条件,符合章程要求,多出来的5人可能会因为总分低而退档。
4.专业不服从调整。(部分省市不再存在专业调剂问题)
要避免“打退堂鼓”,就要避免以上四种情况。
第三类方法的应用:不要浪费每一分。
排名比绝对分数更重要。
学生和家长要注意,不要简单对比往年的绝对分数。排名最重要。
找到高考分数后,学生要从本省的“一本一表”中查询自己的录取顺序,参考往年院校或专业的录取情况,主要是对比录取顺序。
比如王考考了600分,它通过查询“一一表”对全省一万名理科考生进行了排名。参考过往录取情况时,需要对比往年排名一万的学校或专业。
参考往年高校录取顺序时,要考虑三个因素:高考政策、招生计划数和高校知名度。
首先说一下政策对高考录取顺序的影响。
例如:
假设某省有小政策微调,一本平行志愿书中报考志愿由2所大学变为20所大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录取排名会发生变化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2次机会到20次机会,学生冲击的可能性更大,更多高分学生会进入“热度”相近的高校。这样一来,大部分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比上一年有所提高,而二本院校的最高录取分数线和最低录取分数线之差会缩小。
这只是报考志愿数量的小变化,会对高校录取最低排名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了。
其次说说招生计划对最低录取顺序的影响。
假设两种极端情况:
如果重庆大学近几年在重庆录取的名额在6000左右,今年拿到6000个名额,考生能成功报考吗?
招生计划是录取的重要硬性条件。一方面假设重大活动前在重庆计划招录100人,最低录取岗位6000人。今年该专业招生计划在重庆增加了1万人,1万以内的也能考上该专业。
另一方面,假设100个专业学生的招生计划没有变化,6000个学生可以考上各大高校,其他高校没有变化,但是清华在重庆增加了10000个招生计划,那么6000个学生可以报考清华而不是各大高校。
可见,招生计划对高校的招生秩序有着绝对的影响。所以学生和家长要掌握招生计划的变化,再结合排名方式相对科学。
最后,高校的知名度也会影响高校的最低录取顺序。
比如疫情发生后,大部分省份能够保证编制和在体制内工作的公费师范生数量增加,医学专业和大学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可见,高校的知名度与各种宏观条件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这就需要家长对全局有一定的了解。
快速了解院校和专业是基础。
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院校1489所。成人高校254所。
不要被高校数量吓到。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快速排除杂念。
学生和家长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高校?
1.了解本省及周边省份的大学。一般来说(当然各省实际情况不同),本省高校招生计划比例在一本50%左右,二本及以下70%左右。
2.重点关注与往年学生录取排名相同的院校。具体可以从大学层次、行业属性、办学历史、所在地、是否具备保研资质、历史录取分数线、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等七个方面进行立体了解。
如果想对某个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内涵。即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专业就业方向、专业前景等。不要只看名字来判断专业。前几年有同学报考了医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是这个专业是扎实的工科专业,稍微打听一下就可以避免虚报。
2.学科发展。高校历史不同,优势学科不同,要注意。
3.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这是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之间的问题。当然,冷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避开“坑”指南:大规模招生≠免费招生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校不得不对所招专业提出选修科目的要求,因此按专业类别招生成为高校简化招生选修科目的要求。这也是近年来高校纷纷展开大规模招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班招生是相对于专业招生的概念。合并高考相同相近学科,同系或异系专业,按一个专业类别招生。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大类名称填表即可。学生被录取后,会先学习大类的基础课程,到大二或大三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兴趣以及平时的学习成绩来划分专业方向。
面对大规模招生,学生们会怎么样?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2021年,重庆一考生梦想报考相关高校的会计专业。在查阅招生计划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包含在“工商管理”的专业类别中,所以很自然地认为所有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包含会计专业。最后,学生如愿进入了一所大学,却发现大学里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图书馆学、档案学,却没有自己喜欢的会计学。
与之前的专业招生相比,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招聘标准,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报考。关于大规模招生有几点建议:
第一,同一个名字不同的学校可能专业不一样,学生和家长要注意,仔细比较。班里有哪些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是否感兴趣。你感兴趣的专业越多,你就越值得选择。相反,你应该谨慎。
第二,知道专业分流政策。这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一个提醒。每个学院对于招生的专业分流都有自己的政策,自主分流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的专业分流政策一定要详细了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专业去向,甚至影响到就业方向。
目前,高校的主要分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类中自由选择专业。这种分流方式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很少有高校实行这种分流方式。
2.根据学生志愿,分班前结合大学学习成绩排名进行分班。如果成绩不够,可能会分流到大类冷门专业。大部分高校实行这种分流政策。
3.少数高校在分流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高考分数、学习成绩、学生在校综合素质表现等。分流前会对分数进行排序分流。
另外,有些高校在大类招生时不提出具体要求,但在大类分流时会有身体条件的限制。这就要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全面检查体检标准,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避免报考。
平衡:大学,城市,专业没有绝对的优先。
除了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顶尖大学,每年还有无数的学生和家长会在城市、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纠结。基于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我们给出了几个参考方向。然而,一条建议并不适用于每个学生。最后的决定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兴趣和特点,不要偏离自己的期望太多。
文科生:院校>:城市>:专业
一般来说,文科生靠综合素质未来就业的概率较大。所以三者权衡中,大学>:城市>:专业。
文科类的专业,尤其是本科,专业壁垒低,跨专业比较大,后期就业没有明显差别。当你就业的时候,毕业院校的背景会在求职面试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建议文科生优先考虑院校。
高年级理科:大学>:专业>:城市
理科生靠专业技能就业很正常。专业决定你的职业。成绩高的同学大部分会进入双一流大学,学校水平和专业水平在业内有口皆碑。无论学生将来是读研还是毕业后就业,城市因素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都不大。
中低档理科:首选专业
对于理科中低水平的学生,建议优先选择专业,同级大学优先选择城市。理科生就业的基本逻辑是一样的:优秀专业。所以首选专业应该是学生和家长坚定的选择。
志愿只是规划,努力才是人生。
辛苦的志愿填报技巧之后,我们也想和可能迷茫的学生和家长聊聊天。
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反复,人们更频繁地听到各行各业跌宕起伏的消息,或多或少都有些抑郁,缺乏目标和动力。沮丧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开始人生下一个重要旅程时,给他们足够的信念。第一,要增强信心。我相信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建设更好的未来。
第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成长的必备技能不变。
一、以不变应万变。与环境相比,每个人的自我特质,即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都比较稳定。每当你能在某个领域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别人强的时候,你就应该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的变化。所以当前环境下的志愿服务应该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特点。
第二,目标职业越明确,对以后的发展越有利。比如你想进入科研行业,强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深造路径;如果立志当警察,身体健康可以考虑警校;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各大师范院校的公费师范生应该是首选。
第三,把握宏观发展趋势,找准自我定位。根据高考成绩,客观评价自己,能不能考上双一流大学,普通本科,专科。
考上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概率较大,在专业选择上可以优先考虑兴趣而非能力。中低年级学生考上应用型大学,更容易就业,从事应用型工作。他们的专业选择应该基于他们的能力和兴趣。我们应该对不同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有一个客观的认知。
考场上的学习结束了,人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期待这篇文章,能让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时更加坚定和冷静,填报志愿。
来自|“新校长传媒”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明星老师微信官方账号
作者|徐琳(高考志愿策划人,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小军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