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作者:孟虹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因其进取的歌词和激昂的曲调,迅速传遍祖国大地。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发展,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国。多少年来,这种不屈的声音和不朽的歌声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的建设,成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英勇奋斗的战斗号角。它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正因为如此,它最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精神。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随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规模,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全国人民要求国民党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抗日呼声不断高涨。许多知识分子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有些人甚至拿起武器去了华北。
1933年,夏衍、惠敏思图等人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后来聂耳、田汉、惠敏司徒都在左翼电通电影公司工作过。面对时局,中共秘密党员田汉与聂耳商议,要创作一首像《国际歌》、《马赛曲》、《船夫》一样气势磅礴的歌曲,激发人们的斗志。在此之前,聂耳虽然创作过《毕业歌》、《卖报歌》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但总觉得没有一首能激励全国人民抗日的好歌曲。
两人立刻出发,于是他们找到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之歌》等。并反复演唱,从中寻找创作灵感。但也许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我写了一稿又一稿,但总觉得不满意。
就在两人为此苦恼的时候,电通电影公司的导演孙士毅找到田汉,让他为公司创作一部电影书,说“主题由你定,但我只希望能快点完成。”
当时田汉正在构思一部关于抗日题材的剧,孙士毅的邀请自然合适。当年年底,田汉完成了以古北口长城为抗战背景的《凤凰涅槃》(又称《凤凰再生》)的剧情梗概,交给了孙士毅。
这个故事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拯救祖国,加入志愿军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田汉为剧中主人公兼诗人辛白华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自由诗《万里长城》,其中一首成为了影片的主题曲,即《义勇军进行曲》。
当时,田汉正被国民党特务以“抗日反政府”的罪名追捕,过着逃亡的生活。然而,严峻的形势并没有打消田汉的革命斗志,反而激起了他更高的革命激情。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终于在1935年2月19日成为举世闻名的歌词:“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我们用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怒吼。我们团结一致,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去吧!往前走!”
这是田汉写的抗日剧本《凤凰涅槃》框架内最后的诗句,后来成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原文。
这首歌不仅是写给电影中的主人公的,也是写给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危机时刻,田汉顺手把歌词写在了随身携带的烟盒锡箔衬纸上,夹在了刚刚看完的电影故事书里。不久,田汉还没来得及抄写整理歌曲就被抓进了监狱。幸运的是,电影大纲和歌词被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转移到了夏衍。
后来,夏衍匆忙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并把它的名字改为“风暴的孩子”。他写道,“我拿到了田汉留下的电影故事书,找到了里面有歌词的香烟衬。歌词写在卷烟纸的衬里上。因为放在孙士毅同志的办公桌上一段时间,最后一页被茶叶弄湿了,有几个字看不清楚。”夏衍和孙士毅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并填写了难以辨认的字。“以敌为代价前进”的原文已经很模糊了,他们两个反反复复以为是“飞机大炮”。然后小心翼翼的抄下来。
激情,催着聂耳谱写一曲雄壮激昂的歌。
田汉被捕后,左派积极分子聂耳也成为国民党特务追捕的对象,被列入黑名单。考虑到他的安全,党组织决定让他先去日本,然后转学去苏联和欧洲学习考察。就在聂耳临行前,他得知田汉创作了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及其片尾曲,立刻想起了之前他和田汉关于创作一首理想抗日歌曲的约定,于是主动找到夏衍,要求创作主题曲。
聂耳看出夏衍担心自己赴日,怕耽误拍摄进度,就赶紧表态,尽快把写好的歌稿寄回去。夏衍满口答应。
聂耳回家淡淡地展示歌词:“起来吧,不想做奴隶的人们……”仿佛黑夜里响起了一声惊雷,民族的声音,祖国的呼唤,战士的怒吼,爱国的激情顿时在胸中涌动,汇成一曲雄壮激昂的旋律……聂耳满腔怒火,只用了两个晚上就谱成了乐谱初稿。
为了让曲子的节奏更有力度,聂耳把《风云儿女》的导演徐行知和孙士毅叫来商量,集思广益。大家被这首歌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对歌词提出了一些意见,具体修改了三点:将原歌词开头的“起床”与“不甘心……”分开,句末加停顿以示强调;第六句,将“随敌飞机、火炮前进”改为“随敌火炮前进”,句末加一个休止符;第七句“前进!去吧!往前走!”再加一个“在!”词。
聂耳赴日后,在一次又一次爱国激情的推动下,迅速提炼、改进、提升,敲定了一首气势磅礴、激情四射、催人奋进的曲子,寄回了祖国。
然而聂耳和田汉都没能在第一时间听到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没想到,1935年7月17日,电影《风暴之子》上映时,传来了明年才23岁的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海啸市海边游泳时溺水身亡的噩耗。《义勇军进行曲》成为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曲家一生的杰作。
1935年7月,刑满释放的田汉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异常激动。但当他惊闻聂耳被杀,泪流满面,作悼诗说:
五月金陵一变,故人散。让我们一起唱歌,让我们说再见!国家只沉浸在当下,边疆是第二差的长城。一个英雄的灵魂应该转向野生和返回,这样它就不能抱怨我的人民!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是散文诗式的自由诗,鲜明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中,决心不做亡国奴,与日本侵略者坚决斗争到底,捍卫民族尊严和正义,捍卫国家领土和人民家园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民族的怒吼。聂耳用六个不同长度的乐句组成了一个单段曲式。整首歌激昂雄壮,义愤填膺,气势磅礴,极具战斗性。它以号角般的音色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雄浑、激烈、稳健、豪迈。是时代绝唱的不朽之作。整首歌这么短,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完美高度统一,自然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强音。当时,它成为动员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响亮的号角。它强烈的节奏和激情的曲调总是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民族最强音,一致推选为新中国国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首歌成为全民族抗日的心声。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定期安排广播,并被定为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200师的军歌。
这首歌不仅被中国传唱,而且随着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英雄事迹传遍世界,激励着许多国家的革命者为解放而战。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南洋的电台经常播放。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听后深受感动,在纽约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唱。他不仅到处演唱,还专门录制了一套中国革命歌曲叫《起来》,并请宋庆龄为唱片作序。1944年,马来西亚一支由华侨和其他民族青年组织的抗日队伍,将歌曲《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亚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在各地演唱。
1949年7月15日至2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第六小组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刊登了《国旗、国徽、国歌征集通告》,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截至8月20日,仅国歌就收到了632首歌曲,694句歌词。
除国歌外,国旗和国徽草案的选择进展顺利。虽然已经收集了成千上万的手稿,但没有一份是令人满意的。
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历年、国资协商座谈会,广泛讨论国歌的确定。出席会议的有郭沫若、茅盾、黄炎培、、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陆机、贺绿汀等人。
座谈会上,马叙伦等人主张暂时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建筑师梁思成等首批政协委员也表示赞同。代表们认为,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经受住了斗争的考验,可以选为新中国的国歌。只有少数代表质疑“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然后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最后,毛泽东声明:“虽然我国将彻底解放,但今后还有长期艰苦的斗争,还是保留原来的歌词为好。”他的演讲赢得了一致的掌声。
《义勇军进行曲》被庄严地定为新中国的第一首歌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修改、恢复、立法,更加完整地确定为国歌。(孟虹)
来源:天津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