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以来,一百多年来出土了无数的甲骨文片,地理上横跨河南、陕西,时间上贯穿殷商至春秋。面对这么长的历史,怎么才能认出这是什么文字?
事实上,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些独特的鉴别古文的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古文字?以前的字都可以叫古文字吗?
上图_甲骨文,商代
1.什么时候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古文字?
总的来说,中国有四种文字系统,它们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总的来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他们的书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书写风格而有所不同。在这四种书之前,是被称为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先秦时期,由于文字材料的限制,人们的文字表现出与后世文字完全不同的特点。因为秦以前和秦以后的文字差别太大,我们把秦以前的文字定义为狭义的“古文字”。
总的来说,这些古文字各有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是甲骨文。我们认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一般都是从甲骨文中继承而来的。况且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的人物性格也不一样。其中,南方的楚文字是代表,其文字与中原文字相差甚远,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古文字的鲜明特征。这些丰富的古文字虽然形态各异,但遵循着相同的书写规律,这也是我们能够分辨出很多古文字的重要原因。
以上_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许慎,他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形体并研究其词源的字典。
二,“六书”造字与古文字的断代
“六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六书”概括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释义字和借字。所谓“六书”,其实就是汉字的构造方法,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造字法。
我们说古文字尽管年代久远,但仍可分辨,因为其构造方法与“六书”一致。我们可以通过这六种方法从文字本身来分析判断文字,最简单的是一些数字,也是最常用的文字。“一、二、三”就不用说了,最简单的横线计数也是相当容易判断的,而“日”和“月”是最具代表性的象形字,它们的象形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上面_《尚书》,最早的书名是书,写于前五世纪。
这些容易判断的词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更复杂的词。我们如何判断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西汉的一位学者启发了我们。
但是,在此之前,让人们不解的是,为什么在秦文字大变之后,西汉的学者还能对古文字有所建树。有必要从《尚书》入手。由于秦汉交流时局势动荡,文字统一,许多书籍被烧毁,许多书籍丢失,《尚书》藏在洞壁中保存下来。但是,这本《尚书》是用古文写的。后人如何传承这部经典?必须要提一下西汉经学家孔安国,他从出生开始就研究《尚书》。他凭借自己对《尚书》的记忆和理解,用隶书的形式把《尚书》写成了《孔笔》。这种方法被称为“丁力”。
以上_隶书的由来——秦隶书
第三,“丁力”与追本溯源
这种“丁力”的方法是基于古今字的紧密联系。通过孔安国的这种行为,后来的古文字学者用楷书来模仿古文字。经过漫长的发展,丁力已经成为“破译”古文字的最直接的方法。然而,“丁力”的方法并没有确切的标准。李守奎先生大致分为五种:笔画丁力法、部首丁力法、字形转换法、综合丁力法、音义转换法。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古文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文字,还有字形清晰的文字。
但是,古文字的复杂不仅仅在于字形,还在于分化。比如“它”这个词很简单,但它的实际意思是“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字改变了原来的意思,出现了很多字表达不同的意思。这些文字的识别,已经不是古文字研究者可以关起门来研究的了。随着其他学科的学者、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进入,古文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古文字研究者通过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判断。
韩立上空
第四,多学科的帮助
在人们看来,古文字学这门学科与历史密切相关,这是事实。古文字学可以帮助历史学家加深对商周历史的认识,历史也可以帮助鉴别古文字学。上面提到的孔安国对《尚书》的恢复,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在一些晚古文字中,有很多经典,很多都是流传下来的。我们把今天保存下来的经典和古文字的材料进行比较。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毕竟古代经典流传至今,谁也不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古今难免会有一些差异。
因此,考古学的发展帮助了古文字学的发展。随着许多汉简的出土,我们所掌握的古籍的时间跨度大大增加了。一方面有助于今天经典的完备和完善,另一方面有助于古文字的识别。毕竟汉代的竹简和现在的经典相比,更接近那个时代,改动少得多,可靠性也高得多。
以上_秦文字的演变
无论是考古还是历史的帮助,大部分都来自于文献。文学的比较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文字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表意的。所以在这方面,语言学等专业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当时的写作难度比较高,写作者需要通过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这就需要语言学家的帮助。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们还可以发现一块甲骨文上的不同分区具有不同的功能,这降低了我们识别其中单词含义的难度。
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三千年前的文字也有着独特而独特的魅力,这种文字的构造方法也延续了几千年,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的悠久历史,以及无尽的历史传承。这种传承体现在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人物,让我们得以一窥过去及其模样。
作者:减一更正/编辑:莉莉斯
参考资料:
[1]《古代文献学前期》李学勤中华书局。
[2]《文献学大纲》邱希贵商务印书馆
[3]汉字起源曾宪通中山大学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