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是什么结构的字(成是独体字结构吗)

成是什么结构的字(成是独体字结构吗)[读者说] 作者:冯卓辉(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评论/注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越了历史的浩荡洪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另…

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读者说]

作者:冯卓辉(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评论/注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穿越了历史的浩荡洪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另一方面,乐器是中国仪式和音乐文明的有力见证。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天地和合——中国古代乐器精粹》一书,近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过程,如哨子的首次出现,编钟的编钟,丝竹的结合,辉煌的锣鼓。今天,《光明杜悦》邀请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撰写一篇文章,给读者一次中国民族乐器的寻根之旅。

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展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天地和谐——中国古代乐器展”为题,展出了来自中国的200多件(套)古代乐器。依托国家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20余家文化机构的支持,展出的200余件(套)展品涉及乐器、音乐俑、图像等多种形式,时代涵盖中华文明各个阶段。2022年,国家博物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出版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画册。

专辑延续了展览的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文化特征。三十六件(套)艺术精品分五个部分展示,分别是“鹤鸣天籁”、“钟鼓齐鸣”、“丝竹相映,日月合云”、“高山流水风吹清声”,集中展示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乐器。

古之声阔如河,先人持笛开洞干坤。国之大事在崇和荣,青铜之始,礼乐分明。钟如天旨,编钟显神,帛竹如流水,鼓如雷鸣…在一组组精美的插图和解说中,中国礼乐文明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九环秦沛(唐代)长123.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人民第一的喜悦

《天地和合》一书中,收录的第一件乐器是1986年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500 ~ 9000年。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多年。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迅速发展,这一认识逐渐得到证实,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突破。出土的舞阳贾湖骨笛证明,早在9000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制作和使用乐器的技术。

这种骨笛的突出特点是其正面,尤其是开指孔的位置,有清晰的划痕,说明骨笛的制作工艺经过了精心的测算。在另一个骨笛上,你也可以看到在音孔旁边钻了一个调整音高的小孔。这些都说明,在那个漫长的时期里,贾湖人对音高有着相当清晰的概念,对骨笛的制作有着相当的技术标准。据回顾性研究,198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研究所和武汉音乐学院组成的测试小组曾对M282∶20骨笛进行过测音。测试结果表明,骨笛音质较好,音阶结构为六音音阶或七音降音阶,用变调演奏是可能的。

贾湖骨笛的艺术和工艺高度,以及现场制作。

Se(西汉),长116厘米,宽39.5厘米,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生活工具,雕刻符号,关于农业和牲畜的信息,都将中国文明史追溯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类似的器物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文化遗址或国家,学术界对此类器物的性质仍有不同的认识。贾胡古蒂的乐器地位之所以被普遍认可,关键原因是在我国中原、新疆、西藏等地仍有材质或演奏方法相似的乐器存在。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无穷活力。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属工具、文字、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脱离野蛮愚昧,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这些迹象出现在各个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都属于人类意识和观念的创造性实践。音乐也可以看作是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情感表达。对于它的产生过程有多种解释。无论是模仿、劳动、巫术、表演还是求偶,都意味着人类对声音的使用已经脱离了自发阶段,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自觉行为。音乐的原始形式应该是人声。随着可听乐器的加入,音乐行为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乐器从此成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物质形态来看,乐器从简单到精密,从单一材料到多种材料的组合,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杨家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诞生的认识。

《天地之和——中国古代乐器精粹》,王春法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

音乐或文字,泽格达,精湛,和谐

《礼记·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合,大礼与天地合”。《礼记》是书名《天地之和》的由来。

《礼记》是记录先秦时期社会状况、规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与《周礼》、《礼仪》一起被称为“三礼”,对后世的政治制度、社会伦理、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礼仪制度的详细论述,为中国礼仪和音乐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商周时期,中原逐渐进入阶级社会。由于青铜礼器的广泛使用,这一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为了维护统治权力,周王室实行了一整套鲜明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青铜礼器是这一制度的物化形式。以编钟为代表的青铜乐器因其发声功能而成为一种独特的礼器,甚至成为礼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天地和合》收录了20多件(套)青铜钟器,形制有钹、钹、甬钟、新钟、鞠、璧玉、铎、鞠等,都是殷商至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这些器物虽然形制不同,用途不同,件数不同,但都是由青铜制成,堪称人类青铜文明的巅峰。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套13件战国新钟,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泰关,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套完整的楚钟。其演奏的《东方红》由于保存完好,音乐表现力极佳,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曲响彻神州大地,并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而进入Tai 空。在录制《东方红》的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专家在钟体侧面发现了五个正音之外的一个偏音,从而完成了整首歌的演奏。正是这样的发现,揭开了了解河瓦形编钟历史之谜的序幕。

瓦形的称谓最早见于孟茜碧潭,意思是钟的形状像两块瓦扣在一起。这种形状是中国先民独特的智慧创造。在青铜被称为吉祥黄金的时代,同样的原材料可以用来制造武器、货币、家用电器以及象征身份的礼器。持有青铜器的数量往往代表国力的强弱。如何高效利用“祭祀和荣誉”活动中的必要原材料,是祭祀器具制造商面临的问题。瓦形编钟天然具有一钟两音的特点,即主鼓和边鼓可以发出两种独立的乐音,可以减少同一音列的编钟数量,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黄翔鹏先生提出这一理论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直到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他的观点才得到无可辩驳的证实。曾侯乙编钟上3700余字的铭文大多记录了各诸侯国的音高关系,正面的鼓分别标有以三声为基础的音律体系。在近代国外学者以“中国音乐基本上由五声音阶组成,但七音不全,更谈不上十二律”为主流观念的时候,青铜编钟的相继发现,揭示了中国音乐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十二半音的音高观念,并成功地付诸实践。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音乐中常见的基于五声音阶的音乐,只是“化繁为简”理念的产物。

《礼记·乐记》中多次提到“区别不同的礼,统一音乐”的概念,强调礼器所代表的物质形态是等级差异,音乐的使用是为了强化统一观念,通过文化统一实现对政权归属的认同。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青铜乐器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在凝聚民族精神和情感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夏郑声

如果只能选一种乐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古琴。天地和合是古琴独立的篇章,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

古琴,又名七弦琴,别称“绿七”、“四通”、“交尾”。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直到上个世纪才被称为“琴”。后来只是因为很多外国乐器都用修饰语来命名琴,比如扬琴、、小提琴、钢琴,所以才改名为古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琴在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古琴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如《礼记》《诗本左篇》。周代以后,儒家“士不无故戒琴弹琴”的观点深入人心,成为文人四艺之首。在文人的推波助澜下,古琴艺术形成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品格,寄托着文人不成为凡人的情感追求。南京西山桥出土的竹林七贤、容奇时期的画像砖,形象地刻画了魏晋文人的性格。其中古琴的造型与今天的古琴一模一样,这在世界各地旋律乐器的发展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中唐时期,古琴艺术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记谱法和父亲技法的发展为古琴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简体字谱的出现,为秦乐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与其他传统音乐经常使用宫池记谱法来标记音高和节奏不同,古代音乐记谱法记录了音调,弦序,会徽位置,以及左右手的指法和演奏方法。这种记谱方式不可能是视唱练耳,观者无法从中读出乐谱。脱离古琴,以汉字偏旁部首为元素的负字谱,就是贾宝玉所说的“天书”。为一种乐器创造一种记谱法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一种记谱法只适用于一种乐器。正是因为这种千百年来的坚持,才保证了古琴乐器的造型和古琴的艺术品格长期稳定,成为中国郑声的代表。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雷氏环佩琴,是现存四件同名乐器之一。琴身保存完好,有毛,有断纹。整体风格浓郁圆润,细腻内敛。与日本正仓院的偶然存放不同,中国唐代古琴能流传至今,绝大部分保持了优良的音质,得益于千百年来的不断演奏和修复。历代琴人通过弹琴和“知音”,完成了超越时间空的心灵交流,不断赋予古琴以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把每一个结构、音阶、触感都视为自然和生命的浓缩。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经常可以看到铭文,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也体现了文人对于古琴的文化情怀,这是其他乐器所独有的。

乐器承载着文明,印证着历史,蕴含着情感,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骨笛、编钟、古琴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音乐艺术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具有特殊价值。但是,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远远超出了这些典型艺术形式的覆盖范围。和谐地看天地:中国古代乐器的精髓,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乐器的精髓来自于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浩瀚无垠。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5日08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8476.html
(0)
上一篇 2022年 12月 16日 09:51
下一篇 2022年 12月 16日 10: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