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似乎回忆童年总是少不了气球。记忆中的场景,无论是公园里还是大街上,总会有小贩在卖气球,头上顶着一团卡通气球,慢慢地喊着。
从经典的米老鼠和葫芦娃,到蓝猫和淘气鬼,再到喜羊羊和小猪佩奇,卖气球的似乎总是知道孩子们的心是什么样的。
图片:作者拍摄
这些儿时的“朋友”被赋予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氢气球”。
很多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氢气球能飘进来空,而我们用嘴吹的气球,用打气筒打气的气球却不能?
想知道答案?今天我就带大家一次性了解一下氢气球的前世。
第一部分
氢气球的前世
孩子的要求往往很简单。“能浮在头顶”是他们对一个合格氢气球的最高要求。然而在历史上,氢气球不只是飘在头顶,它还有载人的功能。
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诞生于1780年。它是由法国化学家布拉克将氢气注入猪的膀胱制成的。
世界上第一个没有任何乘客或货物的氢气球是由雅克·查尔斯教授于1783年8月设计并实现的。1783年12月1日,雅克·查尔斯和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驾驶他们的第二只氢气球飞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氢气球的种类和功能不断丰富,包括用于漂浮广告横幅的商用氢气球、用于探测高空的气象氢气球以及用于节日和玩具的小型乳胶氢气球。
图片来源:veer画廊
然而,无论氢气球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填充气体实际上只有氢气和氦气。是的,即使它被称为氢气球,氦气偶尔也可以用作填充气体。
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气体,是从氢气球的漂浮原理和气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入手。
第二部分
氢气球的漂浮原理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又称浮力定律),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具体来说,气球充入低密度气体后,体积膨胀排出空气体,排出的空气体的重量就是气球的浮力(示意图如下)。
氢气球漂浮示意图(作者自制)
因为低密度空气体比同体积的空气体轻,所以即使加上气球蒙皮的重量,气球整体的重力也更轻。结果,当浮力大于重力时,气球漂浮起来,然后越飞越高。
什么样的气体可以让气球漂浮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常见气体的标准密度(单位:kg/m3)
上表列出了一些低于空气体密度(1.29 kg/m3)的常见气体,其中氢气、氦气、氨气、甲烷明显轻于空气体。
其实理论上只要往气球里充以上气体,气球就很容易飘起来,只是有些气体因为自身的特性,不适合充气体。
其中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容易吸附在皮肤黏膜和结膜上,从而引起刺激和炎症。作为厕所下水道的臭源,往气球里充氨气,真的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行为。
甲烷是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和氢气一样易燃易爆,但远比氢气重。所以市面上漂浮的“氢气球”的填充气体往往是氢气和氦气。
图像:转向
氢和氦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两种元素,但在地球大气层中含量极少。据统计,由于大气逃逸,我们地球上每年约有9.5万吨氢气和约1600吨氦气逃逸到宇宙中。
幸运的是,由于地球上富含水和各种含氢化合物,获取氢气其实并不难。而氦气作为惰性气体,很难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所以获取氦气的途径有限。
整个岩石圈估计每年产生3000吨氦,这些氦往往被天然气捕获并富集,人类可以通过开采天然气分离提纯氦。氦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天然氦是目前工业生产氦的唯一来源,这导致了全世界氦资源的全球性短缺。
作为军工、科研、医疗、工业等领域不可多得的战略物资之一,氦的价格远远高于氢。
受限于成本,即使氦气更安全,但市面上的“氢气球”中的填充气体大多是名副其实的氢气。
第三部分
氢是危险的,所以小心玩。
这些充满氢气的美丽气球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近年来,氢气球爆炸致人死亡的案例屡见报端。
据新闻报道,2014年,某地某购物广场开业典礼期间,一个广告氢气球脱落,飘到了数百公里外的另一个区域。气球被一个孩子发现后,被带回了家。几天后,气球爆炸,导致房屋倒塌,造成两死三伤。
氢气易燃易爆,在空气体中的爆炸极限在4%-75%之间。这意味着在空气体中,只要氢气含量达到这个范围,哪怕只有一点点明火,都会发生爆炸。
更让人担心的是,在实际生活场景中,氢气球的氢气很容易泄漏,不需要明火。仅仅是橡胶摩擦产生的静电火花就足以点燃或引爆氢气球。
而且很多氢气球内填充的氢气不够纯净,填充过程中可能会混入少量空气体,使得本已危险的情况更加危险。
事实上,早在2006年7月,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施放气球安全管理的通知》,倡导用惰性气体替代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作为施放气球的填充物,减少安全隐患。
总之,氦气作为惰性气体,极其稳定,不会像氢气一样成为定时炸弹。它的密度足够低,可以为氢气球提供足够的升力。
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在购买氢气球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充氦气的氢气球。同时要告诉周围的孩子危险,尽量远离氢气球。
参考资料:
[1]奥斯特菲尔德,P. J.《从热空气到氢气:早期气球的充气和飞行》。[J]奋进号,1990年,第14卷第4期:第194-200页。
[2]扎特曼;沃瑟伯格,G. J。天然气中的氦氩和碳& # 34;(J)。地球物理研究杂志,1961,66(1):277–306。
[3]刘健翔。论氢气球的安全施放[J]环境保护,2016,3。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X-Y(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