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文/马荣盛
水门之战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并不起眼,史料中墨迹不多。但在第二次长津湖战役中,几乎改变了战役的进程,甚至是整个战争的结局。为了阻止一支美军主力部队的南逃,志愿者们炸毁了水门大桥三次。这不仅贯穿了一场敌我之间的生死较量,也展现了志愿军以血肉之躯抗击强敌的大无畏精神。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水门桥似乎不再只是一个异乡的地名,而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一曲激荡心灵的英雄赞歌,一座屹立不倒的信仰丰碑。
彭:“首先,达到消灭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两个团的目的。”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决定,“联合国军”可能再发动一次进攻。为巩固前期战役成果,稳定朝鲜战局,他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诱敌深入,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主力引诱到我方预设战场进行歼灭。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在一个月内打一两次东、西线战役,消灭敌七八个团,把战线推进到平阳、元山,以利于志愿军长期作战。
在此基础上,志愿军决定诱敌深入迂回包围圈,把敌人引诱到东线战场的老锦里、长津一线,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刚刚入朝的第9兵团,下辖20军、26军、27军12个师共15万人,奉命承担长江、长津前线的作战任务。第9兵团的当面之敌是美军第8军第10军,下辖第1陆战师(以下简称第1陆战师)和第3、第7步兵师,加上一个下属国家的1兵团,共约10万人。彭命令第9兵团“诱敌进入旧天津线,首先达到消灭海军陆战队第1师两个团的目的”。
海军陆战队正在回来的路上。
通过隐瞒真相,炫耀虚假,巧妙和克服严重的困难,如极度寒冷,饥饿,疲劳等。第9兵团的主力,如期到达长津湖地区,预设战场。1950年11月27日晚,志愿军在长津湖前线向“联合国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场激战,他们分割包围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在李欣兴战役中,志愿军消灭了美军第7师的第31团,即所谓的“北极熊团”,并缴获了它的团旗。这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成体系歼灭美军团以上作战单位。虽然彭歼灭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两个团的目标没有实现,但歼灭一个建制团,已足以给“联合国军”以极大的震撼。一直不相信中国会大规模出兵的麦克阿瑟如当头棒喝,终于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中国已经深陷朝鲜战场,派出了精锐部队。
“联合国军”的现状,尤其是“北极熊团”的陷落,让美国东部战区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大为恐慌。他立即飞到战区下角作为补给地点,召集陆战第一师师长史密斯等人紧急商讨对策,最终认定“去为上策”。他命令所有部队在下角地区收缩和补充,并在疏散通道打开后立即经古图利和水门桥撤退到南星港。士气低落的陆战一师,尽管受到志愿军的打击,但仍有实力,基本保留了建制。但阿尔蒙德下令撤退,主要是担心这支王牌部队会死在斯密后来所说的“一个完全不适合军事行动的地方”。
图中的四根长管是从长津湖水库底部取水的水管。四根管子上面的桥是水门桥。
然而,进去容易出来难。战役初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被分配后有两万多兵力。虽然在长津湖战役中损失惨重,但仍有兵力约14000人,各型车辆约1400辆。是一支以重炮、坦克、卡车为主力的机械化部队,也是一支高度一体化的部队。陆战1师要想撤退到李振兴,必须经过盖马高原崎岖的公路,水门桥就是守卫这条公路的一个狭窄关口。可是,志愿军怎么能放过老虎呢!第9兵团立即命令全军追击歼击机,但由于第20军和第27军减员严重,作为总预备队的第26军奉命紧急求援。要切断敌人的退路,眼下最紧要的是切断陆战1师的撤退通道,而最有效的办法通常是摧毁通道上的关键点,如铁路桥、公路桥等。为了给26军主力争取时间,兵团命令20军其余部队奋勇追击,层层封锁,同时组织力量破坏沿途桥梁,延缓敌人撤退。水门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桥不是桥,却卡着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命门”。
水门桥位于朝鲜东部盖马高原上一个名为黄草岭的山口。在美国军事地图上,它被标记为TreadwayBridge。严格来说,水门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桥,而是引水管道上方的悬空空通道,或者说是跨度只有8.8米,宽度仅允许一辆车单向通行的天桥。桥的一侧是建在陡坡上的配电站。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了从长津湖水库引水,在附近的山上并排修建了四条粗大的输水管道。为了连接输水管道两边的山路,这座桥就建在山中的缺口处。水门的名字由此而来。
水门大桥是长津湖地区通往南星港的唯一道路,可谓美国第一陆战师的“命门”。虽然从地形上来说,步兵可以绕过水门桥,从附近的山坡上走过,但是对于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来说,就不得不经过水门桥。只要过了水门大桥,冲出山口,前面就是开阔的咸兴平原,窄轨铁路和通往南星港的两车道沙市路。换句话说,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一旦越过水门大桥,就相当于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通途。如果志愿军不能用脚追上机动性高的敌人,消灭敌人的目标就会落空空,志愿军的战役企图就无法实现。在我军历史上,这种“关门打狗”的战术屡试不爽。因此,摧毁水门大桥,牵制附近的1081高地,是阻止陆战1师南逃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9兵团实现歼敌目标的最后机会。对于陆战1师来说,抛弃重型装备逃命是不现实的,会因为失去优势而更容易受到毁灭性打击。所以,对于美军来说,保护桥梁就是救命。
因为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围绕一座小水门桥的竞争已经开始。在阻挡美军的同时,第九军团的部队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水门大桥实施爆破行动。
经过三次爆炸和三次修复,水门大桥终于成为美军的“救命桥”。
大桥轰炸由20军60师司令部参谋郭荣喜和27军80师20团3营7连连长姜青云组织实施。两人都在手术中受伤。12月1日,经过长途奔袭,拆桥小分队悄悄摸到了水门大桥。桥上有美军驻守,但没想到志愿军这么快就来了。随着一声巨响,桥面被成功炸毁。但这次爆破只是破坏了两米多长的桥面,桥身基本完好。虽然步兵在铺设木板后依然可以通过,但足以对装甲部队构成致命障碍。相信志愿军的敌人至少还需要几天的时间来修复桥面,为26军的到来争取足够的时间。但志愿军还是低估了美军的战场保障能力。史密斯很清楚水门桥的重要性,他渴望修复它。第一海军陆战队师恰好隶属于一个陆军工程兵团,拥有两辆Broakeway运输车辆和专用于架桥的相关设备。他们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建造了一座能够通过重型卡车的木桥!志愿者留下的观察哨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上级汇报。
决定第二次轰炸水门大桥。12月4日夜,拆桥小组再次突袭水门大桥。这次不仅整个桥面被炸毁,美军备用的修桥设备也被炸毁。然而,美军在专业桥梁修复设备和残余桥墩的帮助下,连夜修复了这座桥梁,这次它建造了一座更坚固、更不容易损坏的钢桥。为了防止志愿军再次破坏,史密斯还派出了一个坦克营,在桥面及其周围修筑工事,严密保护水门大桥。
然而这一切都打不过英勇的志愿军战士。12月6日晚,由姜青云率领的一个步兵排和一个重机枪班组成的敢死队,再次携带炸药,改穿棉衣,在白雪的掩护下悄悄摸到水门大桥,准备进行第三次炸桥行动。他们一行动,就被守桥的敌人的重火力压制住了。四人死亡,三人受伤,姜青云也受了伤,不省人事。但是,早已冒着生命危险的敢死队,毅然突破了敌人的层层火力,再次炸毁了大桥。为了防止敌人修理,他们不仅炸毁了桥面,还炸毁了前两次没有损坏的桥基。
第三次被炸毁的水门大桥
当史密斯听说水门大桥第三次被炸时,他吓坏了。一个可怕的场景浮现在他眼前:志愿军的援军如潮水般涌来,被困在狭小地域的陆战师犹如瓮中之鳖。“北极熊军团”的命运将不可避免!但他不甘心什么都不做,他根本不在乎任何老师的脸色。一方面,他与工程营营长中校·约翰·帕特里奇商量紧急对策,另一方面,他向上级请求紧急帮助。
美军站在第三次被炸毁的水门大桥前。
因为桥基被完全炸毁,修桥的材料被破坏,重建桥基太慢了。通过空中的侦察,帕特里奇发现受损的桥梁可以通过架设预制构件来修复。他还估计需要四套M-2车辙桥预制件和相关配件。史密斯立即向军事部门报告了这一需求,为了安全起见,他将需求增加了一倍。为了挽救第一陆战师的命运,“联合国军”立即动员所有力量投入行动。负责运输的第314空运输联队在组织协调桥梁构件加工装运的同时,还在离水门大桥最近的联浦机场进行了模拟空投入。结果证明,需要一个大型降落伞来保证重量超过1吨的部件在着陆后仍能完好无损。
运送钢梁的C-119运输机
12月7日,美军8架C-119运输机在专门从日本运来的大型降落伞的帮助下,在古图里美军阵地空上空投了日本三菱重工的8套M2大桥预制构件。除一套降落后受损,一套降落在志愿军阵地,其余六套回收完好。经工程保障分队紧急集结,于12月9日由运输车运往水门大桥。尽管在现场组装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障碍,但美国工程师利用成熟的技术和水电站附近的备用枕木,重建了一座载重50吨的车辙钢桥。当天晚上,也就是水门大桥修好两小时后,已经从下角撤退的陆战1师开始陆续通过水门大桥。在所有的军队通过后,史密斯下令炸毁水门桥。
陆战1师车辆通过水门大桥的照片
但令史密斯困惑的是,虽然他的部队在撤退前频频遭到志愿军的攻击,但在撤退到水门大桥时却没有受到适当的阻击!第三次修桥时,陆战1师派出7团1营B连一个排到黄草岭高地附近搜索,突然发现战壕里有中国士兵!然而,他们没有被枪毙,因为所有的士兵都被冻僵了。我看到100多名中国士兵埋伏在高地上的散兵坑里。他们举着步枪,盯着水门大桥的方向,保持着伏击的姿势,但都冻死在那里,变成了晶莹的冰雕。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准将埃德温·h·西蒙斯(Edwin H. Simmons)写的《冰冻长津》一书披露,陆战1师攻占了志愿军守住的1081高地,“守军战斗到最后一人”;“守军在他们的藏身之处做了冰雕”。
此时,26军、27军主力仍在追击,已深入敌后的20军58师、60师减员严重,无法展开有力阻击。虽然有少数志愿军在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些路障和炸药,勇敢地追击逃跑的敌人,并在一些路段进行了小规模的战斗,但他们的力量太弱,起不了多大的拖延作用。就这样,陆战一师终于有惊无险的撤退了。
12月24日平安夜,东线美军第10军退守南星港,从海上撤回南朝鲜,长津湖战役结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军向南撤退的时间,恰好是麦克阿瑟计划向北方发起的“圣诞攻势”结束的时间。虽然侥幸逃命,但陆战一师在这次战斗中损失很大,战斗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300人,是建军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水门大桥背后:英雄的赞歌是无声的。
由于极寒天气、武器装备、后勤等方面的劣势,志愿军客观上未能实现歼灭陆战1师的作战企图。但志愿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劣的装备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全面粉碎了“联合国军”的战斗攻势,粉碎了敌人的战斗意志,将战线推回到“三八线”,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场形势,为下一阶段的战斗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场战斗本身的胜败。
军事史作家王树增在《远东朝鲜战争》中写道:“从这座桥的故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交战双方工业能力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悬殊,从而使战争在实力巨大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水门桥战役其实很有价值,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光荣战例。一是我军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处于劣势。,甚至在战斗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成功炸毁水门大桥三次,这不仅是由于其机智灵活的战术,更是由于其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其次,那些不畏恶劣自然条件的志愿军战士,像冰雕一样,凝固在水门大桥附近的高地,向世人展示了我军为保家卫国赴汤蹈火的坚定精神。这是一声足以让对手颤抖的无声咆哮,也是对所有入侵者的巨大震撼。第三,水门大桥会战乃至整个长津湖会战,都彰显了志愿军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群体形象,可谓是我军以胜利军队的名义走向世界舞台的庄严宣言。
水门战役堪称志愿军战士以钢铁意志阻挡敌人钢铁洪流的壮举,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一个缩影。正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司令史密斯所感叹的,“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和铁人的战斗!”
这篇文章是党史的独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