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我从史书上了解到,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吏制。“三公”指的是御史、宰相和太尉。分别分管监察、政务、军务。但书中提到,三公头衔多为空职,往往不给官衔。那么历史上这样一个顶级的“三公头衔”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三公”的说法起源于周朝。《杨公传》载:天子三公是什么?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为何三?从陕西到东方,周公主;从陕西往西,叫公主;相处融洽。这里规定三公是皇帝的三个副手,两个在外,一个在内,在“三公”中排名也是中国文人的最高追求。
汉朝初期承秦朝之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司马取代了太尉的位置,但是大司马多为加衔,如:卫青即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也就是说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已经取代了三公的最高地位。汉平帝时,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取消了之前的三公之说。汉初承袭秦制,任命宰相、秋微、御史为三公。汉武帝时期,太尉的职位被傅马取代,但傅马多是加了爵位。比如卫青是府马将军,排名在三公之上,也就是说府马的位置已经取代了三公的最高位置。平帝在位期间,任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衔,取消之前的三公衔。
新朝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新朝以傅、大司徒、大司马空为三公封号。
东汉光武帝时,傅马废,秋代之。从此秋、大四空和大司徒是三公。献帝时期,秋、大司马空和大司徒仍是三公头衔,但增加了傅的职位,在三公头衔之上。
三国曹魏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师。并且规定了有才有德之人才能担任这些职位,如果没有人能够担任,就空着。曹魏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衔,太师、太傅、太保并称为三司。而且规定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担任这些职务。如果没人能捧他们,那就是空。
晋朝时沿袭曹魏制度。
隋朝时,隋文帝没有改三公的称号,但三公的职位从未设置,由宗室中的太子和孙子加封。
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也可称为三公,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而太尉等之前的官名,全都废除。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总督也可称为三公、司令、仆令、司令。邱等人之前的官名都被废除了。
宋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宋徽宗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废除了太尉等三公的地位。当时蔡京为太宰,加尊太师,而高俅的太尉为殿前太尉,东京禁军的长官。宋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司,秋、司徒、司空为三司。在,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邱等三公职位被废除。当时的蔡京是太宰,被尊为太师,而高俅中的太尉是东京皇宫长官殿前太尉。
元朝时“三公”的称号已经泛滥,因此到了中后期就废除了,仅仅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以为尊。到了元代,“三公”的称谓已经泛滥,所以中后期取消,只设“太师、太傅、太保”三科作为尊称。
明清时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从未担任过官职。
”三公“是古时候官职上的最高荣誉,但是大部分都是没有实权的。如果皇帝跟一个身为宰执的官说:”我看你干得不错,宰相的地位不符合你的气质,明天改封你个太尉做一做!“那么这个宰相肯定是不开心的,从一个拥有实权的大官,升为没有权力的虚衔,是明升暗降,就好比上头给马云封个”中国第一富“的称号,却让他把钱交出来,马云肯定不是傻二愣子。但是如果皇帝说:”我看你干得不错,明天加封你为太尉!“那么肯定是开心的。“三公”在古代是官职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没有实权。如果皇帝对一个统治者说:“我看你干得不错,宰相这个职位不符合你的气质,我明天就封你为阿丘!”那这个总理肯定不高兴。从一个有权有势的官员变成一个没有权力的虚职,就像给马云一个“中国首富”的头衔,让他把钱交出来。马云绝对不傻。但是如果皇帝说:“我认为你做得很好,我明天就封你为邱!”那它一定是幸福的。
位列”三公“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是”三公“也通常只是对功臣没法再提升的一种奖励方法,对于位极人臣的人来说,只能在荣誉上提升自己的成就感,但是对于那些想要权力却没有权力的人来说,”三公“这种虚衔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公司老板经常说你干得好,看好你之类的话,却不给你升职加薪的时候,也就知道无权的”三公“是什么滋味了!跻身“三公”是莫大的荣誉,但“三公”对于有功者来说,通常只是一种无法晋升的奖励方式。对于极其重要的人来说,只能在荣誉上增强成就感,而对于想要权力却没有权力的人来说,“三公”这个虚衔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公司老板经常说你干得不错,看好你,却不给你升职加薪,他就知道无权“三公”是什么滋味了!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