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讯享网,大家多多关注。
一个明亮的夜晚空,一轮明月。
古往今来,我们和先人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明月照亮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心中升起无尽的遐想,他们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溅起了美丽的书画。
千百年来,夜高悬月空依旧皎洁,诗画中栖息的月光依旧动人。秋意渐浓,月满。让我们一起品味名著中赏月的风景和人,领略秋月带给我们的美好和诗意的寄托。
夜观明月,诗情画意。
乃良
怎样才能不辜负夏日的炎热,璀璨的星月,草木的秋声,这样的秋夜,这样的明月?
夜赏月,是拥抱自然,拥抱美景,感悟人生境遇,感悟人生情怀,感悟人生情趣,自古有之。历代诗人以咏物抒情,名句迭出,余音绕梁至今。而绘画大师画秋夜满月,或实或虚,或轴或卷,描绘月景,表达心境。南宋马的《月色秋声图》是一幅秋夜赏月的古画。它以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画家精美、内容丰富、流传有序而著称。
《月夜秋声图》原由明代收藏家向收藏。它在清朝乾隆年间进入内府,被记载在《石渠珍宝续编》中。清末溥仪退位后,离开皇宫,迁至西藏辽宁省博物馆。这幅画本来是画在腰形的龚山上,然后装裱成折叠画册。右页是一幅画,题名是清初收藏家梁清标,为《马月色秋声》,左页是行书七言律诗。
《月光秋声图》印在丝绸上,长约29厘米,宽约22厘米,但画面十分丰富。月亮很高,月光照亮了大地,似乎是中秋节的夜晚。水面碧波荡漾,岸边一棵苍劲的榕树枝叶摇曳,象征着水声、风声、树动声,寓意“秋声”之意。一个小沙洲上,一个老人侧身坐在五颜六色的虎皮上,面前摆着酒和餐盘,男孩在旁边伺候。这篇作文很巧妙。画家将月、河、树、沙岸、人物、器物合理地安排在盈尺之间,秋夜饮酒赏月的景象跃然纸上。古人秋夜无酒可赏月。赏月的地方可以在花园里或水边。后一种情况,格调会更高,境界会开阔,酒香会甘醇,感觉会滴水不漏。或独饮月上,思绪万千;或者好朋友喝酒聊得很开心;还是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虽然画中对作者一无所知,但画风技法确实是南宋车马之道之一。他是马的宫廷画家。他擅长画佛像、界画和山水,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物。传世作品有《后红墙赋图》、《诗经》等画,均为长卷,《月光秋声图》是马难得的小山水画。
人物、流水、坡石、树木的色彩线条均采用“柳叶描”技法绘制,线条流畅飘逸。这种技法是古代人物画的写生方法之一,因柳叶的形状而得名,后用于山水画。画中人身着长衫,体态悠闲,“乌黛随风”之美,神态恬静,似是一种沉思的感觉。这类人物被称为“高士”,指的是有知识、有抱负、有德行的人。大部分都是隐逸优雅的人。他们对自然、对生活有着丰富的感受,自然沉迷于秋夜赏月。
李白在秋夜赏月时曾写下《宛溪阁题》:
我对宛西的怜惜是好的,我心里是亮的。
谢欣安之水,千寻见底。
白沙留月色,青竹助秋声。
但是,他笑得很努力,今天出名了。
画面左上方有一幅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行书《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以诗中的“竹”为“树”,完美揭示画面主题,可谓诗情画意。宋代推崇诗画,苏轼诗曰:“诗画同,天成清新。”元代文人画繁荣之后,诗画一体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甚至有人提出“诗画同源”。的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得益彰。
(作者是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由本报记者胡静怡整理)
悦品华上传诗韵
张夏
在中秋节,中国的古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画作。如《雍正十二月戏》中宋丽的《月夜观潮》、《八月观月》等都是佳作。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月下杯图是一幅与中秋节气氛十分契合的传世名画。此页是一幅优美、典雅、自然、生动的宋画,意境丰富,直戳观者之心。在每一个风清月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美好瞬间,你都可以细细品味,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中秋情调。
据韩慎贤先生考证,这幅画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画家马援。马远非与、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他因善于以小见大,用一个角落或一半的景物来表达广阔空的空间,而被称为“马的角落”。
从这幅画的取景和构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援的独特风格。画面大部分是空白的,但是并没有给人空荡的感觉。因为天上有一轮圆月空,白色的空间已经被融化的月光填满。月下,每个人,甚至桌子,竹子,山,石头,柱子,没有一个部分让人觉得多余。画面很多地方都不完整:画面左下方的乐师只画了半个身体,画面右下方的桌子只画了半个身体,而画面两边的竹枝、篱笆、近岩、远山都延伸出画面,留给观者想象空。除了画面的构图如工笔、轮廓精细、呼应奇妙之外,也令人叹为观止。
从画面内容来看,满月的时候空,风在吹,音乐在袅袅,酒在杯中,亲朋好友在饮酒,不是很美吗!但这部作品的题诗恰到好处地点出了画所传达的“美”,与画面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根据朱在画上的“张洋氏”印章等信息,一般认为此诗为南宋宁宗杨皇后所作,杨皇后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建树。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因其文笔流畅满足,结尾严谨典雅,构图工整有序,堪称佳作。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位作家在展示他的技巧的同时,很少透露出一种女性的优雅。
图右上方题写的诗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相逢一笑泯恩仇,花前月下”。“好时节”是好时节,“月落花开前”是美景。再说了,朋友见面,比起“举杯”怎么会觉得不舒服不开心呢?一首对联诗有14个字,写满了好日子,美景,愉悦,愉悦,却又流畅自然。可以说,措辞真的很精致。
对开本上的诗句是:
能一无所有,则无忧无虑。
万境侵笑。
但是中秋节是一场盛宴,
一轮清冷的月亮是中秋节。
此诗与北宋苏轼《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但少闲人皆如我耳”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说中秋节,更是在说一种“中秋情怀”。是的,你可以在每个凉爽的日子和美丽的月份享受它。每一次见面,每一次谈话,都会让那段时间成为最美好的时光。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幅宋画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是如何与亲朋好友共度中秋的,也善意地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何不适当放慢脚步,捕捉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风景,发现生活中的精彩?
一张小小的图片,充满了中秋节的气氛。在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中,我们读懂了诗意的寄托,领略了人间的美好。
(作者:天津博物馆,由本报记者龚整理)
洞庭山水,翠湖,秋月,美景
曹荣
“洞庭秋月”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诗《望洞庭》:
湖水和秋月相融,
池中无风,镜不磨。
看着洞庭的风景,
银盘子里的绿色蜗牛。
这首诗意义清新,是一组湖光山色的大小对比。这种月光吸引人的注意力。晚唐韩沃写《洞庭戏月》,细看“玉碗深池底白,金杯细浪点”。玉碗和金杯都是制作精美的酒器,比喻月下湖面上波光粼粼,反映了诗人对人体和事物的细致描写。
文学在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名家的作品,其主题容易被画家记住,被挑入画中,成为画的主题。如果有些绘画题材很容易表达,又能时不时地唤起画家的想象力,自然会被反复描绘,形成一种悠久的绘画传统。
但“洞庭秋月”第一次成为绘画题名,进入画家笔下,似乎是在北宋末宋涤的《潇湘八景》中。这幅画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因为有文献记载,它并没有被遗忘。其中,北宋沈括详细记载了孟茜碧潭八景的题名,即“平沙落雁、蒲元扬帆、山城清岚、江中黄昏、洞庭秋月、潇湘雨夜、岩寺晚钟、渔村日落”可以看出,八景本身并不在同一个时间里,而是有着黄昏、早晨、夜晚的时间轴,也各自带来了四季的景物变化。因此,分段描述它们以显示艺术家多变的技巧是恰当的。“洞庭秋月”的位置在中段。可以想象,应该是平坦宽阔的水面来调和整个画面的密度。
上海博物馆藏元代鸟瞰潇湘八景卷。它灵活调整八景的顺序,再利用杀竹、水面、远山等自然过渡,将八景组合起来,编排成一幅山水长卷。画面后面是《洞庭秋月》,前面是《岩寺夜钟》,后面是《暮江雪》。它随着渔船停泊的斜坡岸“上升”,突然拉起一个高高的绝壁,但并不占多大空间。然后,一抹朦胧的月光从倒挂的古松中划出:满月漂浮在细密的云层中,月光投射在平坦宽阔的水面上;赏月的游客坐船慢慢走,互相聊天,身后放着食盒和酒坛;载着酒的船紧随其后,激起了几道浅浅的涟漪。
伯德,上海松江人,师从南宋宫廷画家马援和夏圭学习山水画。他画中的尖钩和大比例渲染是马援和夏圭的典型画法,风格术语是“用斧子砍”。
《潇湘八景》的题材深受人们喜爱,到了明中叶的吴派,画册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画册的每一页都是断开的,这意味着画面是提前装裱好的,观看节奏是设定好的,画面的布局必须随着画册的形状进行调整,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种新的观看画面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观看风景的视角。吴的代表画家所作的《潇湘八景》一书,题写“洞庭秋月”,意在提醒我们的眼睛去寻找画中的“月”。小尺度很容易聚焦,所以我们很快注意到河中心投射出来的白色月影,惊喜又欢乐。
月亮与美合拍,也是许多高雅事物的起因,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画家的笔下。在我们历代的画作中,可以看到独饮明月,以马援的“举杯与明月戏”为轴心;对于月琴,有明初李益的《拿琴赏月》轴;还有月夜泛舟——这是一幅有着“洞庭秋月”和“红墙赋”等悠久主题的画。这些关于月亮的画,承载着喜悦和诗意,层层累积,超越时间,成为共同的记忆被传承。在我们心中,有月亮的光辉,所以我们感到甜蜜。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由本报记者曹玲娟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itzy.com/34866.html